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补与疏离:《我不是潘金莲》的画幅隐喻
2016-05-11王旭
王 旭
替补与疏离:《我不是潘金莲》的画幅隐喻
王 旭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和方形画幅的视觉隐喻替补了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承担起一定的叙事职能。画面切换的同时,叙述视角发生转化,观众视线也随之转移,不断建构起新的内心话语。然而,当画幅的切换被重复使用,导致其功能和意义被符号化的时候,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推动情节合理发展,反而将其疏离于艺术真实的弱点也暴露出来。
隐喻 话语 疏离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自上映以来就成为热门话题,从电影本身延续到金马奖。这部影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农村妇女李雪莲先打官司证明和丈夫的假离婚,然后和丈夫结婚再离婚。在告状的过程中,先是败诉,被丈夫反咬一口说她是潘金莲,后决心进京告状。十余年里,与上上下下的官员不断打交道,牵扯出官场中各级官员的众生相。
在此之前,他们二人合作过电影《手机》《一九四二》。前者让冯小刚从冯式喜剧化的幽默转向自我开涮和调侃,后者震撼人心的平民苦难追求真实地反映社会历史现实。但《我不是潘金莲》更多的吸睛点却在于影片的运镜形式:全片三分之二都使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其余部分切换到正方形或长方形画幅,对于这种拍摄方式至今不乏讨论和争议。然而,不论是哲学的还是美学的讨论,真正的核心问题仍然在于圆形画幅作为电影语言,到底运用得怎么样?毕竟,圆形画幅的拍摄也不是冯小刚首创。①
一、画幅的隐喻
摄影师罗攀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他和导演绝对没有想通过圆形画幅来呈现偷窥,放弃使用特写镜头和长焦镜头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让观众有偷窥感。在拍测试片的时候,圆形画幅让他想到的是中国建筑中的圆形拱门、团扇等等颇具中国美学的东西。②
(一)从圆形绣像白描说起
影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颇有明清时期仕女图风格的圆形白描绣像。随着画幅的切换,旁白将《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弑夫的故事娓娓道来。由于圆形画幅占据大银幕的中心位置,观众的视线也随之聚焦在银幕中心类似团扇一般的画面上,这种被银幕空间限制的、直观的视觉呈现无疑刺激着观众的认知。而绣像中女性裸露的身体、杀人的画面让“潘金莲”通过视觉的直观表达,在影院大银幕、绣像图和旁白讲述(宋代潘金莲的故事)这三者同一化③的空间内,完成了“不贞”与“道德败坏”的隐喻。
故事主人公李雪莲的故事和命运,与“潘金莲”这个符号的隐喻紧密联系。首先,她下决心告状的根源就在于丈夫在众人面前不仅不承认他假离婚,还说她婚前失贞是“潘金莲”,让她从假离婚被骗的原告变成了“元凶”。“潘金莲”这个符号对她这个农村妇女来说,是耻辱,也是委屈,于是她为了自己的名誉决心告状。其次,她与赵大头在小宾馆发生关系。画面从只有宾馆内景的固定圆形,平行移动到床上时,赵大头已经光着腿和肩膀躺在床上,而李雪莲侧躺在他身旁,裸露出一大片后背,现实版的“春宫图”与电影伊始的圆形画像前后呼应。两人发生关系后,李雪莲发现赵大头与法院庭长贾聪明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相互勾结,自己却真成了“潘金莲”,于是她决定继续告状。在这里,画幅的视觉隐喻与电影情节的发展交相呼应。
(二)圆与方的潜在叙事
比起大银幕,圆形画幅由于观看空间的缩小,视觉焦点被集中在银幕中央,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圆形画幅的整体构图,然后是圆形内部的各个细节,这两者所包含的隐喻完成潜在的叙事,替补言辞。比如,李雪莲被派出所在大街上带上车,银幕上方出现“喝茶”两字;古宅院内王公道对县长郑众说防李雪莲不比防火责任小的时候,银幕中间是圣人像,顶上是“圣学明昌”,两边是两个官员和“节——忠”二字,讽刺“圣学明昌”和“忠节”都比不上官员保位要紧;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影射其关系与地位等,映射出人物、字幕或象征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让观众心领神会。
而画幅形状和比例的切换,让观众视觉焦点发生变化的同时,观看视角也被更迭。电影开场后圆形画幅的部分,摄影机的运动焦点基本都在跟随李雪莲的行为,交代她告状的前因后果。第一次画幅切换是由圆变方,李雪莲决心进京告状。观众的视觉焦点跟随摄影机从圆形画幅中前行的火车转移到火车内的观看视角,与火车驶出隧道,一起进入方正的北京城。观看视角无形中从李雪莲上访事件,变成感受李雪莲的感受,而这背后其实是从零聚焦叙事到内聚焦叙事④的叙述视角转换。方形画幅的叙事集中发生在北京,在视野范围相对扩大的同时观众的视线从李雪莲转移到了官员与官场。比如首长出现在人代会分会场的时候,摄影机的运动焦点或跟随首长或像新闻采访一样捕捉会场的情形(首长严厉批评时画面比例为1:1的正方形,隐喻其刚正不阿,其他时候多为1:1.85的长方形)。观众跟随摄影机视角的变化,在内聚焦叙事和零聚焦叙事视角之间自由转换,全方位观看官场百态。
第二次画幅切换是方变圆,李雪莲在寺庙祈求菩萨惩罚秦玉河的时候(镜头从李雪莲背面——侧面——正面——背面),镜头透过圆形的窗户使方形画面变回圆形。观众的视觉焦点从李雪莲的内心诉求回到现实世界。最后一次是在旁白解说马市长在永安市建立责任机制将此类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后,画面从方形变成2.39:1的大长方形,从旁白的零聚焦叙事换成了内聚焦叙事。史县长出现在北京站对面的餐馆里,观众的视线跟随镜头从史县长到李雪莲,进入对往事的追忆和感受。
客观地说,画幅的比例调整和形状切换,一方面从时空的变化暗示生活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转移叙述视角;另一方面从图形的变化隐喻人物生活状态的改变,通过视觉的隐喻为电影的叙事完成转场。由此可见,画幅的视觉隐喻已经从审美转向故事本身,承担起叙事的职能,完成视觉层面的替补叙事。而画幅的切换则改变了影片的叙述视角,通过画幅变化的镜头语言更换叙事角度,牵引观众的心理话语建构。但是,若将画幅变化与影片情节关联起来看,画幅的变化在根本上既不会影响人物的决定和选择,也不会阻碍或推动情节的内在发展,因此,它只是叙事的一部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二、窗口与话语
“方”与“圆”的视觉呈现作为电影语言,在镜头来回切换中隐喻的含义也随之到来,实现其转场与替补的叙事功能。但是,它们只是电影叙事中诸多段落中的一个单元,终究还是要为整部电影服务的,如果脱离电影叙事的整体构建与其建构的真理,就无法触及艺术的真实,更谈不上电影深层的美学和哲学,徒留形式上的展现与孤零零的叙事含义。
(一)重复的凝固
镜头是电影的语言,掌握一种艺术就是掌握一种艺术的语言,镜头调度是导演艺术功力的重要表现,视觉语言的重要性亦不言自明。以教科书式的《七武士》为例,“地图”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镜头从真实的山转向地图中的山,通过视觉的隐喻让观众一目了然,合理地交代战事的走向。毋庸置疑,视觉隐喻的出现和使用应该紧扣电影内容,根据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作细致入微的安排,推动情节的内在发展,绝不是仅仅为了表现某一个人物形象或者叙事段落。
《我不是潘金莲》中,画幅的视觉隐喻虽运用得颇具中国文化和美学的特色,也承担了一定的叙事功能,但遗憾的是,在整部影片中画幅的变化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简单地说,李雪莲两次决定告状,三次放弃告状,以及各级官员的各种决定并不是因为画幅的变化而变化的。反观画幅变化所引起的视觉隐喻,更多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交代,以及它们各自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没有成为推动人物和影片情节发展的实质性动因。因此,方与圆的切换更像是电影段落的简单划分,圆形画面内的方形九宫格似的构图(李雪莲离开派出所、走出寺庙、侧躺在赵大头旁裸露后背)更多的是对人物境遇与内心情感的反映。这种对于视觉隐喻的重复使用,除了方与圆的形状、比例变化,还有红色幕布前的开会现场等等。不知不觉中,画幅的视觉隐喻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意义被简化,频繁的使用更使其逐渐符号化,像窗口一样弹开、隐去,单薄又凝固。
(二)故事外的话语
影片中前任法院院长与现任官员聚会的场面,先有沉默的画面,后有声音传来,觥筹交错间官场的虚与委蛇立现。这样声画不同步的地方不止一次出现在电影里,问题来了:电影里的沉默和声音到底从何而来?就像小说有一个隐藏的作者一样,电影也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建构着一个世界。在声音与画面之外,就是建构它的话语世界。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并非来自故事世界,而正是这个话语世界⑤。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影片中无论是旁白讲述的说书人机制,还是舞台化调度、场景、构图都是电影话语世界的搭建。
比如,圆形画幅里的运动画面没有摇镜头,而是使用卷轴运动,以运动主体或画面中间为轴平行横移。观众的视线落在主体行为而非运动的画面,镜头的运动感稀释,被静观的凝视取代,从而使观看者与对象之间保持距离,导致隔离的产生。构图上多采用对称构图、水平分割,避免纵深感,甚至通过二次构图增强平面感,而这种对平面效果最大化的追求显然是为了把观影以听故事的方式送达观众,强化观众对电影的观看感而非120桢高清晰的浸入感。为了制造这种观看感,影片以全景为主,几乎不拍中景、小中景以上的镜头,刻意将人物放小,将画面加大,以求加强故事的全景叙事,这样一来,画幅成了编剧刘震云追求故事背后道理之幽默的主要方式。被符号化的画幅隐喻能否衔接叙事、能否直逼人物内心、能否反映真理,就成了影片的关键。
然而可惜的是,画幅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完全融入叙事中去。没有圆与方的切换,李雪莲照样会进京告状;没有方形画幅的比例变化,各级官员们的百种方式千种姿态依旧清晰可见;没有视觉隐喻符号化的重复使用,影片内部的情节发展也还是按部就班;声音与画面不同步也没有道出现任官员与老领导之间的关系与电影情节发展间的关联性;画幅、旁白、台词与字幕的配合还出现了无意义的重合(可对照文后附图),显得画蛇添足;而情节设定里连李雪莲给首长告状的场面和内容反倒是零画面,略去她如何告状、告了什么,导致叙事生硬牵强。
圆形画幅的设定视觉上缩小了观众的视野,在被限定的画幅里虽然刺激其思考言外之意,但由于缺乏特写和近景导致缺乏细节,在限制人物内心情感表达的同时也阻隔了观众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削弱了对人性复杂的表现力。在这样的话语世界中,画幅中符号化的视觉隐喻也只是把李雪莲和各级官员的命运纽结在一起,成为一幕幕闹剧的切换效果和标志,却没有扩大观众思考的范围。人物形象在被隔离的观看中扁平化,李雪莲成了观众口中愚昧无知、胡搅蛮缠、脑子有病的农村妇女,言语间尽是嫌弃,而各级官员仿佛更值得同情,官场现形记也只是现了官员们的嘴脸绝非真正的原因。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李雪莲不断告状,官员们不断阻挠,领导在批评各种不正之风,小说中真正辛辣的部分被遮蔽,如省长储清廉为什么撤职市长、县长、法院院长,市长的“有点失望”和“彻底失望”对县长仕途的影响在电影中都没有提及。影片在即将结束的时候,给了李雪莲回归常态生活的结尾,画幅也变成了2.39:1的大长方形。然而原著中并没有她和史县长的相遇,而是史县长春节买不到票情急之下写“冤”被当作上访者遣送回家,更具讽刺和滑稽的意味。导演为了配合画幅形式上的变化,给予李雪莲一个看似“云淡风轻”的结局,反倒舍弃了原著中的讽刺感和荒诞感,话语的建构没有因为画幅的形式创新如虎添翼,反而做了减法不禁令人扼腕惋惜。
结语
画幅的隐喻在视觉层面上直观地将信息植入观众的大脑;圆与方在承担叙事职能的同时还肩负起构建观众内心话语、将分散镜头巧妙连接的智力任务,让观众在可见的视觉形象中理解电影并成为构造影片的一部分。但话说回来,视觉隐喻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依然是服务于电影对于真理的探寻,使用得好与不好不仅仅在其形式层面或者某一个镜头,而是在“我在讲述”的叙述机制里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视点,真正地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积极参与话语的建构,成为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情感结点,不应止步于简单的转场或替补。
正如影片结尾所言,李雪莲的故事讲完了,人们起初在她的背后讲,后来也有在当面讲的,别人说的时候,她也在笑,好像在说另外一个人。告状最后成了告状本身,告状的细节和经历最后都被遗忘了。而电影最后也成了电影本身,观众评论完就遗忘了。人物在各自的境遇里被限定,而观众在被限定的话语中疏离,拉开叙事距离的观看还没把幽默的道理讲透,观看与被观看就像荒诞的剧中剧草草结束。故事结束了,方与圆的世界退出银幕,片中人未曾真正自觉、自由,只留下如烟的往事,淡忘成一个玩笑。银幕前的看客也退场,徒留放映室等待下一次的放映,想来都是身在此山中,却未必晓真意。
【注释】
①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前,曾采用过圆形画幅进行拍摄的影片有:希区柯克《后窗》(1954年)、木下惠介《野菊之墓》(1955年)、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1968年)、邓肯・琼斯《月球》(2009年)、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年)、Gust Van den Berghe墨西哥、比利时合拍片《路西法》(Lucifer)(2014年)等等。
②影视工业网.冯小刚的直觉“圆”是输是赢?摄影指导罗攀揭秘“我不是潘金莲”摄影技巧http://news. mtime.com/2016/11/23/1563443.html.
③[美]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M].李媛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64-575.
④[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130.
⑤[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
王旭,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附:李雪莲告状情节流程图解
次 对象 方式 内容 官员态度 旁白1 审判长王公道上门寻找秦玉河把说好的假离婚变成真离婚。秉公处理。 丈夫是对的,李雪莲被骗成了活该。2 法院院长旬正义公安局长:一个农村妇女能有什么事;你的事法律管不了了;你去检察院告他受贿。老领导: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公安局长:将她推翻在地。3 光明县县长史惟悯酒店外阻拦判错离婚案,把假的变成真的——告王公道收了东西。“冤”拦县长的车告王公道、旬正义、秦玉河。注意态度;隐瞒-撒谎-躲避-叫信访处理。蔡市长让把李雪莲弄走,但没让把她关起来。可话传下来,一层层到派出所就变了味。旁白:李雪莲不是听了牛的话,而是对告状死了心。旁白:她决定去见一个人,然后决定还要不要告状。旁白:真假离婚的事,变成了自己是不是潘金莲的事。旁白:李雪莲不想折腾,但潘金莲的事又让她下决心去北京告状。旁白:李雪莲在参观旅游的时候心里不是滋味,因为她来北京不是来旅游的,是告状的。到哪告状,在哪告状,哪里接受她的告状?5 首长 北湖宾馆 首长:各级政府、官员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心上,层层不管,层层推诿、层层刁难……是谁把她逼上梁山?……不为人民办事、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旁白+字幕:十年过去了,李雪莲还在告状,因为她与秦玉河假离婚的事还有我不是潘金莲的事还没有解决,平常告状也就算了,每年春天她爱趁着人代会召开的时候去北京告状,让各级领导都感到头疼。台词+字幕:潘金莲、小白菜、窦娥、白娘子旁白:过去1 0年,不是潘金莲,现在让赵大头污了身子,真成了潘金莲。旁白:李雪莲想上吊,告状是她生活的动力,现在秦玉河死了,告不了状,生活好像垮了,她觉得活着没劲。旁白:永安市进行责任机制的建立,将此类事情杜绝在萌芽状态。旁白:李雪莲的故事完了,人们背后讲,当面讲,别人说,她也笑,好像在说另外一个人。4 市政府 光明市市政府楼下静坐“冤” 刁副市长劝她;蔡市长为了评上精神文明典型让弄走她;“喝茶”-被请去派出所,临走送年货给李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