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有效交流策略
2016-05-11潘美东
潘美东
【摘 要】对高中课堂交流进行探讨,在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交流的主动性,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培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课堂 有效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82-02
随着高中新课标在广西各地逐步推进和课堂实践的不断深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成为近三年教学研究的热点。新课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和理解。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特色的课堂交流活动,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习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交流是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交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笔者就近二年新课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做法进行总结,以与同行交流。
一、搞好课堂提问与回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曾强调:“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由此可见,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师生交流互动能否顺利进行。巧妙的提问,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教学得不偿失。其中教师提问方式是否恰当、有效是课堂交流关键的第一步。
(一)灵活处理教师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后,往往需要点名,学生才会回答,为此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课上往往会通过这样的几种方式进行提问。(1)个别提问。教师担心提出问题后有些学生不会,出现启而不发现象,出现冷场,因此把关注点集中在几个学生(优生)身上,只对这些个体进行提问。出现只关注个体,没有面向全体的现象。(2)按学号顺序提问。这样做给排在后面的学生有较长的思考时间,回答自信而从容。但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回答容易问题,学困生回答难题的现象。(3)集体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众人回答声音洪亮,课堂气氛活跃。但会与不会无从而知,难免会出现“南郭先生”现象。(4)男女搭配式提问。这比较新颖,能吸引同学注意力。在中学,部分学生对与异性之间的互动比较敏感,有时接力点名时,两个无关联的同学可能也会引起莫名的起哄现象。(5)按姓氏提问。可能会出现与提问无关的其他姓氏同学偷懒,不开动脑筋思考。(6)装点名软件随机点名提问。随机性强,课堂气氛比较容易调动,但在等待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失控现象。
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也是我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上述列举的几种提问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不足。因此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课时内容和授课类型予以灵活撑握,作出恰当安排。例如可增加捆绑式提问和推荐式提问。
捆绑式提问。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时刻高度集中,特别是在上午第5节和下午第8节,学生常常因为疲倦或饥饿走神。此时,需要上课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如发现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开小差、神游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点名该生回答问题,由他周围同学进行补充或回答下一问题。这样即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可提醒其他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式提问。授课时,如果遇上学生伏台,多数教师为提醒学生,往往会通过点名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某些调皮的学困生,他站起来就说一句:不知道。为顾及学生面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一般会提醒,别睡了,打起精神上课等,然后让学生坐下。
对此笔者一般是让他推荐其他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前提是回答正确才能坐下),这既是对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一个小小惩罚,也是增强他与同学间的交往——另一种合作学习方式。
总之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使所有学生在教师提问后积极动脑,积极参与,促使每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好多样化的学生回答方式
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1)个别回答。一般传统教学提问模式:师问——生答,也就是教师提问,个别回答。从教师层面而言,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能大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2)集体回答。由教师向全班同学提问,由全班同学回答。(3)学习小组式回答。事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学习小组进度及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再由此小组回答。通过学生的合作,使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4)二人小组式回答。由教师向某个同学提问,其回答完毕后,教师不作评论,而要求另一名同学对其进行评论。(5)竞赛式回答。在单元复习时可采用。该方式由必答、抢答相结合,由教师提出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按学习小组顺序回答问题,答对加分,答错不得分。把错题的解答机会让给其他学习小组,由其他小组补充回答问题,获得加分机会。抢答则是最先举手的小组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加分,但如果回答错误则减分。竞赛答题,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通过老师问,学生答,不仅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而且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这些训练对于高中生特别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是不够的,因为高考还考查了学生动笔的速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分夺秒作答。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较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思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写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生动笔的机会不多。这样长期下去,难免会出现学生有些字会读不会写或用错字,出现口头表达比较清楚,但书面表达不出来的现象。这些在高考中都会丢掉宝贵的分数。因此,在课堂练习时,一些图表、实验设计等非选择题型,教师要适当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动笔答题,规定时间到,把部分学生的答题纸放在投影仪展示点评。这样做,用不了几分钟,便能完成对学生的思考、概括、表达及速度等书面语言“写”的能力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回答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训练的多样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回答能力。
二、开展小组学习、交流活动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形式。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在学生之间架起了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提高。
(一)学习小组的建设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员组成及任务的分配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等,在尊重学生的意愿前提下分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中心发言人”,负责把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作文水平高、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如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进行补充。推举学科小组长,由学科组长给组员分配相应的能独立承担的学习任务。做到“一帮一”“一带一”,以优带差。遇上问题先在本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学科组长提交给科任教师,努力做到人人是老师,个个是学生,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合作,共同提升。
(二)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监控与指导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监控与指导。在实施之初,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与指导,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做好学生话语范围的有序调控。对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某种良好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掘,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互助尊敬的团队精神。
当然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根据章节内容及课时来安排,不可每节课都采用。
三、合理利用手机搞好课堂互动与交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不断问世,而“日新又新我常新”的手机更是成为了时代进步的一种必然。据调查80%-9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且几乎天天带在身旁。手机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上课接发短信,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甚至在考试中利用手机作弊。针对以上不良状况,许多学校采用不同的办法来杜绝课堂上使用手机。
笔者认为,在解决学生使用手机这个问题上,应该疏堵结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对于青少年来说,既能学习又能娱乐的智能手机对他们具有天生的吸引力。他们正处于青春逆反期,与其一禁了之,不如正确引导他们去学会自己管理和约束。如学校某班这样实行个性化的自主管理方式:在班级讲台前面的墙上装一张有许多小袋子的挂件,在每个小袋口上标上学生姓名,要求学生上课前把手机调为静音后放在里面,放学后再拿回去。上课时如遇上生字需查阅字典(如柽柳的柽字)、寻找相关解释更清晰完善的补充资料、重要且多页面的 PPt 资料因翻页速度较快跟不上时、或布置多科作业又记不住内容时,学生便可以上来把手机拿回座位上查找或拍照。或者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把做好的图像等内容存贮到手机上,当进入小组交流环节时,让学生上台来展示手机上的相关内容。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需要,又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也易于接受。实施至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上课前主动把手机放在袋子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再者,在课堂上恰当使用手机,还能促进同学思考,进行思维碰撞,促进情感交融。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学生把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刚开始发生及明显发生质壁分离的实验现象拍摄下来,然后转存到多媒体上,到小组点评环节将它们一一展示出来,通过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动点评,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力度。合理利用手机,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进交流,锻炼自控能力,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取得较好的交流效果,除了要精心备课,整合教材,还需要教师更好地预设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多样性,使自己能在课堂交流中敏锐捕捉到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科特点,及时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沟通,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互补,实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5)
[2]陈银辉.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J].知识窗(教师版),2011(3)
[3]王美方.科学课堂低效交流的浅显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
[4]杜玉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0(3)
[5]耿蛟龙.保证生物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初探[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2)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