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说“王莽赶刘秀”研究

2016-05-10李媛

戏剧之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

李媛

【摘 要】本文根据地方文献和历史资料,对刘秀的相关传说和王莽与刘秀之间关系等内容进行分析,对传说的文本进行归纳、整理,并作出相应的分类,使传说更加具体而系统。然后结合民俗学的理论分析该传说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民间传说;文化资源;王莽赶刘秀

中图分类号:I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38-02

民间传说因其扎根于民间,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与重视。民间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一直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但随着历史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很多民间传说的内容与核心价值也在不断地改变。因此,对于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与解读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王莽赶刘秀”是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帝王传说,它的流传区域比较广泛,包括河南、河北、湖北、安徽、山东等地,且在汉民族地区流传甚广,主要流传于河南、河北和湖北三省。因为刘秀本人成长于湖北,定都于河南,大战王朗于河北,而葬于河南,这三省与他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都息息相关。刘秀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帝王,因为他扎根于农民阶层,又从农民起义中获取登上王位的力量,然后又镇压了农民起义从而成为帝王,对于他的评价在很多历史资料和官方记载中相对而言比较负面,因为他利用农民起义窃取了胜利的果实。民间传说承载了民众的记忆与情感,从一定层面上能够反映历史人物的面貌。民间传说中民众对刘秀这位皇帝的态度是赞美的,认为他是一位得道多助的帝王;在传说中他的出身是充满天启与祥瑞的,在他每一次身处危险时总有神力相助,而他能够登上皇位体现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正统思想和民众褒扬真善美的道德要求。

本文试图根据地方文献和历史资料,对有关刘秀传说的文本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进而分析该传说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所在。

一、“王莽赶刘秀”传说的内容

根据已有资料的归纳和整理,现将有关刘秀的传说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根据传说的内容与情节可以将其分为有关刘秀本人的传说、救助传说两大类,这些传说将“王莽赶刘秀”传说加以充实,展现了其概貌。

(一)有关刘秀本人的传说。古代帝王的出生一般都带有一定神秘感,这种神秘总是与奇特天象、不平凡的事件有关,因为古代讲究君权神授,所以越是具有丰功伟绩的帝王,有关其出生的传说就越不平凡。刘秀本人的传说涉及到其出身、个人神力、刘秀墓等方面。就拿其出身来说,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就有“稻生九穗”与“红光满天”的内容。“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如昼,皇考异之,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此善事不可言,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长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帝曰秀,先是有凤凰集济阳,故宫中皆画凤凰,圣瑞萌兆,始形于此,帝为人隆、日、大口、美须眉、长七尺三寸,在舂陵时,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这是《东观汉记》中对刘秀出生的一段叙述,这些不凡的出生现象,造就了他神奇的本领,预示着他的帝王命运。天命的归属必须有一系列的征兆最为凭证,如感生、异貌以及符瑞、符命等天启型的征兆。这类主题类型旨在说明英雄的不同寻常,可以说这是一种英雄天定的民间信仰。而有关其个人神力方面,湖北枣阳扳倒井遗迹碑刻有这样的记载:“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因遭敌反扑,反道舂陵,早已人困马乏,口若焦斧,欣缝此井,渴望且止。无奈井深水浅,令人咋舌。战马虽前蹄曲蹬,探首以汲,尤不可得,秀以托钟举鼎之力,扳动井台,并斜,清泉始溢焉,由此得扳倒井之名。”刘秀的个人神奇力量贯穿着整个“王莽赶刘秀”传说,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神话色彩浓厚,也表达了民众的爱憎情感。有关刘秀墓的传说中民众更是对其陵墓的选址作出解释。“刘秀坟”位于河南孟津县白鹤乡谢村附近,并以四绝称天下:帝王选陵,特殊一例;一园千柏,国内仅有;柏体杏质,乔木佳品;汉陵晓烟,奇妙景观。由于该坟的地址与常理“枕山面河”相背。历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规。因此有关其坟地选址方面,民众就为其作出解释,产生了相关传说。“刘秀坟位于河南孟津老城铁谢庄的黄河滩上,有十七八丈高,好大,圆圈儿有很多古柏树。过去有句古话,说是‘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意思是苏杭那儿地方好,北邙那儿风水好,帝王将相死了都想往北邙山埋。刘秀是一代帝王,他死后为啥没有埋到北邙山上,咋埋到黄河滩里了呢?这有个缘故。刘秀打败了王莽,在洛阳登基以后,就打算在洛阳北面的邙山顶上给自己修个陵墓,可他儿子是个犟筋,老好跟他打别。刘秀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要撵鸡。后来刘秀老了,躺在床上快死的时候,心想:我要叫儿子把我埋在邙山顶上,他肯定会打别,把我埋到山下黄河边;不如交代他,叫他把我埋到黄河里,他一打别,就会把我埋到山上。想到这,他叫人把他犟筋儿子叫到床前,强打着精神对儿子说:‘父王我命里缺水,我驾崩了,你要想办法把我埋在黄河里。你尽了孝心,我也能在升天以后,免受干渴之苦啊!谁知刘秀的犟筋儿子听他爹这一说,伤心地哭开了,哭着说:‘不孝儿从来没有听过父王的话,很对不起您老人家。父王放心吧,这一回我一定听您的,照您说的办!刘秀听了,像挨了一闷棍,有心收回刚才说过的话,又怕坏了‘君无戏言的规矩,难过得长叹一声,腿一伸死了。刘秀的犟儿子这回真不犟了,见父王一死,赶紧让人操办,叫木匠打造了一只龙船,把刘秀的尸首往船里一装,推到了黄河里。说来也怪,那船一推到黄河,黄河忽一下子朝北滚去。船落到河底,这里成了平地,‘呼呼刮了一阵大风,玄奇来一个大冢子,圆圈儿长出了很多松柏。从那时候去,这儿变成了黄河滩。”

(二)有关救助方面的传说。每一次刘秀遇险总是会有神人、奇树、动物或物体对其伸出援助之手。其中伏牛山的神话传说、柳树相貌的传说、酿河水中蛤蟆石的传说、扳倒井的传说,还有“挂剑垛”“寺坪的麦子熟得早”等,这些都属于救助刘秀方面的传说。如伏牛山的传说讲述一头大青牛在危急时刻如何解救刘秀的。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出京城长安,直奔南阳。王莽派兵围追堵截,一马平川又无处躲藏,眼看要被追上,急刘秀仰天大叫,“天亡我也!”刚住声,一头大青牛从天而降,张口把他吞下,刘秀就晕晕糊糊,什么也不知道了。随后,扑通一下,刘秀从牛屁股屙了出来。待他清醒时一看,自己已到了河南内乡灵山头了,这里离南阳郡不远了,刘秀大喜,谢天谢地,对大青牛说:“大青牛哇,既然你救了我的命,就好事做到底吧,快变个大山把莽贼隔到老北山吧!”大青牛一听,心里说坏啦,俺是奉太上老君的命令来救你的呀,你叫我变山,君子口里没戏言,我可咋上天呀!这时大青牛不得已,卧在地上变成八百里伏牛山了。而一口我们民间喝水用的井也能成为解救刘秀当务之急的救星。如扳倒井的传说,这一传说在河南、湖北等地流传甚广,版本相似。刘秀逃出长安,王莽紧追不舍。一天,刘秀人马来到距内乡城三里处,时值正午,烈日如炎,人马干渴,实在跑不动了,刘秀吩咐人马停下来找水喝。当将士们找到了一口水井里,由于没有提水工具,只能望井兴叹。刘秀焦灼万分,恨不能倾井中之水,解然眉之急。他手把井沿,用力一扳,说也奇了,井竞“豁啦”一声被扳倒,只见清清泉水汩汩外流,将士们见了,齐呼:“我王洪福!”人马一齐伏了下去喝个痛快。少时,快马来报,王莽人马将近。刘秀大惊,忙令将士上马逃奔。匆忙间,竞忘记了将井扶正,留于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扳倒井”。这些救助传说无疑给刘秀大战王莽时提供了很多神奇的援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刘秀能够登上王位是君权神授的结果。

二、“王莽赶刘秀”传说的文化价值

民间传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传说诞生于民众的现实生活之中,经过几千的年口耳相传,逐渐成型。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一方面告诉我们古代人民的朴实,另一方面又展现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经典的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它也反映了民族的一些习俗、信仰、或是社会情况,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我国的民间传说,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民间传说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是无限的。

在戏剧创作方面,“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元,这给相关的戏剧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如豫剧《王莽赶刘秀》的内容就体现了大量的传说材料,不但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对传说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如田连元《刘秀传》,讲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起义灭新的传奇故事。田连元播讲此书,自成一家,极具特色,而且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听得人欲罢不能。而且其刘秀传并不拘泥于史实中的刘秀,而是集传说和史实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历经传奇遭遇、以仁政治天下的中兴皇帝。此书堪称田连元最得意之作,其话本书籍入选了春风出版社的十大传统评书,亦是当今评书五杰之二十佳作。由此可见,有关“王莽赶刘秀”的传说不仅给各种艺术门类增添了文本创作的内容,而且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与表现将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

在旅游资源方面,“王莽赶刘秀”传说中的相关事件发生地有一些已成为当地旅游资源,同时相关传说内容也被用于导游词中。如:浙江刘秀垄景区是根据刘秀避难的传说而开发的一处景区。景区简介中是这样描述的: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于此,所以叫刘秀垄,垄口的村就叫刘秀村,区内有许多奇石险洞和与刘秀相关的传说故事。再如: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的刘秀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寝,也是一处已经开放的景区。在当地一些导游的解说中,通常会利用相关传说给游客讲解为什么此陵“枕河蹬山”,为什么有“苦恋(楝)柏”和“肝胆相照”等。“王莽赶刘秀”传说给我们留下大量的风物遗迹,经过政府与各部门的开发与利用,产生一定的文化吸引力与价值,有利于为发展旅游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康迈千.王莽赶刘秀[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1.

[3]林继富.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 媛,周口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民俗学。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
哪些传统政治思想可以为今所用
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