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室制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创新培养实证研究

2016-05-10张燕马丹丹

卷宗 2016年3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设计校企

张燕 马丹丹

摘 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执行,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驱动下,人们对生活中美感的追求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城镇化影响下,当前植物景观设计具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盆栽式植物景观、园艺式植物景观、自然乡土植物景观在当代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相应的,对园艺方向人才的规格要求也更上一层楼,体现为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完美统一。本文以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人才的培养规格入手,以浙江省环境设计(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通过收集该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以杭州地区景观设计类工作岗位特点为切入点,探讨工作室制下的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1 景观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中国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升级,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一时间,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园林景观、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方向)的毕业生一度成为设计院及设计公司的“香饽饽”。因此,设计类专业被认定为我国就业的“黄金专业”。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逐步扩大,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如昔日吃香。针对目前的艺术设计类,尤其是地方高校景观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突出的问题,如:教师知识结构陈旧,理论性过强;生源因扩招后文化基础下降,导致美感塑造和文化融入能力培养出现了瓶颈等问题[1],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孙以华、金阳(2010)从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项目制为导向,形成"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为提高就业竞争力而进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于文龙(2011)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出发,认为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实际,从院校各自的优势出发,形成交叉、融合,发展、创新四面一体的人才定位和能力培养局面[3]。韩潮(2012)则从课程设置方面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进行了微观定量研究,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应减少课堂室内的素描训练,加大室外速写和风景写生的课时量,在室外进行如植物形象描绘和建筑形象描绘,以此刺激学生接触自然,触发灵感的能力,而在园林美术课程中增加植物形象识别元素的融入,同时,把绘画作品主要应用在形象识别和印刷表现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4]。陈颖、王金凤(2012)认为应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能力[5]。邰杰、曹晋等(2013)认为从课程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联、课程与教材选用之间的互补、课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融通、课程与教学改革之间的构想四个方面对园林设计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内在课程属性、教学目标与具体方法等进行了多元相关讨论,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应强调教学的研究性过程和多学科、多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叠合互动,强调设计训练与设计生产的同步化操作[6]。

纵观上述研究,虽然我们目前对以园林景观设计为首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应的有学者也明确提出应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产-学-研”为通道的实践教学对有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上述研究均以理论为主,鲜有实证数据支撑,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以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人才的培养规格入手,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环境设计(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通过收集该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以杭州地区景观设计类工作岗位特点为切入点,探讨工作室制下的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2 区域性景观设计类就业前景实证分析

笔者通过走访与发放问卷的方式,随机调查了浙江省近三年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的毕业生,从“景观设计类岗位分布”、“工作经验-收入关系”、“景观设计类岗位核心能力”三个方向入手,考查了总计350个样本,形成300个有效数据,详见下图(图1-图3)

2.1 景观设计类岗位收入与工作经验的关系

根据有效样本数据,有图1。

根据上图可知,300个样本(景观设计类岗位)的平均月收入为5350元;其中,应届毕业生月收入均值为2030元,工作经验2年内收入均值为4770元,工作经验2-3年均值为5334元,而3年以上者均值为6550元。由此可知,若要从事景观设计类工作,工作经验是衡量人才价值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且收入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呈上升趋势。且由上述数据可知,当工作经验积累2年后收入提升幅度较大,之后平稳递增。说明,2年内园艺专业毕业生可在景观设计类岗位经过锻炼后具景观设计类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完成专业人才的转变。

同样根据收集的300份数据样本,我们发现,景观设计类岗位人数呈金字塔形分布。即职级越高,人数越少。同时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岗位的流动性与职级成反比,即:职级越高,流动性越小。而职级越低则流动性越大,且基本呈平级流动,少数降级或升级流动。这是因为:职级越低的岗位劳动强度越大,收入越低,且劳动力年轻化。因此,由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设计人员专业经验不足,尚处职业定位的迷茫期,因此流动性强。

2.2 园林设计类岗位核心能力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随着职级的提升,创造力与艺术修养和感知能力作为岗位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呈现递增的态势,体现为:助理实习生阶段,114/300人认为创造力比较重要,132/300人认为艺术修养与感知能力比较重要;实习设计师阶段,上述2变量上升至156(增加42)和200(上升68);景观设计师阶段,进一步上升至233(较实习设计师阶段增加77)和245(较实习设计师阶段增加45);到了主案设计师阶段,认为艺术修养与感知能力和创造力是核心能力的人数上升至278与275人,而到了项目经理,上述2变量达到峰值(279/270),说明职级越高,需求创造力与艺术修养程度越高,专业性越强。同时,作为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工种,专业人才除窗口基层的助理实习生与项目经理比较看重团队协作能力之外,该项能力随着职级的提升呈现下滑趋势。

3 工作室制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学生通过一至两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8]。但因高校艺术师资知识结构均因其本身“学校-学校”的限制而呈现较强的理论性,因此由教师团队开展的实践课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产中的行业要求。故此,以园林设计为例,在经过基础阶段(大一与大二年级)的室内教学后,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及灵感的激发,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学校可根植于当地景观设计的行业特点,导入植物群落学、景观生态学和环境生态概念[9],由当地企业出资或部分出资,设立以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建的实践团队。经笔者走访当地企业后发现,当地很多企业非常愿意与地方性院校就景观设计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开展项目进校或工作室师生实习制校企合作。经过搜集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设计装潢公司后笔者发现,当地的这些设计公司非常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但因储备人才的手段多源于传统的毕业季招聘,网罗的大多是应届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造成教育资源对接的极大浪费。故此,经过汇总各家用人单位的合作意向之后,笔者总结出一套基于翻转课堂的合作模式,如下图3。

·上图的模式中,实施要求细则如下:

1)课程总体设计

按照新修订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方案,所有专业核心能力课按照50%理论教学+50%实践教学比例投放,专业特长课按100%实践教学,以本门课程需要掌握的对应就业能力为导向设置模块化案例教学,要求用于本门课程教学及期末考查的案例直接来源于能提供对应岗位群的校企合作单位,真实可靠。

2)教师授课要求

A.课前准备的要求:

·所有教师在教授核心能力课与专业特长课时需提交一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要求写清本门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以及为掌握实践能力所需要的模块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50%本门课程总学时)+对应实践教学内容(50%case实践教学总学时);考试大纲(包括理论教学考试内容与实践教学project考查内容及标准)

·所有担任含实践教学的老师必须针对本门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提供实际的校企合作单位,并依托该单位引进真实的教学及考查案例,案例数量与质量必须满足实践教学及考查的要求,并在教学中期提交教学效果反馈报告,教研室备案,同时以以上变量为数据,生成教学记录,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权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给与取消评优资格,并取消该门课程的任教资格。情节严重者予以辞退处分。

B.课程的教学要求:

·课程教学应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即单个理论教学单元结束之后立即进入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为传统课堂,实践教学为分组式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课下按照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由学生进行分组完成案例,课上由教师按照企业标准,根据预先收集上来的完成案例进行集中评讲。

C.課程的考试要求:

·含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其以实践案例为考查驱动的标准由任教教师引进的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同时该企业需根据实践环节的考评结果出具考评鉴定,并依据鉴定储备相应岗位的人才。

·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考评结果由50%理论成绩+50%实践成绩(完成案例或案例组合)组成,用于考试环节的案例应能综合考查该门课程的能力掌握情况,并由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的中期发布。其中专业特长课考评结果为100%实践成绩。

D.预计成效

·通过案例教学,增加校企合作单位数量(原则上每门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引进1家)

·通过实践考评,增进企业对在校学生情况的了解,实时储备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并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效率与效果。

·通过企业案例进校完成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型,使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对应行业需求,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双师锻炼与转型。

参考文献

[1]孟南, 浅析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 2012(14): 第195+197页.

[2]孙以栋与金阳, 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装饰, 2010(07): 第137-138页.

[3]于文龙, 四面一体的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定位和能力培养探究. 大众文艺, 2011(14): 第254-255页.

[4]韩潮, 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美术课程设置方法. 成功(教育), 2012(08): 第38-39页.

[5]陈颖与王金凤, 园林艺术设计的相关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2): 第98-99页.

[6]邰杰, 曹晋与王岩松, 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原理与运作机制的多元探索.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1): 第75-78页.

[7]陈教斌,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 艺术百家, 2012(125): 第233-235页.

[8].郭超,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植物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2013, 浙江农林大学. 第 131页.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艺术设计校企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星.云.海》
《花月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