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示转换视角下“古舟子吟”的认知诗学效果

2016-05-11张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7期

张云

摘 要 指示语是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指示转换理论是建立认知角度上对语篇中的指示语进行了新的解读。通过对柯林律治的诗歌作品“古舟子吟”进行文本解读,本文研究探讨了感知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关系指示语等指示语的转移对诗歌解读产生的认知诗学效果。

关键词 指示转换理论 古舟子吟 认知诗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1指示转换理论简介

指示(deix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语言中用于指示表达的词语即指示语(deictics)。除了日常交际,指示语在文本分析和文学作品解读中也占据了中心地位。指示语对文本世界的构建和解读的影响直接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在文学作品分析中,指示语为读者视角转换,文本世界构建提供了指导。

指示语的研究离不开认知,指示转换理论(Deictic shift theory)是关于认知指示语研究的一个完整系统的方法。Stockwell指出,指示转换理论指示映射(Deictic Projection)看做是一个认知过程,处于理论框架的中心地位。当读者在构建语篇世界时,采取一种认知的态度将读者世界转换至文本世界,读者的这种认知构建想象力即是指示转换(Deictic shift)。指示转换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时,能够从认知角度理解指示语投射至转换的指示中心的过程。实质上,指示转换是读者从文本中角色角度认知文本语篇并建立语篇世界的一种能力。因此,指示转换理论可以解释文本连贯性。它为文学文本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从读者认知的角度诠释文本创作和解读关系,建立了文本世界的语篇解读模式。

2 以“古舟子吟”为语料的认知分析

2.1文本世界

“古舟子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林律治唯一完成的诗歌作品。诗歌的真实作者(real author)已于1834年离世,读者只能从遗留的作品和评论中拼凑一位诗人,即叙述声音(extra-fictional voice)。受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价值观及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诗歌文本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首叙事诗中的叙事者(narrator)是年老的船员,而受叙者(narratee)则是那个被老水手目光所迫留下的赴宴者之一。

这首叙事诗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水手和受叙者的互动,另一部分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及主题部分:老水手在海上奇幻的经历,而这一经历又可被分为信天翁的死和老水手悔过。首先老水手和同伴们乘船出海。初始天晴海静,其后暴风将船引向南方。船穿越冰山雪海后,信天翁登场,它给这艘船带来了希望的风。第二部分以老水手杀死信天翁开始。信天翁的死与随之而来恶劣变化使其他水手视老水手为厄运的造因者。船驶进无风无浪的静海中,太阳炙烤,海水腐臭。濒死的水手们等来一只幻船,却于事无补最终都在甲板上。他们的眼都注视着仍活着的老水手。第三部分老水手悔罪。同情老水手的天使们复活了水手们,他们一起回到了老水手的故乡。当老水手离开船时,原来的船却突然地下沉了。后来,他为此经历所苦,不得解脱,唯有把这可怕的故事讲出,方才心安。

2.2 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中的指称转换

在整首诗中,不断地推进(push)和弹出(pop)都伴随着或显或隐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转换以及指示域(deictic field)的转换。Stockwell(2000)提出,构成文学语篇世界的指示域是由六类指示语范畴构成的,即感知指示语(perceptual deixis),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关系指示语(relational deixis),篇章指示语(textual deixis),作品指示语(compositional deixis)。因此,本文从六个角度探讨文学语篇中指示语的转换:视角转换(perceptual shift),空间转换(spatial shift),时间转换(temporal shift),关系转换(relational shift),篇章转换(textual shift),作品转化(compositional shift)。在这六种转换中视角转换和关系转换是相伴相生的,时间转换和空间转换是不可分割的,篇章转换和作品转换则互相依存。

“古舟子吟”开篇使用第三人称叙事,之后指示中心转移时,原第三人称叙述立时改变。诗中第一次主要的指示转换出现在老水手拦住赴宴者,并迫使他听故事时。此次指示转换包含了视角转换,时间转换,空间转换,关系转换,篇章转换,作品转换。首先叙述视角从隐含作者向老水手即叙事者转换,即叙述人称转变:从“he”变为“we”,“us”等;表现结构的转变:“It is an ancient Mariner”变为“Merrily did we drop”。视角转移意味着关系的转换:对于叙事者,老水手仅仅是“ancient Mariner”,诗中未曾提及姓名;而对于听故事的赴宴者,老水手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存在“Hold off! unhand me, grey-beard loon”。不同叙事者的关系网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可窥一二。

其次篇章转换和作品转换对文本解读有重要影响。篇章转换指从诗歌世界转移到故事世界,而“quoth ”一词则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诗中充满了神秘而怪诞的意境描述,而篇章指示则使诗歌内容连贯,不至画面零散而无法形成完整的文本世界。作品指示将作者和读者置于指示关系的文体选择中,诗歌语言、词汇、句法和语域的选择决定作品的样式。“hath”、“stoppeth”、“quoth”、“thy”等都是古英语,而作者所在时代古英语已不再使用,这样刻意选词告诉读者该叙事诗发生的年代,为作品世界的构建提供了线索,避免了对诗歌的错误解读。

此外,在老水手告知受叙者的过程中,叙事指示被多次打断,这些不断的弹出是为维持叙事者指示中心的完整而服务的,并非无意识的安排。而每一次弹出都预示了老水手讲诉故事情节的转变,显示了诗歌内容的推进的变化,为语篇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指示和依据。当海上保持宁静无波的状态时,对于赴宴者状态的描述“The Wedding-Guest here beat his breast, For he heard the loud bassoon”打破了诗歌原指示域,而同时被打破的还有海面平静的状态“And now the STORM-BLAST came, and he Was tyrannous and strong”。这样富有寓意的推进和弹出在老水手讲诉故事的过程中随处可见,而对这些推进和弹出或者说指示语域的变化的正确解读是文本世界建构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古舟子吟”中的指示语、指示中心、和指示域的六个角度解析,读者可以避免模糊的,晦涩的解读,构建清晰完整的文本世界,加深对诗歌整体及细节的把握,更加直接准确的领悟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主旨、主题思想。指示转换理论通过对这些语言学工具的分析,为诗歌分析认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3结语

认知诗学研究充分吸收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将语言运用与认知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系统明晰地阐述文本和读者反应、解读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从读者认知的角度诠释文本创作和解读关系,建立了新的文本解读模式,弥补了二十世纪文学批评重文本结构和效果,忽视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指示转换理论作为指示语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产生的文本解读理论,为文学文本的阐释提供了语言学及认知科学基础。指示转换理论中的六个指示语视角为解读文学文本中看似无理混乱语言结构、语义选择提供了分析方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采取一种认知视角,分析文本写作及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作品中主题思想的表述和形成在语言选择,尤其是指示语。指示转换理论通过将文本创作和解读过程与读者认知过程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文学作品这一动态的过程更加合理,有逻辑。

参考文献

[1] Stockwell,P.(2002).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2] Coleridge,S.T.(1997).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and other poems. Peking: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of China.

[3] Liu,F.G.(2008).A Cognitive Pragma-stylistic Study on Poetic Discourse.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