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迷局
2016-05-11金满楼
中东路事件迷局
1929年5月27日下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内正在举行会议,人声嘈杂中,一群全副武装的东北军警突然破门而入。一阵紧张的突击搜查后,苏联驻哈总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等39人被悉数逮捕。4个月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贸然之举竟然触发了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
张学良与斯大林交手
清末时期,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长约2500公里的铁路,史称“中东铁路”。1924年,苏联政府与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合营。中东铁路名义上是合营,实际上仍由苏方把持。苏方对中东路的把持,令张学良感到极为不满。
东北易帜后,为让奉系尽快走出困境,新上位的张学良决定彻底解决中东路问题,并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他按照1924年《奉俄协定》要求苏方将中东铁路上附属的电信、农场、矿山、学校等设施移交中方,但苏方一直以种种理由拒不交接。1929年初,张学良派人强行收回了中东路沿线电话权和气象观测站,对此,苏方除提出补偿要求外并未做出激烈反应。之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交涉,苏方再次退让并答应将商务、机务、车务等6处正处长职位让予中国人担任。由此,张学良认为苏联态度软弱,并不可怕。
据说,张学良在5月26日收到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一封紧急密电,大意是:苏联领事及中东路苏方人员宣传“赤化”并勾结冯玉祥叛乱,情况危急,要求立即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查找相关证据。得到这个电报后,张学良认为机会难得,随后命令东北军警突袭苏联驻哈领事馆。在次日行动中,东北军警搜到苏方人员一些来不及焚毁的文件,后来这些文件被当成宣传“赤化”的证据送到了南京。
领事馆事件发生后,权衡再三后,斯大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他一方面以缩小中东铁路苏方局长权限作为释放被捕人员的交换条件;另一方面又命令苏军向边境增兵,准备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援。在此微妙态势下,张学良同样不甘示弱,他随后派出东北军开往满洲里一带,做出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姿态。至此,中苏边境空气骤然紧张。
强收中东路
为加强与南京方面的协作,张学良于7月7日专程赶赴北平,与蒋介石及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会晤,以协调双方在对苏联问题上的立场。会谈中,蒋介石向张学良明确表态,苏联暗中支持冯玉祥,证据确凿,东北方面应尽快“收回中东路,以防苏俄赤化东三省”。蒋介石特别强调,以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不必担心中苏开战;就算开战,中央也会出手相助,届时出兵十万、拨款数百万都不是问题。
蒋介石怂恿张学良在中东路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其实也是存在私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的地位并不稳固,当时还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的挑战,支持收回中东路可以拉拢张学良,把奉系绑上自己的战车,这样不仅可以用来防范苏联,还可以利用张学良打压其它反对派系。
得到蒋介石的保证后,张学良信心倍增,随即返回东北,准备强行接收中东路。7月10日,张学良单方面宣布:由于苏方违反《奉俄协定》中不得在中国宣传“赤化”等项规定,中方被迫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当日,东北军开入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军警人员四出接收沿线各站并查封苏联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等,苏方路局职工会、青年团、妇女部等被强令解散,苏方局长叶木沙诺夫等高级职员全部被免职,200余人被逮捕,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由此正式爆发。
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后,斯大林震怒,随后发出措辞严厉的照会,要求中方立即取消对中东路的一切断然命令,并立即释放所有被拘捕的人员,停止一切针对苏联国民和机关的行动。随后在第二次照会中声明,苏联将采取断然措施,召回驻华使节、商务代表及中东铁路苏籍人员,断绝中苏间的铁路交通,同时要求中国驻苏使节离开苏联。至此,中苏外交关系彻底断绝。
断交后的迷局
事已至此,蒋介石仍认为苏联只是恐吓而决不会出兵,但这一次,蒋介石和张学良都低估了斯大林的决心。
“中东路事件”爆发前,东北当局内部有两派意见,一派以吕荣寰、张景惠等人为首,要求强行收回中东路;另一派以老资格的“辅帅”张作相为首,反对对苏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张作相曾对张学良说,收回中东路是好事,但这事非同小可,进兵接收,势必要打仗,在目前情况下,就是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光靠东北军,恐怕收不回中东路,反而会惹出麻烦;另外,还要防止日本人乘机捣乱。
“中东路事件”后,由于担心张学良会采取不利于南满铁路的行动,日方随后也迅速作出反应。7月底,日本关东军向南满铁路增兵5000余人,同时在长春大规模修建陆军营房。不仅如此,关东军还打破以往不在酷暑进行军事演习的惯例,于8月份在长春、沈阳进行了多次围城演习。
内部的反对意见和日方的蠢蠢欲动让张学良有了一丝警醒,让张学良感到一丝安慰的是,苏联驻哈领事馆虽然在中苏断交后关闭,但总领事梅里尼可夫仍留在哈尔滨。之后,东北交涉专员蔡运升奉命与梅里尼可夫展开接触,通过这一渠道,张学良向苏联代理外交委员加拉罕发出专函,表示愿就中东路事件进行交涉。加拉罕接函后表示同意,但谈判前提是释放苏方人员并恢复中东路事件前的状态。
对于张学良与苏方的私下交涉,正在积极推行“革命外交”的蒋介石与南京外交部很是不满,他们反复致电张学良,要其严令蔡运升在与苏方交涉中不可过分迁就,之后派出孙科、张继两名大员前往沈阳介入谈判,以防止张学良打乱蒋介石的整个外交策略。原来,蒋介石当时正在发动一场旨在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的“革命外交”,南京方面企图以中东路事件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推动与列强的改约谈判。在其干扰下,梅里尼可夫发现中方态度发生急剧变化,交涉无果而终。在此期间,南京方面的反苏调门越来越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8月10日发表《告东北将士书》,要求服从中央命令,捍卫边陲,并要求普遍组织国民对俄交涉后援会。在此引导下,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相继举行大规模的反苏大会,高唱积极对苏备战。8月19日,蒋介石发表公开演讲,其大意是:俄国侵略中国自古有之,本次中东路事件,是其侵略中国不成而施行的武力恫吓,但革命政府决不会被苏俄帝国主义的暴力所屈服;俄国人一向轻视中国人,国人更要团结一致,准备一切,誓必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暴力。
蒋介石的公开宣言和国民的反苏示威游行,实际上将张学良推到了风口浪尖。交涉失败后,苏联的武装挑衅也逐步升级,并由少量的边境武装冲突提升到局部战争的边缘。
战火下的较量
中东路事件一个月后,苏联于1929年8月6日成立“特别远东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蒙古骑兵营,总兵力约4万余人。特别远东集团军装备精良,有大量飞机、坦克、重炮等重型兵器,而且还装备了当时苏联最新型的坦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担任特别远东集团军司令的并非他人,正是北伐时期曾做过蒋介石的苏方军事顾问的勃留赫尔。
在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成立10天后,张学良也于8月15日下达作战动员令,兵力总计5万人,分东、西两线驰援边境。后再次增派兵力至十万余人,东北军在兵力上略占优势。然而战争爆发后,东北军战事失利,张学良一时阵脚大乱,只好向南京紧急求援,但此时的蒋介石正在河南许昌指挥讨逆作战,那些原来态度激昂的国民党军政要人此时也陷入了沉寂,胡汉民称病,谭延闿推诿,戴季陶躲起来念佛,就连之前态度强硬的孙科、张继等人,此时也都默不作声。原来,中东路战争爆发之时,冯玉祥所部在华北向蒋介石发起挑战,汪精卫、阎锡山也为之遥相呼应,此时的老蒋自顾尚且不暇,对东北战场更是有心无力。蒋介石非但未发一兵一卒,而且一度还厚着脸皮向张学良借调重炮营用来帮他打内战。
正当张学良苦等南京救援之时,苏军再次出动重兵进攻西线满洲里一带。11月17日,西线苏军步、骑、炮兵四万余人在勃留赫尔的命令下分两路向满洲里和札兰诺尔发起猛烈进攻。激战数日后,东北军几乎被打散,满洲里和札兰诺尔两地均被苏军攻占。
满洲里之战是中东路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其中防守满洲里一线的第17混成旅完全被击溃。经此一战,东北军西线全面崩溃,密山、海拉尔相继失陷,中东路枢纽所在地哈尔滨危在旦夕。据事后统计,除旅长韩光第及两名团长阵亡外,东北军团以下官兵在满洲里一战中阵亡高达两千余人。另外,旅长梁忠甲及参谋长、团长以下被俘数千人,并被送往苏联境内。事实上,东线守军第15旅及第17旅已形同全军覆没,而苏军只付出了伤亡不到一千人的代价。
惨烈的战争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作为主战场的满洲里,战后更是一片狼藉。战争中,满洲里车站一带被完全焚毁,车站机器车辆、电机材料、无线电台等均被炸毁或被苏军席卷一空,战区煤矿与矿区也被炸成焦土,存煤被焚毁。由于当时正处隆冬,市面上煤炭米面供应连连告急,当地居民流离失所,饥寒冻绥之状随处可见。
正当各方以为苏军要扩大战果,继续向哈尔滨甚至沿中东路向南部进军时,斯大林并未命令苏军继续追击,这让张学良暂时缓了口气。事已至此,张学良也顾不得南京方面的反对,决定单独向苏联谈判媾和了。1930年初,中东路事件基本平息,苏联恢复了原有的一切权益。
东北军在中东路战争中的表现令日本方面对张学良更加轻视,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甚至狂妄地宣称,对付张学良都不用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中东路战争结束后,日方认为苏军“令人可畏”,而东北军“简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由此,“暂避苏联,先打中国”的主张成为日本军方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东路战争为日后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了祸根。
(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第3期 金满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