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
2016-05-11李杨
李杨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提出应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智能 信息化教学 立体多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53-02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然还是摆脱不了以教为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仍旧是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造成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评思维和想象力。在课堂上,“教教材,放PPT”是授课的主要形式,教材是学生手上唯一的学习参考书籍,PPT则是把简单的文字搬上了屏幕,方便教师上课时念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总是很沉闷,缺少活力,学生要么睡觉,要么听不懂做其他的事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量知识经验直接“灌入”学生的大脑中,一切都是现成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个性。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
近几年,在走访企业及对以前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技能还比较满意,但对毕业生的发展潜力普遍存在异议。企业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快速上手,但是一两年后就基本定型,“冲劲”明显不足,再提升空间有限。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在基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下,因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不到位以及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度”衡量往往会有偏差,造成许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量缩减,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再学习的基础不足,也就是就业后的“冲劲”明显不足。
机电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岗位实用、工具教育和实用教育,而轻专业素质的现象。这就忽略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造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培养偏弱,导致学生后劲不足。要提高学生的后劲,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多元考虑。
二、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言语、逻辑、视觉、肢体、音乐、交流、自知等要素组成。“多元智能”理论坚定地认为: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组合方式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新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而出现了更快捷的方式:电脑、手机和网络。这就决定了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理念,不再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打破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教学,这就是更适合现代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设计一切教学活动时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结构,不能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执行“一刀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强项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激发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知识积累和实践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几点:一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来配合不同学生的强项智能需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面对来自不同感官的知识形态,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需求,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转换为多种形态,即文字、声音、图像、实物、动画、视频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让原本枯燥的文本知识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使学生在立体多维的知识海洋中任意畅游,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冲动,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智能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形态,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二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适应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人的智能是八种智能的组合: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的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组合方式不同而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尽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阐述和表现(见表1),来适应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让其智能长处得到发展,比如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能长处,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和支持其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引导和帮助他们往深层次的内容学习和拓展,让其能在专业技术的高端岗位对口就业,并有长远的发展。如果善于表现有口才的则多给机会发言和汇报;如果学生喜欢捣鼓计算机则让他们为班级同学上仿真实验服务。并在学生多方面智能给予综合评价。要在学生进入课堂时就重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树立信心。学习专业内容是一时可用,培养学习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因此要教学设计要从传授专业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让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养成
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利用多维课程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建立QQ群和朋友圈,更为快捷地在网上进行交流。由于知识信息量较大,学生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发挥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处理不同的知识形态,再进行组内分享学习,逐步培养“如何学”的能力,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在分享学习中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从“讲师”变“导师”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由传统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引导他们如何去有效地“学”,为学生设计有价值有趣的实际应用情境,指导学生从何入手开始学习,“从何处”、“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又应该怎样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中要点,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四、结论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设计终将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其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使教学做到更具有针对性,趣味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效地协作学习,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完成系统建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传领,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4)
[2]林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李文高,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信息化教学设计[J].保山师专学报,2006(2)
[4]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
[5]冯丽丹,陆美玉.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