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痛苦
2016-05-10陈燕炳
陈燕炳
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民间故事。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勉强能做到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一日三餐的菜粥生活,妻子认为已算清贫;但在何九韶眼里,太平盛世有吃有穿就是清福。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感观折射出二者截然不同的心态。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总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总有排泄不完的忧愁,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大了痛苦,任何事情总是往坏处想,甚至本是如意的事情也变成不如意之事,这种有自虐心理的人生难免活得很累。而有些人总有无穷的乐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放得开,想得开,凡事总是捕捉光明的一面,甚至能从困难、不幸中挖掘出新的快乐来,有这样的人生观,再苦再难也不会让人消沉。
著名学者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文革”中受尽折磨,杨绛被人剃了“阴阳头”,还被赶去扫厕所。这连普通人都难以忍受的侮辱,她却淡然处之。她把脏臭的厕所扫得非常干净,做完后,就掏出书坐在一边,安然地一页一页读下去。她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的锤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就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生活中,快乐和痛苦都难以避免地与人们相伴,而快乐与否、痛苦与否却是来源于自己的心理感受。面对痛苦与挫折,何不像胡九韶、杨绛那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缩小痛苦、放大快乐,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