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文化因素对英语词义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2016-05-11李珊珊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汉语对策

李珊珊

【摘 要】从汉语言的文化语境、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的负迁移等角度分析汉语文化因素在学习英语词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 文化因素 英语 词义学习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30-02

一门语言首要的组成部分是词汇,词义学习是语言学习和运用中最基本的,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词义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十分重要。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受宗教、民族、价值观、地理环境影响,本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在词义基本概念以外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因此,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固有的本土文化意识难以与外国语言文化产生共鸣,在学习英语词汇时,除了基本发音、拼写以及搭配组合外,更重要的是对词义深层次文化内涵加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尽量减少学习英语词义过程中理解和使用的偏差。

一、汉语文化因素对英语词义学习的影响

(一)文化语境与词义学习。语境即语言发生的环境,文化语境的概念是动态的,随着时代变迁,词义缩小、扩大或者改变,文化气息也不断更新,某些词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化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时代变革留下的印记;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民族发展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由特定的人群发明并壮大,地域特色鲜明是最直接的表现;文化语境体现着文化传统,集体意识被嵌含其中,对语言的使用者具有隐性的强制约束作用,民族或宗教思想已成为其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词义”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同时包含了词面概念、内潜含义以及情感色彩等诸多方面。词汇是语言的载体,社会进步带动了词义产生明显或微妙的变化,词义在社会环境以及群体意识的作用下会朝着与原来截然相反的方向衍变。

(二)文化语境对学习英语词义的影响。语言发展承载着文化变迁,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语言产生与发展也都依附于文化以及对应的群体,换言之,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跨文化的语言学习中,中国学生惯常于将母语学习和使用中形成的表达及思维方式套入英语的学习和表达中,不仅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在实际交流中甚至会引起误会或者闹笑话。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张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差异以及现实存在的地理隔阂,汉英两种语言在宗教、历史以及风俗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即使是在某一词汇所指代客体一致的情况下,其词义也会存在较大出入。比如,dog在英国人的情感世界中通常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在英语中的词义是中性偏褒义的,“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clever dog”(聪明人)等均是对人带有褒义感情色彩的称呼,当某人买彩票得了大奖,称其为“heisa lucky dog”,情感意义是中性偏褒的,相当于“他运气真好”;此外,dog有时也含有怜悯之意,如“dog-tired”(非常疲惫)等;当然偶尔也有表达厌恶之意的时候,“yellow dog”就是“无赖”的意思。然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狗的形象是负面、丑陋的,常含有强烈的贬义,“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等,厌恶、谩骂的感情色彩十分突出。所以,如果不能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足够的了解,很容易按照固有的母语概念对目的语言的词义产生误解和误用。

(三)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词义学习的影响。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价值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强调个人价值,而汉语环境中则提倡集体为重。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价值观念在西方社会中被普遍接受,换言之,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中个人主义是对立于神权主义的,曾在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集中代表是初期移民的拓荒者,具有浓重的开拓奋进精神,是民族文化起源和精髓,所以,西方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是积极褒义的概念。而在汉语文化背景下,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含蓄、内敛的中庸思想以及群体取向的影响,张扬个性即意味着标新立异,在中国人普遍的观念中是排斥这类思想倾向的,“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雁”等俗语是最好的例证,而“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熏陶,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拥护和表现出顾全大局的集体意识。思想意识中固有的民族传统观念对英语词义学习的干扰作用不能忽视。

2.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各项文化因素中影响最为深远一项,赋予词义特定含义。中西方自古以来宗教信仰存在着巨大差异,文化内涵特色各异。基督教在西方宗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语言在反映人的意识、表达人的情感中,势必被注入进浓厚、强烈的宗教色彩。西方文化中,将人们理想中的极致乐园表述为“Eden”(伊甸园),如果我们对基督教或者圣经没有接触或者必要的基础了解,就很难真正领会其所蕴含的整体意味。在英语中要准确理解my rib(我的妻子)的词义,就要对圣经中所描写的世界上的首位女性Eve(夏娃)的由来有所了解——她是由亚当的肋骨创造而来的。而在汉语文化背景中,“女娲造人”是对人的由来的唯一解说,是女性最原始的形象,这就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不同对词义的影响。

3.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会逐步形成独特的风土人情,而社会习俗对词义的发展和演化也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并在英语学习中对词义的把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要全面领悟。比如,在英国东风是从欧洲北部而来,意味着寒冷,令人不悦,相反,西风自大西洋而来,带给人舒适、美好的体验,所以在英国有着西风报春的说法,west wind 受英国人欢迎的程度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大量体现。而在汉语文化中,东风是具有美好的象征意味,“紫气东来”、“借着……的东风”等,因为中国处于亚欧大陆最东部,西部内陆多山而东部沿海,东部海域而来的风使人感觉舒适,而“西风”使人产生的最直接感觉就是寒冷、没有生机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喝西北风”就是形容生活十分凄苦,在中国人的情感中是不受欢迎的。类似的,许多对于指代的客观物体相同的词汇在英语语境和汉语语境中所携带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英语学习者要加强区分。

(四)汉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学习英语词义的影响。负迁移就是因一项学习而对另外一项学习产生了干扰或者是抑制作用。汉语言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是汉语(母语)对于英语(目的语)的学习干扰,通俗点讲,就是指因英语学习者受母语——汉语的知识储备和使用惯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进行跨文化的语言学习时,母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表达定式在英语词义学习的干扰是不可否认的。

一方面,汉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英语词汇语法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以动词为例,英语动词在时态上区分为将来时、现在时和过去时,而现在时又可以细分成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过去时也可以分为一般过去时、过去将来时和过去进行时等,其所涉及的动词也要在形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对汉语的表达形式就显得非常复杂,汉语表达中使用词汇时没有时态的区分,仅是以“了、着、过”等辅助性词语对动作的执行和完成程度加以区分。所以,英语学习者对各个时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以细致区分和准确把握是词义学习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词义包含概念意思、内涵意思以及搭配意思等多方面,其中概念意思是词汇最基础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一般很少混淆或者误用,汉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词义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内涵意思和搭配意思的干扰上。内涵意思是在词汇基本意思上延伸和丰富起来的,是与其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如果不能对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有所了解,仅凭借字面对其理解是不够的,甚至会产生极大偏差。

二、对策

第一,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机械式的词汇量积累,要跨过文化的隔阂,将语言思维从固有的母语束缚中挣脱出来,以空白式的语言学习定位,积极扩展至对西方地理环境、民族宗教、风土人情以及思维习惯等文化角度加强对词义的准确、全面把握,为词汇和语言的合理、正确使用打下良好基础。英语学习者应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提高对汉语负迁移现象的主动避免,在思想意识上提高警惕,以全新、正确的角度去理解、记忆词汇。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有意识地对母语文化进行回避,才能使英语学习思维更加纯粹,减少汉语对其的干扰。

第二,善于对比和分析。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由于母语在语言学习中对学习思维所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势必会对目的语言的学习带来干扰,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进行词义学习的同时对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中嵌含的民族、宗教等深层次内容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尽量避免使用母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来学习目的语言的词义,避免词义误推和误用。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汉语文化的干扰而出现许多错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分局自身英语学习中常见错误的特点加以梳理和总结,明常犯错误的类型,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第三,汉语在英语词义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是毋庸置疑的,把母语作为英语学习的参照就要尽量发挥正迁移的作用,英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相通之处,参照母语体系通过对词汇、用法以及喻意等方面的深层次把握准确建立起跨语言的英语学习体系。比如在汉语中有部首和偏旁的概念,相同偏旁的字多在词义上可划归于同一个范畴,在英语词汇中,词根以及词缀的作用也可以按照这个层面来理解,通过对词汇规律的探寻和准确把握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

第四,借助英文原声歌曲、电视剧以及电影等非教学手段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中感受英语文化,可以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贾冬梅.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

[2]高辰鹏,徐瑞华,曹霄燕.汉语文化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0(1)

[3]刘起昂.汉语文化迁移对英语委婉语理解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汉语对策
学汉语
诊错因 知对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