逐步累加层层深入
2016-05-11顾敏莲
顾敏莲
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材料中,如何根据材料的特征灵活多样地进行投放,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下面从生活区“米中寻宝”材料看教师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如何对材料进行调整。
一、“米中寻宝”材料投放的背景
使用筷子可以促进手的精细动作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健康领域也提出了有关幼儿学习使用筷子的目标:“4~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可见在幼儿园中大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让幼儿学习使用筷子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练习中学会熟练使用筷子。
在中班,我们已经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让他们学习使用筷子。升入大班,我发现班里大部分幼儿已基本掌握了握筷子的正确方法,初步学会了使用筷子吃饭,但是仍有一些幼儿使用筷子还不是很熟练,有个别幼儿握筷子的方法不够规范。因此,在大班生活区,我们继续提供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材料“米中寻宝”,目的是希望幼儿通过材料操作能熟练使用筷子。
二、层层深入的五次投放全记录
【第一次投放】
1.主要材料:米、黄豆、筷子
2.玩法:将米和黄豆混合在一起,幼儿用筷子将黄豆从米中夹出来。
3.目的:练习使用筷子的能力。
4.分析与反思:中班期间,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是大颗粒、较为粗糙的材料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在这份材料中幼儿要用筷子夹黄豆。相对于中班时候的操作材料,这份材料难度变大了,黄豆圆圆的,比较光滑,体积也比较小,这就给幼儿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将米和黄豆混在一起,并取名“米中寻宝”的游戏,赋予了材料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当幼儿把米中所有的黄豆都寻找出来之后,他们会非常自豪,体验到了成功感。但是幼儿只要把所有的黄豆从米中挑选出来就成功了,材料的价值比较单一,很多幼儿玩过一次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再去操作了。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操作材料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缺乏层次性、挑战性,相对单一的材料难以激发幼儿持久的兴趣,也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
【第二次投放】
1.增添材料:绿豆、红豆、记录表
2.玩法:幼儿用筷子从米中将黄豆、绿豆和红豆全部夹出来,完成之后在记录表中写上自己的学号。
3.目的:有层次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记录的形式鼓励幼儿坚持完成任务,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耐心。
4.分析与反思:教师增加了绿豆和红豆两种新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而且红豆、绿豆与黄豆相比,颗粒更小,这让材料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与挑战性,如有的幼儿对绿豆这种小颗粒的豆子,用筷子夹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激发了幼儿们尝试与挑战的愿望,当他们克服困难完成操作之后也会显得非常开心。但是也有一些幼儿在操作时会半途而废,我们增加了记录表,幼儿全部完成之后可以在记录表上写上自己的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幼儿学会坚持操作一份材料,养成有耐心的好习惯。因此这份材料在投放之初幼儿们的操作兴趣很浓厚,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都想尽快把自己的学号写在记录表上。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幼儿们的操作兴趣仍不是很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幼儿持久的兴趣呢?在一次园部公开观摩中,同事们给了我一些建议,材料的记录方式属于任务型的记录,幼儿只有完成100粒才可以记录,对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一些不能完成的幼儿来说,他们就体验不到成功,容易产生挫败感。这种记录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又继续对材料进行调整。
【第三次投放】
1.增添材料:记录本
2.玩法:幼儿用筷子从米中将黄豆、绿豆和红豆从米中夹出来,并数一数自己夹了几颗豆子,将自己的名字和数字写在记录本上,比一比谁夹的豆子数量多。
3.目的:不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还融入了语言领域和数学领域的知识,如前书写、数数能力(连续数、接着数、分类数等)。
4.分析与反思:在这次调整中我将记录表改成了记录本,原来的记录表属于任务型的记录,完成了任务写上学号即可,现在记录表是开放式的记录,需要幼儿数出豆子的数量并将数字进行记录。这种记录方式的转变让幼儿从原来任务式的学习变为挑战式的学习,封闭式的记录转变为开放式的记录,大大激发了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好胜心,调动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米中寻宝”记录形式的调整激发了幼儿们对这份材料的操作兴趣,他们希望在记录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用筷子夹出来的豆子的数量,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冠军。这种记录的形式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以清晰地保留下来,幼儿之间会谈论:今天我夹了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谁夹得多谁夹得少。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将记录本在集体前展示,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记录本,比一比谁夹的豆子最多,评一评谁是冠军。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班幼儿挑战同伴、挑战自我的积极性,幼儿们对这份材料的操作乐此不疲。记录本上需要幼儿书写自己的名字和数字,发展了幼儿们的前书写能力,从而有机地整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记录方式的转变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与巩固了数学方面的知识,幼儿们需要将自己夹出来的豆子数一数,这就发展了幼儿们的数数能力。一开始他们是一个一个数,慢慢地学会了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而且有的时候一直要数到100以上,这对很多幼儿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但是幼儿们遇到了困难,也不轻易放弃,他们会自己尝试解决,或求助于同伴与老师,这对幼儿们来说都是一种成长。数好之后,他们要将数字进行记录,在记录中幼儿们要学习书写数字,从而将数学与练习使用筷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份材料幼儿们玩了一两个月之后,还是很受欢迎。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记录本上幼儿们记录的数字会写错,有的数字书写不规范。于是我又对材料进行调整。
【第四次投放】
1.增添材料:1~200数字范例
2.玩法:幼儿用筷子从米中将黄豆、绿豆和红豆从米中夹出来,数一数自己夹了几颗豆子,写在记录本上。如果不会写的数字可以查找数字范例进行正确书写。
3.目的:熟悉200以内数字及排列规律,学习正确书写数字。
4.分析与反思:我们在材料中为幼儿添加了1~200的数字范例。数字范例看似小小的一张纸,很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幼儿正确书写数字却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隐性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幼儿在书写数字的时候遇到了困难,首先要在范例纸上寻找到自己要写的数字,通过查找数字范例幼儿能逐渐熟悉数序,发现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然后根据范例正确书写。数字范例提供之后,再翻一翻幼儿们的记录本,会发现他们书写的数字变规范了,正确率变高了。数字范例的提供让幼儿们记录变得更有意义,也更具学习性,一份材料的价值也更加多元化。在这份材料中,我们为什么会为幼儿提供了100~200的数字范例呢?首先是从幼儿的需求中来的,在他们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求知欲非常浓厚,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能唱数100以上的数字,为了满足这些幼儿的需求,我们提供了100~200的数字范例,鼓励幼儿进行正确书写。但是这些数字范例的提供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幼儿都要达到这个要求,只是为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完成自己的操作。
【第五次投放】
1.增添材料:计时器
2.玩法:在5分钟之内,比一比谁夹的豆子数量多。
3.目的:让幼儿在限时挑战中感知时间,集中注意力,并锻炼幼儿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4.分析与反思:这次我在原有的材料中加入了计时器。计时器的加入首先让幼儿感知时间的长短,5分钟大概有多长。同时限时挑战让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幼儿们的操作中,我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有些幼儿因为有了时间的限制,在操作中会有点紧张,不时地会看看时间有没有到,显得有些慌张,结果他们会发现这样慌里慌张反而影响了他们的成绩。通过几次操作,幼儿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这种限时挑战的形式也锻炼了幼儿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懂得要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才能取得好成绩。5分钟的限时挑战让每个幼儿跃跃欲试,激发了幼儿们浓厚的操作兴趣,同样的操作材料又焕发了它的生命力。
三、“米中寻宝”材料投放调整带来的启示
1.材料投放要有挑战性。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过于简单的材料难以激发幼儿的挑战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有挑战性的材料,最好的材料就是要让幼儿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既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能力。
2.材料投放要有整合性。一份好的材料要指向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管是技能的练习,还是学习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思考,潜心挖掘材料的多种价值,真正体现学习型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否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有层次性的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教师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开发材料的。
4.材料投放要有情感性。一份好的操作材料,既要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也要满足并激励幼儿的心理需求。大班幼儿开始萌发较强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可以采用比一比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站在幼儿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材料,一定越逼真越好吗?
徐则民:无可厚非,年龄越小的幼儿面对这些“熟悉的、缩小版的”材料时会情有独钟,他们会在反复摆弄中获得满足与发展。只是,当教师充当“制造商”不遗余力地、大批量地、不惜成本地生产出这些“形似物”时,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的材料能否真正满足大年龄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意愿呢?
很显然,为大年龄幼儿提供的材料需要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可能,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的无限创意及其替代能力会使他们即便只拥有简单的材料,也能通过“拼一拼”“变一变”等方法轻松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由此看来,为自己的游戏“制作”一份材料,是幼儿的拿手好戏,而教师只要提供更多的低结构材料以及大量的自然物,就能真正成就幼儿精彩的游戏过程。
材料使用,到底谁说了算?
徐则民:教师的脑海里一般认定“游戏中的材料使用应该由幼儿说了算”,可现实中多数教师常常纠结:“真的放手啊?幼儿能行吗?”“我如何对付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于是,材料的决定权又在“一百个不放心”中重新回到教师手中。这里,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教师不认为幼儿有驾驭材料的能力,更不相信随着幼儿对材料熟悉程度的不断增强,他们使用材料的能力比教师更强!
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想错了。我在许多幼儿园中看到过竹梯,当一把把竹梯放在教师面前时,他们很习惯地将其设计成简单的、稍微难一点的、更难一点的几条小路,供幼儿练习平衡、练习钻爬。可当教师将竹梯还给幼儿,并告诉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时,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游戏专家,是幼儿,而不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