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之泥性魅力
2016-05-10王成江
摘 要:这是一支从远古到现代的艺术大军,他们前赴后继的追逐着,似一股洪流层层向前方涌去。好比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样,把自己处身于自然的环境之中呼吸,把心与自然的距离也贴的更近些。这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更准确更自然的揭开人们心中那层对自然崇拜的面纱,是内心本质质朴的表达。
关键词:泥性;工艺;自然美;天人合一
有一种美让人赏心悦目让人赞叹不已,更让人为之动情。尽管是手工匠人,尽管是打铁师傅,还是在泥土件忙碌着的陶艺艺术家。他们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审美享受,能够让人心旷神怡。好比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样,把自己处身于自然的环境之中呼吸,把心与自然的距离也贴的更近些。这便是为什么泥成为多数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的原因。因为它能更准确更自然的揭开人们心中那层对自然崇拜的面纱,是内心本质质朴的表达。像是热恋中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喜欢人那样,睁开眼睛她是一切,闭上眼睛一切是她。一切的一切都是都是对方绚丽的身影,就如同陶艺艺术家被泥性的魅力光环所环绕周围。这种泥性之美为何会出自这香沃德土壤呢,也许是这种气质为人性所赋予。但凡有点审美气质的人都能从这泥土之中得到愉悦和恬静的气息。而他们只所以能够得到和体会到这感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愉悦的感受注入了我们对生活美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于是乎陶艺、砖雕、瓦当甚至某种泥塑,这些以大自然最常见的物质为材料属性和原始工艺带给我们最为真质的享受,并形成了人类感情到物质化的转移。使得泥土的原始气息有了生气并具有了人性的思维。从而,自然的形成了装饰和物质化的符号,它驱使着感情的流向和弯折的审美,也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超感官的愉悦的新奇的吸引力。
因此,各种美的物像者都依附于一个具体的物质承载。而泥的形态美就自然的成为了艺术者们每每追逐和修缮的物质承载,犹如一座美丽的房屋,被多次的建造和粉刷装饰一样。从此我们所信赖的美的物件,就这样被无止境的被艺术者们模仿和复制着。同时也被悄悄的藏了起来。这类作品所蕴含的美,是从历史遗留的泥性十足的陶瓷文物得到。它自己本身没有任何的约束、自由自在,有时甚至相当随意和拙劣。但人类正是从这种造型的美把文明向前推进着。在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把这泥性的魅力发挥到了完美。当他们积极的塑造许多美好的造型形象。不仅仅能体现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在实现他们脑海中的幻想。这种美丽的艺术品也许只是最初的生活用具,但不知何时便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收藏和敬仰。因为泥土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语言的形式,他们不仅可以留下手痕、刀痕,以及窑变的自然色斑和造型的变化。这变化恰恰是“天人合一”的精髓之处,这种天人的结合在陶艺作品中尤为的明显。这不仅体现了陶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彰显了陶艺的自然之美。
但凡是美丽的物体都会含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内在美。这便表明了陶艺艺术,或者是其他一种艺术,除了内容题材之外,更多的还是要依附于生活,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艺术,同时艺术又指导美化我们的生活。于是乎许多经验丰富的创造者都会遵循着一种循序渐进的艺术规律、修养、呆板、厚重或者精巧,在不断的变化中达到统一的平衡感时,在创造者的手指中和脑海中融合,然后形成浑然一体的感触,犹如海水般汪洋。他们总是通过幻想把大自然的力量形象化,以来加深我们对生活的印象。因此,泥性艺术是通过思维的发散在世间占有一席。《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说:“感人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莫切于声,莫深于义”。这美句不仅对诗而言肯定的,并且对任何一种艺术领域辛勤的工作者而言也是肯定的。从内心流露的情感是一种源泉,这源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并直接与生活相关。有时让我们感慨的不是浩大场景,而感慨最多的往往是局部的细微之处的精彩。这些都是艺术工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所捕获。正所谓字如其人说的也许便是这个意思吧。
古代的哲人提醒我们在追逐高的艺术境界思维同时要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和境界。这样在我们的泥塑或陶艺创作中便成就了人们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因为它既能表达和谐的生态观,又展现的原始的真挚的拙朴的神秘的艺术力量。许许多多的艺术都是要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也就像是燕子筑巢,在于巧妙的搭建和恰好的时机,同时又是一种实用需求的展现。这种永恒的特性是我们在社会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也便形成了诸如砖雕、陶艺、瓦当等这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和保留。有时陶艺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这是由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是自然与人为的活动相结合,是水、木、金、火、土的融合。使得作品变得可塑、流变。并且成型的方式和烧制的规律,都是陶器形态美原因的作用者。并且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我们坚信每种艺术形态,都不是形态本身的表达,而是要更好的内心精神的呈现,或者是审美规律的感染。这是文化发展对精神需求所决定的。就像是中世纪的画家们,把死去的人画的比活着更有生气。也许便是画者们成功的秘诀吧。
而对于那些陶艺工作者们,注重泥性的发挥永远与内涵精神的表达成正比。创作的过程就像是菜肴的制作。思想和情感则是这菜肴中的佐料,只有放的恰到好处,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菜肴本身所特有的味道。不是随便的搅拌,没有任何的依据,仅仅的依靠外表的华丽形式的弯折变化,那也只是表面外在的要素而已。真美还是要靠内涵气质的展露和灵感的创新,去成功的捕捉泥性与生俱有的自然魅力。同时达到天人完美的融合,才是陶艺的精髓之所在,泥性的完美发挥之所在。才能形成通向自然的宽敞大道。大自然从来不会放弃热爱它的人们,有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创作者而不是继承者,这样的思维在陶艺的创作中容易丢掉自然的原始魅力。例如日本人在制作传统铁艺壶时,在壶即将完工时,会将完美的作品用榔头在局部敲击出自然生活留下的凹痕。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作品的自然的生活属性,表达对自然和对生活的崇拜。从而形成一种质朴的自然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不难看出艺术是生活的,生活中也是可以产生艺术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艺术品安宁、自由和美的修行。有人说制作陶艺时可以排解人心灵上的忧虑和烦恼,还可以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拉近他们的关系。这看上去不怎么恰当,但其实是想要告诉我们在陶艺制作的每一个工序中,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也许是人与泥,也许是泥与火,也许是火与人。这种交流犹如园艺师父修建植物,与花草之间的交流,从而修建出漂亮的植物外形。就是这种无形的交流才产生的结果吧。
因此,泥性的魅力有着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看似粗糙的表面却藏着精巧的内心。从练泥开始经过盘条、压泥板、塑形、拉胚等这些技艺工序的运用,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最后连作品的烧制的都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一个色点的不规则变化,颜色的窑变,都能给欣赏者视觉上的不同感受。最后上升为一种精神蕴含,形成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妙感。其实为珍重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它所能传递给我们真、善、美的信息和从中的心灵慰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就此结束。我们所感受的一个巨大的梦想就是手捧一把黄土,把它变成对自然的崇拜美的喜悦。
参考文献
①《美术鉴赏》[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P62
②《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P 405-408
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语言》[J] 秦春晓冯艺《包装工程》2005年01期
作者简介
王成江,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