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度与饲料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お

2016-05-11李军德赵群康彦高波李灯林杨艳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蝌蚪生长发育饲料

李军德 赵群 康彦 高波 李灯林 杨艳 黄璐琦 ��

[摘要]该研究分析了4个不同的饲养密度和5种饲料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确定最适养殖密度和饲料种类。在饲养密度实验中,中华蟾蜍蝌蚪分别饲养在200,500,1 000,2 000只/m2的不同密度条件下;在饲料种类实验中,将中华蟾蜍蝌蚪分为5组,分别用5种不同饲料喂食。每隔7 d测量和记录1次蝌蚪的体重、头体长、尾长和死亡个数。结果表明:饲养密度试验和饲料种类试验中,中华蟾蜍蝌蚪临近变态时(变态前)和变态后的成活率分别为687%~963%,57%~360%;饲养密度对蝌蚪变态前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中华蟾蜍蝌蚪在最适养殖密度1 000只/m2时,蝌蚪具有较大的体重和成活数量;饲料种类对蝌蚪变态前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喂食饲料Ⅱ(379%粗蛋白和57%粗脂肪),Ⅳ(251%粗蛋白和40%粗脂肪)和Ⅴ(鸡蛋黄)的蝌蚪均具有较大的体重,这3种饲料均为中华蟾蜍蝌蚪较为适宜的饲料,人工养殖具体采用何种饲料,可根据饲料的易得性和成本进行选择与组合。

[关键词]中华蟾蜍;蝌蚪;养殖密度;饲料;生长发育

蟾蜍是蟾蜍属Bufo物种的通称,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1]。蟾蜍属分布极为广泛,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除马达加斯加、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岛屿外的各个地区,种类约255至283种;中国现有15种(含5亚种),在各省(区)均有分布[13]。该属中华蟾蜍B gargarizans、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为药用动物。以蟾皮水溶性成分开发的药品(华蟾素注射液等)生产需要大量蟾蜍提供蟾皮,特别是中华蟾蜍为目前国内蟾皮药材和华蟾素制剂的主要来源,其抗肿瘤有效成分蟾蜍噻咛的含量也较高[48],对中华蟾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中华蟾蜍栖息地逐渐减少,野生资源急剧下降[9],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和满足临床与生产需求,开展规模化、规范化人工养殖成为保证中华蟾蜍来源的重要途径。

饲养密度和食物营养组成直接影响蝌蚪的成活率和质量。饲养密度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时体质,进而对变态后幼体的体质会有很大的影响[10]。王汉屏以中国林蛙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蝌蚪的生长发育速度随饲养密度的升高而减慢[11]。关于饲养密度对中华蟾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食物是蝌蚪成活率的限制因子,也影响蝌蚪的变态率和幼体成活率[10]。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所饲养蝌蚪的数量和密度非常大,单靠自然水中的食物已不能满足它们需要,必须对蝌蚪进行人工投喂饲料[12]。崔明勋等用动物性饲料组、植物性饲料组、复合氨基酸组和普通饲料组对中国林蛙蝌蚪的食物试验表明,采用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后幼体的存活率[10]。耿宝荣等通过不同饲料对黑眶蟾蜍蝌蚪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蝌蚪要以粗蛋白含量较高的饲料为食才能获得较大的生长量;蛋黄中粗蛋白量为324%,可以作为蝌蚪养殖时重要的饲料组成成分;而用40%~50%的鳗鱼饲料(或牛蛙蝌蚪饲料)作为黑眶蟾蜍蝌蚪的饲料,也即用粗蛋白含量约为20%的配合饲料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3]。李新红等通过不同饲料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表明,动物性饲料比例大、蛋白质含量高的组合饲料所喂养的蝌蚪发育速度较快[14]。至于饲料成分对中华蟾蜍蝌蚪发育影响的研究则很少有报道。

目前,中华蟾蜍人工养殖技术还未达到规范化,致使养殖过程中幼蟾成活率低。幼蟾成活率与蝌蚪期营养状态和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要提高幼蟾的成活率,首先要保证蝌蚪在养殖过程中要有较高成活率和健康体质,必须研究、探索中华蟾蜍蝌蚪的合理饲养密度及食物营养组成,以提高幼蟾成活率,为建立规范化中华蟾蜍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推广打下基础。

1材料

试验所用蝌蚪由采集于江苏、山东和河北3个产地的中华蟾蜍种蟾所产卵自然孵化而来。以上3个产地的蝌蚪随机混合在一起,在同一个饲养池饲养驯化至少14 d后,按下文中饲养密度和饲料营养组成试验要求平均放入每个试验用玻璃饲养缸中,在每个玻璃饲养缸中蝌蚪在生长初期的平均质量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每个玻璃饲养缸的长×宽×高为60 cm × 100 cm × 150 cm,缸内水深30 cm。用沙子和砖块在缸内铺建三分之一面积的陆地,陆地和水接触的一面边缘要有一定的缓坡,便于变态期间幼体随时登陆和下水,顺利完成水陆之间的过渡。玻璃饲养缸放在通风和光照条件良好的室内环境中。

2方法

21饲养密度将蝌蚪按200,500,1 000,2 000只/m2的饲养密度梯度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分别饲养于1个玻璃饲养缸中。检测主要水质指标,保证其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的规定。每天定时定量喂食。每天喂食2次,分别为上午8:30和下午2:30各1次;每次投食量为饲养缸中蝌蚪总重的10%左右,每隔7 d根据蝌蚪的实际质量调整投食量。

每隔7 d测量和记录1次数据,每个重复组至少测量5个样本,主要测量蝌蚪的体重、头体长、尾长和死亡个数。其中,头体长是自吻端至肛管基部的长度;尾长是自肛管基部至尾末端的长度[1]。蝌蚪全部变态完毕后结束本试验。

22饲料营养组成将蝌蚪分为5组,每组饲养密度均为200只/m2,每组3个重复。饲养缸的规格、水质要求和饲养管理同饲养密度试验。用玉米粉、豆饼粉、肉骨粉、鱼粉、麦麸、复合维生素、酵母和新鲜蔬菜的茎叶为主要原料,配成4种在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差异的组合饲料。每种组合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用凯氏法测定、粗脂肪含量通过索氏提取器用石油醚提取测定。4种组合饲料的编号、所含原料比例、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见表1。在5组蝌蚪中,其中4组分别饲喂Ⅰ,Ⅱ,Ⅲ,Ⅳ等4种不同的组合饲料,第5组饲喂鸡蛋黄(饲料编号为Ⅴ)。每天饲喂2次,喂食时间和投食量同以上饲养密度试验。

每隔7 d测量和记录1次数据,每个重复组至少测量5个样本,主要测量和记录其体重、头体长、尾长和死亡个数,直到蝌蚪全部变态完毕形成幼蟾。

23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在统计分析之前,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的同质性检验。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的同质性,可以直接进行方差分析;如果数据没有正态性分布或不具同质性,则必须将数据进行转换以达到正态性和同质性的要求后方能继续进行方差分析。

用统计软件Statistica 60[15]分别以饲养密度、饲料种类、生长发育时间为作用因素,对体重、头体长、尾长和成活率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或二因素方差分析,最终找出蝌蚪在变态时成活率高、体重大的饲养密度和饲料组合即人工养殖蝌蚪的适宜密度和饲料。

3结果与分析

无论是在饲养密度试验还是饲料营养组成试验中,中华蟾蜍蝌蚪的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等生长指标都受生长发育时间的显著影响(P<005),见表2。在饲养密度试验中,除生长发育时间外,密度也是影响蝌蚪生长指标的主要因素(P<005)。而头体长还受到饲养密度和蝌蚪发育时间之间的互作影响(P=0000 1)。在饲料营养组成试验中,体重受到饲料种类的显著影响(P<005)。尽管在该试验中,头体长和尾长受饲料种类的影响不显著,但却受到饲料种类和生长发育时间之间的互作影响(头体长P=0000 0;尾长P=0000 1)。

蝌蚪的体重和头体长分别与密度呈负相关(r=-0511 4,P=0000 0;r=0499 8,P=0000 0)。在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试验中,头体长与体重之间均表现为线性相关程度很高的正相关(密度试验r=0816 1,P=0000 0;饲料试验r=0866 5,P=0000 0)。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见表3,4。进入第28天后,变态蝌蚪处于敏感期,出现大量死亡。

尽管在之后通过延长各玻璃饲养缸中增氧机运行时间和增加换水频率等措施使剩余的变态期蝌蚪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之后的数据由于大量蝌蚪样本的缺失(蝌蚪死亡所致),则不能与之前的试验数据合并而用于试验分析。因此,本报告中,主要以从第7天到第28天记录的蝌蚪期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为有效数据和结论,而大量蝌蚪死亡之后的第35天变态期的数据及统计分析仅作为参考而不作为本试验结论。

31饲养密度试验在饲养密度试验中,从第7天到第28天临近变态期时,各个密度试验组中蝌蚪的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等生长指标大多随生长发育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到第35天变态期时,3种生长指标大多比第28天减少。在第28天时,蝌蚪的体重在不同密度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表明饲养密度对蝌蚪体重影响很大(P=0000 5)。其中,密度为2 000只/m2的试验组蝌蚪体重显著小于其他3个密度组,而其他3个密度组之间的蝌蚪体重没有显

著差异。密度为2 000只/m2的试验组蝌蚪的头体长也显著小于其他3个密度组(P=0000),且其他3个密度组之间的头体长也没有差异。4个密度组蝌蚪的平均尾长则没有显著差异(P=0213),见表5。

变态前成活率(893%~963%)和变态后成活率(57%~243%)在4个密度试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6,表明不同饲养密度对蝌蚪的成活率影响不大。

32饲料营养组成试验在饲料营养组成试验中,从第7天到第28天临近变态期时,各个饲料种类试验组中蝌蚪的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等生长指标大多随生长发育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到第35天变态期时,3种生长指标大多比第28天减少。这种情况与以上饲养密度试验的结果一致。在第28天时,蝌蚪的体重在不同饲料种类试验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表明饲料种类对蝌蚪的体重有很大的影响(P=

0007 9)。其中,饲料种类为Ⅴ的试验组的蝌蚪体重显著大于饲料种类为Ⅰ,Ⅲ这2个试验组,而与饲料种类为Ⅱ,Ⅳ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7。

尽管Ⅰ,Ⅱ,Ⅲ和Ⅳ组之间的蝌蚪体重无显著差异,但Ⅱ和Ⅳ组更接近于Ⅴ组,因此,在从蝌蚪的体重来看,用Ⅱ(28%玉米粉、19%豆饼粉、16%肉骨粉、17%鱼粉、10%酵母、3%多维和6%新鲜蔬菜),Ⅳ(43%玉米粉、13%豆饼粉、0%肉骨粉、6%鱼粉、10%酵母、4%多维和24%新鲜蔬菜)和Ⅴ(鸡蛋黄)这3种饲料养殖蝌蚪效果较好。此外,蝌蚪的头体长和尾长在5个不同饲料组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所以,可以通过体重选择所用的饲料种类。

变态前成活率(687%~960%)和变态后成活率(123%~360%)在5个饲料种类试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8。表明不同饲料种类对蝌蚪的成活率影响不大,或者说给蝌蚪喂食不同饲料,对其变态前成活率影响不大。

4讨论

饲养密度试验和饲料营养组成试验结果都表明:中华蟾蜍蝌蚪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等生长指标在蝌蚪期会随生长发育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当进入变态期后,这些生长指标大多都会减少。这与有关文献研究的在一些无尾目蝌蚪在变态前期达到最大体重,在变态期时体重迅速减少的结论相一致[12,14]。用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分别与生长发育时间为作用因素对蝌蚪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等生长指标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饲养密度对以上3种生长指标都有显著性影响,饲料种类对体重有显著影响。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分别与生长发育时间的互作对蝌蚪的生长指标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分别对饲养密度和饲料种类2种因素进行试验和分析,找出

每种因素中最合适的水平。同时,由于各试验组的蝌蚪在试验初期都是经过人为选择在平均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等生长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的个体,因此在试验时各期的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的绝对差异均可代表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的增长率差异。

在密度试验和饲料种类试验中,头体长与体重之间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表明,蝌蚪在生长时,其体重通常会随着头体长的生长而增加,因此通过对蝌蚪体重或头体长的测量,可以分别推知其他相关生长指标的情况。

41饲养密度试验在饲养密度试验中,蝌蚪的体重和头体长分别与密度成负相关的结果表明,饲养密度太高会严重减小蝌蚪的体重而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2 000只/m2的饲养密度下(也即约7只/L),第28天测量的蝌蚪尾长与其他3种更低饲养密度下的蝌蚪没有差异,这与研究人员对于其他无尾目蝌蚪的研究所得出的密度不超过80只/L时密度对蝌蚪尾长的增长率影响不显著的结论相一致[16]。

饲养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饲养密度对蝌蚪变态前和变态后的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对蝌蚪变态初期的体重和头体长有显著影响,因此在选择适宜饲养密度时,只要考虑有利于体重和头体长的密度水平即可。由于密度为2 000只/m2的蝌蚪体重和头体长明显小于其他3个密度组,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排除2 000只/m2的饲养密度。又由于其他3个密度组对蝌蚪的体重和头体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出于饲养效率考虑,1 000只/m2的饲养密度既可以使蝌蚪在变态前期具有较高的体重,又有较多的数量,所以本研究的最适饲养密度为1 000只/m2。

42饲料营养组成试验饲料营养组成的试验表明,给蝌蚪分别喂以5种不同饲料,蝌蚪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成活率没有差异的情况下,只要考察不同饲料对蝌蚪体重、头体长和尾长的影响,即可选择出适宜的饲料类型。由于在临近蝌蚪变态期时,不同饲料对蝌蚪的头体长和尾长的生长无影响,而对体重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可通过饲料对蝌蚪体重的影响选合适的饲料类型。饲喂饲料Ⅴ(鸡蛋黄)的蝌蚪体重明显大于饲喂饲料Ⅰ和Ⅲ的蝌蚪,因此对于这3种饲料来说,饲料Ⅴ的效果较好,能更好地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而饲料Ⅱ和饲料Ⅳ对蝌蚪体重的影响接近于饲料Ⅴ,和饲料Ⅴ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所以在养殖时,用饲料Ⅱ,Ⅳ和Ⅴ饲喂蝌蚪,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都是适宜的饲料,具体选用哪一种,可以根据这3种饲料的成本而定。

43中华蟾蜍的生态对策根据生态对策可以把生物分为2类,一类为r对策者,另一类为K对策者[1718]。K对策者中的K是指环境所能负担的种群的最大密度,即环境容纳量或环境载力(carrying capacity)。K对策者通常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后代成活率高,但其出生率很低,如很多大型兽类为K对策者,其每个个体产生的后代很少[1718]。而r对策者正相反,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per capita growth rate),其繁殖能力强,出生率很高,但后代的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无亲代关怀和防御能力弱,在自然条件下后代死亡率很高而成活率很低[1718]。而中华蟾蜍为典型的r对策者,后代出生率虽然很高,但在自然条件下成活率极低,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克服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素,通过人工养殖尽可能避免自然条件下的不利环境和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条件(如饲养密度),在中华蟾蜍高繁殖力下,进一步提高其后代的成活率。中华蟾蜍后代(蝌蚪)在自然条件下成活率极低,本研究在密度试验中蝌蚪变态前和变态后成活率分别为893%~963%和57%~243%,在饲料种类试验中分别为687%~960%和123%~360%,已远远超过了蟾蜍蝌蚪在自然条件下的相应成活率。

根据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饲养密度试验和饲料营养组成试验中,中华蟾蜍蝌蚪临近变态时(变态前)和变态后的成活率分别为687%~963%,57%~360%。中华蟾蜍蝌蚪的最适养殖密度为1 000只/m2,Ⅱ(379%粗蛋白和57%粗脂肪),Ⅳ(251%粗蛋白和40%粗脂肪)和Ⅴ(鸡蛋黄)等3种饲料都是中华蟾蜍蝌蚪较为适宜的饲料,具体在养殖时采用哪种饲料类型,可以根据当时饲料的易得性和成本进行选择。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对变态期蝌蚪死亡原因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中卷). 无尾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2]费梁,叶昌媛,黄永昭,等.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9.

[3]Recuero E,Canestrelli D,Vrs J,et al.Multilocus species tree analyses resolve the radiation of the widespread Bufo bufo species group (Anura, Bufonidae) [J].Mol Phylogenet Evol,2012,62:71.

[4]李淑萍,侯家珠.华蟾素试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9(9):393.

[5]左小东,崔永安,秦叔逵,等.华蟾素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3):232.

[6]李维熙,孙辉,李茜,等.中华大蟾蜍皮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2):183.

[7]曾洋,张爱军,文筱.干蟾皮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 :9.

[8]王宏洁,杨立新,高波,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蟾皮中蟾蜍噻咛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1):44.

[9]乔淑芬.中华大蟾蜍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场地选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39.

[10]崔明勋,刘学龙,崔香梅,等.温度、食物、饲养密度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9,21(2):90.

[11]王汉屏.密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J].四川动物,2007,26(2):406.

[12]王忠艳,田彦红.中国林蛙蝌蚪期饲料配方的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6,10(1):39

[13]耿宝荣,张钧东,陈江,等.不同饲料对黑眶蟾蜍蝌蚪生长的影响[J].经济动物学报,2002(6):43.

[14]李新红,邹兴淮,谢晓瑀.不同营养结构的饲料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J].经济动物学报,2001,5(2):47.

[15]Statsoft,Inc.Statistica (data analysis software system),version 6[DB/OL].(20150808) http://wwwstatsoftcom,2001.

[16]Browne R K,Pomering M,Hamer A J.High density effects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L aurea tadpoles [J].Aquaculture,2003,215:109.

[17]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91.

[18]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65.

[责任编辑吕冬梅]

猜你喜欢

蝌蚪生长发育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从蝌蚪到青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冬油菜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