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2016-05-11邓金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语文教学

邓金兰

摘 要 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大家终身受益。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经典 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如酒,或芬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封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精粹凝练,音韵和美。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尤其是古诗,短小精悍,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又往往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诸多伟人、学者,常有颂读古诗文的喜好和卓绝背功。毛泽东能背数百首古诗文,自己也写出了许多佳篇名作。而胡锦涛同志在许多场合能够随口吟诵古诗文,显示出亿人文明大国的领袖风采。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开展读古诗、诵古诗、议古诗、演古诗、画古诗等活动,可以静心、正根、养气、怡情、益智。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大家终身受益。

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他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设计“有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颂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爱国主义教育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是一个国家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进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颂读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拉近与私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的是心灵的(下转第65页)(上接第62页)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由此可见,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我校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农艳珍.诵读千古美文、滋养一代新人[J].小学教学参考,2013(12).

[2] 刘晓龙.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

猜你喜欢

经典古诗文语文教学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