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精华:安顿生命的要素

2016-05-10程力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安顿名句国学

程力

2015年11月29日~12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在山东省济宁市尼山圣源书院为期一周的“国学经典教育”学习,聆听了王殿卿、朱荣智、于建福等诸位先生讲授中华经典,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国学盲”,我感慨万端,激动不已。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种待人处世之道,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就拿我自己来说,年少时的我倔强、脆弱而又极度自尊,总是我行我素,总是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总是有意无意地批驳他人,甚至不顾朋友的情分,随口加以贬损,为此许多朋友离我而去。直到有一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读到那句流芳千古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才隐约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我把那句千古名句记录在本子上,反复琢磨其中隐含的意思,“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做最好的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等等,然后对照自己的言行,逐一比对,最后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定:要先从学会称赞他人入手逐渐改变自己。

那天晚上,我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吃饭,其中一位开始唱歌,我四处张望,心不在焉。因为这首歌我听她唱过多次了,我实在不想听下去了,像往常一样准备起身如厕。突然,我心中一惊,那句千古名言跳了出来……当歌声结束时,我带头使劲鼓掌。唱歌人兴奋地看着我,连声说谢谢。

那一晚,我和朋友们其乐融融。

这个小小的经验正是我向自己挑战的起点。诸如此类的事,我又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不少。渐渐地,我学着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与周围人紧张的关系得到了缓和,最为明显的是,我的家庭氛围越来越好,女儿爱在我面前撒娇了,我和丈夫很少再有剑拔弩张的时候,我有了很强的幸福感。

我有一个朋友,业务能力很强,但一直不受重用。应该说这个朋友是一个自命不凡的高傲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她的这种性格,导致她和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和谐共处。一次,她和我说:自己大年初二和父母闹翻,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在旅店过了一个年。一次,我去她家玩,她妈妈对我说:“我女儿个性太强,不容易有朋友,这几年只有你是她唯一的朋友,你一定受了不少委屈,谢谢你了!”

后来, 我发现身边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不懂得包容,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善于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

那么,像我们的子女这一代 ——八〇、九〇甚至是〇〇后的孩子,他们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习惯与电视、电脑、手机相伴,缺乏兄弟姊妹之间的沟通交流,他们是“断电停网无所依,握笔四顾心茫然”的一代,反映在他们身上的问题会更多,如心无所依、过分依赖、不会交往等等,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何以解决?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提出,人类21世纪若能生存下去,要到孔子那里寻求智慧。王殿卿教授所著的《孔子美德树人》中也提到:“今天,面对人类道德迷失,回味当年启蒙学者的断言,重新开发两千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重建21世纪的人类道德,可能是一条光明可行之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汲取孔子智慧的受益者,我深感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敬仰自在情理之中。但我不赞成“囫囵吞枣”、满盘皆学的“拿来主义”,或搞一阵风似的运动式学习。我们应该有选择、有鉴别地学习那些与时俱进的儒家经典,汲取其中蕴藏着的人类共同认可的智慧,安顿我们的生命,扮靓我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安顿名句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战国少年孟轲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给世界以稳妥的安顿
千里之外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