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类与教学目标(下)
2016-05-10王丛
王丛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涉及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策略及方式方法)、教到什么程度(教学水平),故而极为重要,被称为教学活动的灵魂。
但是,在传统的以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的备课中,由于教学目标没有分类,教学目标就难以明确,也就难以发挥其灵魂的作用。而在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教学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明确,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灵魂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以《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从中看一下学习分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不可能直接视教材为教学目标,那么,教材里哪些必须或可以作为教学目标,哪些不必或不可作为教学目标,就需要选择。选择要有依据,依据有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三个步骤:课标、学习理论、学情。
(一)根据课标研读教材,找出知识点(目标),这个步骤决定教学内容是什么
我们可先看“课标”中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略)。根据课标的要求,《桂林山水》的知识点应该有这些:
(1)生字(课标: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课标阅读:朗读)。
(3)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
(4)词语(课标阅读: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优美词语)。
(5)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课标阅读: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优美的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6)对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感受(课标阅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中的分号和“总—分—总”的结构,根据课标的要求,可以暂不作为教学目标。因为“课标”规定,本学段要求“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三学段才要求“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文章结构属于写作顺序,也是第三学段才要求的。
设计教学目标的这个步骤,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是相同的。
(二)根据学习理论给教学目标分类
这个步骤是传统备课没有的,又可以分两步来做。
1.先根据布卢姆教学水平的学习分类确定目标的类别,这个步骤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表述。
(1)生字。(记忆,动作技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动作技能)
(3)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
(4)词语。(理解,运用)
(5)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理解,运用)
(6)对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情感)
2.再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别,这个步骤决定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1)生字。(识字:言语信息,符号;写字:动作技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动作技能)
(3)桂林山水的特点。(言语信息:整体性知识)
(4)词语。(言语信息:事实;智慧技能:概念)
(5)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言语信息:整体性知识;智慧技能:规则)
(6)对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态度)
这一步骤极为重要,体现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本质区别,也体现了学习分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作用。我们说传统备课教学目标很难明确,就是因为缺少这一步骤。缺了这个步骤,目标达成的程度很难明确,目标达成的策略(怎么教)也很难明确。
这一步骤还涉及教学目标的陈述,后面会说到。
(三)确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情
依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存储于大脑中,而学习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亦即,旧知识或说是原有的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结构了,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进入旧知识的结构,就引起了原有知识结构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而这就是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所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水平契合,就是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的,但又能进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其发生变化。目标太低,新知识已经存在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了,就不能再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变化,教学就成了无效劳动;目标太高,新知识进入不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变化,教学仍然是无效劳动。
1.目标不要太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确定为教学目标。
某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酸的和甜的》,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在预设导入时,除了播放一串串满架的葡萄外,还准备了新鲜紫亮蜜甜的葡萄,让每个学生吃一颗。这既满足了孩子们追求新奇、好动、好奇的心理,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吃葡萄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学习,也为课文中理解“迫不及待”这个成语做场景和情绪调动的准备。教学中,当问到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迫不及待”时,他们都知道是小猴子太想吃蜜甜的葡萄了。问学生:“我们刚才什么时候也迫不及待了?”课堂吃葡萄的场景就会重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知道自己拿葡萄的时候也是迫不及待的,这样自然知道迫不及待是因为怕迟了自己吃不到。上课实录告诉我们:关注儿童的兴趣点,效果很好。
(节录自《备课新动向》,郑杰斌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31页)
酸和甜都是具体概念,二年级的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习得,无须作为教学目标;“迫不及待”是定义概念,但学生结合上下文就能理解,就能运用,至多查查词典,也无须用这种体验的方式。
北京光明小学特级教师武琼,在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讲座《阅读教学的设计》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课文《惊弓之鸟》中有这样的句子,“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她就开始折磨自己了——这两个“直”意思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呢?折磨了两天之后,她想明白了:“直往上飞”的 “直”字,不表示方向,是奋力、拼命的意思;“直掉下来”的“直”才表示方向。她很高兴,于是, “带着孩子重复我自己读的过程”。她自己很得意,说,如果自己阅读时放过去,这个训练点就放过去了,对孩子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也就放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