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重认“祖先”的过程

2016-05-10侯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台湾人祖先国学

侯艳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我特别有幸能够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第18期“国学经典教育”研修班。聆听了多位资深国学研究者的精彩讲座,参与了去尼山书院和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的一系列祭拜游学活动。通过整整一周的半封闭式的研修培训,我对国学经典教育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明晰的认识,感觉这就是一次重认“祖先”的过程。

培训之前,我认为“国学经典教育”仅仅就是让学生多背诵、多积累经典诗篇及具有代表性的古文片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对“国学经典教育”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却知之甚少。培训之后,才猛然发觉,在“国学经典教育”这块,我确实是门外汉。我缺失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国学修养,还有对“国学经典教育”内涵的认识欠缺。

一、“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助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民族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种文化是和民族共存亡的。因为文化认同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

台湾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被日本侵占的50年就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实行的是日本皇民化教育。他们要求台湾人讲日语,读日文。整整半个世纪的文化侵蚀之后,让台湾人民从日本奴役下解放重获自由的《开罗宣言》却遭到了很多台湾民众的抵制,因为他们接受了日本的思想和文化!国民党撤退台湾后,又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让国语、国学重返台湾民众,才让更多台湾人重新树立了自己是中国人的意识。而以陈水扁、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子当政时,改教材,弱国学,对台湾青少年进行“去中国化”教育,否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事实,导致到目前为止仅有3.7%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59%的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这一系列的史实已经向我们昭告,要想让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不被同化消融,那么她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必须是一种“站立的”,有着自己的不屈的“脊梁”的,有着自己的传承历史的经典文化。

比如我们的方块字——汉字,每个都融入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但我们目前面临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

文化兴衰,教育有责!中国教育不应成为去中国化的工具。中国教育不能办成不中不西的教育!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文化,但我们不能丢弃我们自己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而承载着这项历史使命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的国学。

二、“国学经典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培养的营养剂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怎么了?

在我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今天,很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日趋贫乏,信仰缺失,道义感减退。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对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国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人生和社会理想的最佳途径。譬如《论语》,就是以语录、对话的形式来宣讲孔子的教化之道,为政主张,其核心为 “仁”“礼”和“中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一直为我们津津乐道,并尽力推行。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更是让我们对“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窥一斑而知全豹。国学经典就如一座巨大宝藏,亟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只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国学经典教育”就会成为青少年品德培养的营养剂。无数国学大师也承认国学当中也有不合时宜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我们要学会批判地继承,真正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

猜你喜欢

台湾人祖先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