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基于仙游红木产业个案分析
2016-05-11王海霞
罗 丹,王海霞
1.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莆田学院商学院,福建莆田,351100;3.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基于仙游红木产业个案分析
罗 丹1,2,王海霞3
1.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莆田学院商学院,福建莆田,351100;3.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为提高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通过对福建仙游红木产业的个案分析,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三阶段探索其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在萌芽初期受到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社会关系、产业核心人物等因素影响,成长期得到政府、市场需求等外力因素的推动,自组织期受到知识共享与创新及创意人才的影响。基于此,提出要充分利用内生性资源树立产业集群品牌形象,重视技术知识共享与创新,培养创意人才。同时,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改善管理方式,退出微观决策,帮助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工艺美术产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仙游红木产业
1 提出问题
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是国家保护、支持和鼓励发展的具有厚重文化色彩、低能耗、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既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又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如木雕、玉雕、年画、陶瓷等一大批享誉海外的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壮大。同时,这类产业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竞争力,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强调工艺、技术等隐性知识,与科技和信息融合慢,产业发展多依赖于内生性的因素,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创新能力差,急需对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关键性因素进行识别,对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快予以解决。
产业自萌芽到成熟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其集群生成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大多从波特的“钻石模型”入手,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六大因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个人与企业战略、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机遇[2]。知识外溢[3]、创意人才集聚[4]、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构成的非贸易性联系、文化传统、偶然性历史事件[5]等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具有区位性和根植性[6],并受到社会资本、产品供需状况[7]、知识共享[8]的影响;但不同于人为推动因素占主导的外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传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生性占主导,受到偶然性因素影响大。因此,探讨传统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特别是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形成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对福建省仙游县红木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或规律,并期望在实践上指导、推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形成规模集聚优势,实现持续性发展。
2 仙游红木产业个案背景
之所以选择福建仙游红木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仙游县耕地面积有限,林地资源丰富,当地大多数居民自古从事木雕,并将红木雕刻工艺、传统的家具风格与现代消费理念相结合,打造成“仙作”派新古典家具风格。其次,仙游被称为全国“工艺美术之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红木产业已成为仙游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仙游县红木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54家,规模以上产业集群产值达184.26亿元,增长15%,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和仙作古典家具品牌,如三福、大家之家、贡品轩等品牌享誉国内外。全县现有古典工艺家具注册商标828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枚、省著名商标35枚、省名牌产品46个[9]。整个产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一定集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影响力。
3 仙游红木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随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化,根据毛磊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0],本文将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萌芽期、成长期和自组织期三个阶段。
3.1 萌芽阶段的影响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萌芽通常源于与地理空间临近以及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积累。仙游红木产业发展初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3.1.1 地域临近
仙游县共辖1个街道、17个乡镇。仙游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榜头镇为中心,辐射至盖尾镇、郊尾镇、赖店镇等周边乡镇。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了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形成了诸如仙游工艺美术城、坝下古典工艺家具一条街之类的工艺品生产专业村、专业街。地域临近形成了相似的地缘文化,表现为地域文化,即由宗教文化、习俗和语言系统等所构成的文化基础[11]。共同文化背景下,当地村民才有共同的话题,特别是通过非正式的途径,如“串门”“喝茶”等方式传递交易信息,甚至是工艺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同时频繁的交流也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萌芽初期的企业规模小、分布零散,地域临近带来了诸多益处,如降低交易成本、学习成本、隐性知识传递、人才的支援。可见,地域临近是仙游红木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1.2 历史文化传统
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仙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仙游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自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仙游民间形成崇尚清淡古朴的生活,提倡简约适中。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仙游本土匠师将这种简约朴素的特点融入古典家具的设计、生产中,尤其是在造型艺术、用料、装饰和色彩方面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仙作”一派[12]。为了更好地沿袭和传承“仙作”设计风格,更多企业聚集在以仙游为中心的周边,形成了地理空间基础上的仙游传统历史文化的集聚。
3.1.3 社会关系
我国农村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按照“差序格局”,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13]。仙游历来是农业县,以小农经济为主,“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少,耕作技术落后,粮食单产低,难以自给自足。为了谋求生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少数村民率先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开发手工艺制作。经过不断摸索,早期从事这一行业者取得了成功,并带来一定的收益。基于这种先天血缘和地缘关系,通过“拜师学艺”关系或者“模仿”行为,投身于这一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稳定、良好的社会关系结构,使仙游红木产业逐渐集聚,并初具规模。
此外,由于木雕所用的材料一般是红木(如酸枝木、紫檀木、花梨木等),用材贵重,本地木材资源难以满足雕刻需求,往往需要从海南、越南等国内外买进材料,为了满足生产,部分村民从事红木原材料的贸易经营,整个仙游红木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规模和影响力不大发展壮大。
3.1.4 产业的核心人物
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家不仅是发现和创新资源要素的主体,而且是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购买力则是创新企业家的创举[14]。在产业形成初期,由于历史事件、偶然因素或者外部冲击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现和识别特定地区的产业机会,并将其转变为经济价值[15]。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仙游,由于当地农业资源有限、信息闭塞,为了谋生,当地人看到从事红木生意的第一个人成功了,便纷纷效仿投身到这个行业。不论是拜师学艺还是以亲缘纽带的帮工,这个成功者将当地民众“带入行”,让整个产业发展扩大。因此,产业的核心领袖人物在产业集群萌芽时期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3.2 成长期的影响因素
伴随红木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不同规模的企业不断涌现,红木产业发展迅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使红木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而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吸引更多同类企业的进入,加深了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使产业链更加完善。
3.2.1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16],尤其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不在少数。随着仙游工艺美术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引起了当地政府对区域内特定产业的重视,安排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用地,利用一系列优惠措施和激励政策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商、运营商以及创意企业和人才的进入。仙游县政府进行总体规划,调整土地性质和用途,全力打造“一城、六园、三走廊、五中心”,力图将仙游建成中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17]。
3.2.2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购买能力的增强,人们更加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产品需求量增加。当市场需求急速增加时,导致本土文化产品与服务价格提高,吸引更多企业进入。随着进入产业交易的企业规模壮大、数量增加,企业间的分工不断深化,形成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而推动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发展。
3.3 自组织发展期的影响因素
“自组织”这一概念由“进化论”引入产业集群,主要是指产业集群步入成熟阶段,集群内的各要素从无序变为有序、非组织到组织演化,大规模的创意人才和企业得到集聚,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企业有机成长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3.3.1 知识共享与创新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劳动分工的产物,是为了获取外部异质性创新资源和由知识分工产生的递增报酬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18]。尤其是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对产业集群极为重要。首先,随着红木产业规模的壮大,具有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木雕技艺等隐性知识能有效、快速地在企业间流动、传承,为集群中的企业降低搜寻信息的成本。其次,隐性知识的共享促进了产业间协作网络的形成,降低了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成本,让工艺美术产业自组织集群形式趋于成熟稳定。
3.3.2 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形成的根本动力,创意阶层的崛起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动力。随着仙游红木产业集群步入成长期后,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翻倍增长,集群的发展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近年来,仙游各大工艺美术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同类企业的涌入,进而带来了更多创意人才的加入。从业人员不再局限于当地居民,也吸引了诸多外地从业人员。学习形式也突破了以往的学徒制,更多地与科研院校合作,培养了具有更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人才。创意人才不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加深了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带来了集聚优势和低成本优势。作为知识和创意的载体,创意人才不断开发新产品,打破以往模仿山寨,打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设计。此外,随着创意人才的聚集,集群内创意活动活跃,创意氛围更加浓厚,崇尚创新、创意和合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整个产业朝着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仙游红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的分析,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在萌芽阶段受到地域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关系、产业核心人物等因素影响,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推动了产业快速成长,而知识共享与创新以及创意人才的涌入是产业集群自组织发展的关键。类似于生态系统,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沿着低层次向高层次、最终形成自组织的路径演进。
基于此,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而言,首先,知识在整个集群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传统的学徒制往往只是对传统基础工艺的传承,学徒等从业人员一般学历不高、知识结构狭窄,反而阻碍了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的传承与提高。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此外,也要重视技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不单单需要产业成员内部的知识共享,更需要来自产业外部的信息支持与交流,如利用大学、艺术机构等的智力支持,设计出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其次,从集群的角度看,要重视内生性的资源整合,注重树立整个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采取符合本行业特色的产品个性化定制等商业模式,整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资源,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此外,产业集群发展到自组织成熟阶段,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改善管理方式,避免出现因行政指令不当而产生的盲目聚集,导致产业园区沦为形象工程,政府应适时退出微观决策,帮助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1]丁勤.论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J].创意与设计,2012(6):10-14
[2]陈建军,陈国亮.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一个最新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29-137
[3]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72-374
[5]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16-21
[6]蒋三庚.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类型与特点[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83-86[7]张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1:83-87
[8]雷俊霞.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创新策略研究[J].管理世界,2015(5):180-181
[9]2015年仙游县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2-02].http://wza.putian.gov.cn/zwgk/jhzj/xqgzbg/201603/t20160328_447266.html
[10]毛磊.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174-178
[11]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分工协调理论分析[J].经济学家,2009(6):26-32
[12]仙游县公众信息网.仙游古家具文化的形成[EB/OL][2015-11-28].http://www.xianyou.gov.cn/gov/about/xianzuo/webinfo/1428658638795596.htm
[1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9
[14]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7
[15]郑风田,程郁.创业家与我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机理:基于云南斗南花卉个案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1):100-107
[16]张仁汉,王莹.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4(5):105-110
[17]仙游县将加快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EB/OL].[2015-11-18].http://dzb.ptweb.com.cn/system/2012-2/23/20120223114135.htm
[18]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分工协调理论分析[J].经济学家,2009(6):26-32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6.008
2016-03-10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2013C04);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莆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B12223S);莆田学院校内科研项目“福建省创意农业绩效评价研究”(2013023)。
罗丹(1981-),女,湖北荆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创意管理。
F062.9
A
1673-2006(2016)06-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