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2016-05-11黄影途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高职策略

黄影途

【摘 要】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包括:更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堂创新能力;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以能力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创新 高职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09-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当前开展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紧抓质量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新教育理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合专业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的内涵

高职课堂教学创新指职业教育工作者在现有工作上,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结合职业标准、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等方面变革的教育。具体来说,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积极围绕“互联网+”行动,创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型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教学名师的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员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堂创新能力

1.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向传授式”教学活动为主导,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成长中的人,因此,应围绕“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等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一项专长、两种素质、三个能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一项专长(一生一专长),两种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扎实专业技术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使其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教师课堂创新能力。实施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系统培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对新入校教师的培养,可先在校内开展教学要求培训,然后安排新教师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并形成一项制度长期执行。实施青年教师“1358”成长计划,即使青年教师进校1年入门、3年称职、5年成为教学能手、8年成为教学骨干。对师资队伍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团队、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以及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制度。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软件应用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

(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1.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结合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注重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特色教材,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要相互对接,开展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所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和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当摒弃那种为追求形式而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以研讨式教学为主,改革“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将一体化教学融入授课过程。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讲授最新的企业技术革新。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扮演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恰当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愿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分层次教学能充分开发学生差异的资源,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分层次教学策略包括课程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分层次教学允许少数学生各门课程优秀加特长,允许大多数学生部分课程优秀加特长,允许少数学生合格加特长,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实践教学四阶递进的要求,每学年安排两周综合技能实训,把实践教学内容融进课堂,实施课内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开放实验项目内容,通过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学习、参观、顶岗,掌握当前企业的最新工艺和技术;改革实训学习和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开放实验的指导工作,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通过遴选高质量的开放实验、自主实验和推荐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不断拓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实验室指导教师的配备,保证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加强学生见习、专业实训或实习、综合实践或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践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重点落实好顶岗实习各环节工作。

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将企业、行业中的一线员工、能工巧匠引入校园,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或做讲座,让他们把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敬业守信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探索建立校政、校校、校企、校所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根据企业对技能的需求,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目标,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创新和探索制订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将行业、职业标准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引入企业学分,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科普课、人文素养课,培养跨系、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此外,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标准。教学综合管理部门要做好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全面监督。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院系二级管理,实施分层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使之达到整个教学计划课时的60%,让教师、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各环节的活动。

(五)以能力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基于能力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价方法,以学生最终获得的能力产出为评价点,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探索课程评价社会化,规范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学分制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学生的企业学分,探索将学生参加科技和技能竞赛活动、实验操作大赛、学术讲座、学术论文(包括译文)等创新活动情况折算为学分,鼓励增加日常章节测试,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学习时间的合理投入。改变学生学习先松后紧,期末考试一考定命运的现象,把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改革现有学评教体系和指标。

考核与评价可包括:第一,校内教学考核,即学校教师对该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核心技能的考核。第二,学科竞赛考核,即主要针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或专业竞赛等。第三,行业评价,即将职业资格认定引入考核内容,教学中将职业资格认定的标准与内容贯穿始终,保持与行业的对接“无缝隙”,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第四,企业评价,即做好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保证学生到对应专业的企业进行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时间,让企业对顶岗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对其综合素质给出总体评价。

总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是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创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昕.全面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4-23)[2015-09-10].http://jwc.hbhgkj.com/jwc05/2013-4/Content_144913663.html

猜你喜欢

创新高职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Passage Four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