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标准来看小学品德课程的价值取向

2016-05-10吴慧颖

学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课程标准

吴慧颖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品德课程标准是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依据。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小学品德课程价值取向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取得的实质性进展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品德课程;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77-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27

德育一直以来是都是基础教育中的不容忽视的核心环节,成功地开展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最终的成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校品德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的工作,从而为道德教育谋求全新的突破口。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学校品德教育的起点,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教师正确地分析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教材是成功展开品德课堂教学和提升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必要条件。本文力图通过对小学阶段品德课程标准的分析来解读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价值取向,为教师更好地把握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有效利用品德教科书实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一、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分成《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前者适用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后者适用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二者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课程标准”主要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前言中又包含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而实施建议中则包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1][2]

除了课程标准本身具有清晰直观、简洁明了的特点外,前言部分不但有课程基本理念,还包含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这为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和解读课程标准提供了便利,以防由于课程标准理解的偏差造成偏离课程标准的情况。在“实施建议”部分设有关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这不但大大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性,还扭转了以往课程标准与教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相脱离的状况,谨防课标成为一纸空谈,使理论面向实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根据小学阶段两个不同学段课程标准侧重点不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也存在着偏差。“品德与生活”主要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正确的态度,在学习中启发学生乐于探索,在度过美好的童年的同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把德育至于儿童的实际生活之中,让教学始终围绕儿童的生活展开,让儿童在学习中获得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好的生活。另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按照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来明确课程意欲达到的目标。

而“品德与社会”在秉承着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原则之上,课程除了继续加强对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外,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生活中不断扩大的交往圈和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步增多等情况,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化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为儿童成为负责人的社会人和良好公民做准备,同时课程也逐渐开始关注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课程标准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维度来明确课程意欲达到的目标。

二者在对于课程目标的呈现也是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具体表现。这样一来,就使得课程目标更为清晰、直观,易于教师组织教学,设计和选择课程内容。同时这也是新课标对以往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回应。此外,新课标关注到对儿童小学阶段实践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三)课程标准的内容

“品德与生活”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主线和“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四个方面。[3]三条主线及四个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品德与生活基本的课程框架,并以此达到覆盖儿童的基本生活的目的。课程标准紧紧围绕“生活”这一大主题。“课程内容”说明中还明确指出四个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是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并且是整体呈现的,在实施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品德与社会”则按照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将课程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即“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4]。课程标准中通过一条主线实现点面结合来覆盖儿童的生活领域。并且在每一方面内容中还有注明其适用于中年级或高年级,并且每种课程内容均配有各自教学活动建议。活动建议贯彻课程改革精神,显然照顾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另外,课程内容的说明中还提出,该标准中呈现的是基本标准,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差异,为教学实际留出更多可发挥余地和空间。

二、小学品德课程标基本准特征的分析

(一)植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德育要植根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成为课程的重要主线。此外课程应严格按照儿童的生活逻辑进行,儿童的生活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应以儿童实际生活中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课程内容应从儿童的生活中获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创造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教会学生生活。课程标准认为品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品德发展的不断深化,课程和教学都要全面面向生活。

(二)关注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认为品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关心他人、负责任的品质,使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乐于参与社会,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概念,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互动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写道,要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多种开端的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培养的几大基本课题。那么这就决定了品德教育不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是要通过不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开辟道德教育的全新途径。

“品德与生活”中明确将课程性质定义为“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5]而“品德与社会”中则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6]由此观之,由于小学阶段的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就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否则势必与其课程根本性质相悖。

小学阶段的品德课程不应只存在于学校中课堂的时间里,而应该无时无刻与儿童本身的生活、家庭、社区、国家、世界与自然相配合,覆盖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德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而是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延展。课程较之以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德育还应该与其他各门学科与课程相辅相成,而不是割裂开来。应广泛地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相结合,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科目相连接,将各门课程中的各类知识与内容有机融合,把儿童的品德教育纳入到一个更全面、更宏观的体系之中,不单纯为了德育而德育,而要为促进学生的生活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为贯彻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的学习不应在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勤于动手,乐于实践也成了品德课程不容忽视的一环。在实践中加深对品德的感悟与体验,在活动中不断内化良好的品德。

(四)尊重儿童的权利与自由

课程标准认为儿童的童年是一段非常珍贵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蕴含着儿童发展的巨大潜能。课程要充分注意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为儿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学校作为儿童童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为儿童提供快乐、自信、有尊严的校园生活,这是儿童应有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与尊重。课程标准对儿童权利和自由的维护,也是课程标准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重新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都将品德课程定义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回归生活”成为贯穿于“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之中最重要的理念,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主题。课程标准中“回归生活”的根本理念的变革是为了改变以往课程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品德教育与儿童的感悟经验相分离的状况。课程标准认为品德教育源自于儿童的生活,立足于儿童生活,以儿童生活为其课程的根本。[7]品德课程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又要到儿童生活中去。品德课程为儿童的生活而设立,指导学生过更好的生活。课程既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又是指导儿童过生活的重要依据。[8]“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断扩大延伸的交际圈来安排知识和课程,从生活中不断开发与挖掘课程资源,力求贴近儿童实际生活,不断在加深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的感悟、体验以满足儿童的实际需要,照顾儿童的兴趣爱好,促进儿童的长期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二者有机融合,方能使品德教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乡土教育资源要深入挖掘

乡土教育是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和长期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乡土情怀尤其是幼儿时期形成的乡土印记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得尤为鲜明而深刻,它将终生影响人们的信仰、规划及未来。[9][10]“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的课程目标都明确要求儿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而爱家乡与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自然地理则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地域辽阔,五十六个民族齐聚一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地里、历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差异巨大,这也加大了我国乡土教育的难度。课程标准中的乡土教育内容也相对来说显得模糊、笼统,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提供乡土教育的方向,却很难实现具体明确的指导,因此乡土教育也落到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肩上。一方面乡土教育存在的较大留白为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特色乡土教育,开发乡土教材都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而富有弹性的空间;而另一方面如若各地区、各民族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乡土教育的片面化,使乡土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名存实亡,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文化的创新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我国各地区乡土教育资源丰富,能否深入有效的挖掘,对于开展乡土教育尤为重要,也是乡土教育突破自身瓶颈的必由之路。

(三)爱国教育需多方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课程中另一个重要而永恒主题,不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都明确要求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能够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对国家具有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公民。“品德与生活”中把“我们的国家”这一主题列为六大方面之一。在我国,爱国主义从本质上与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是高度一致的。学生对于祖国的情感深深植根于对对祖国历史、文化、地理、农业、工业、经济、政治、体育等各个领域。爱国教育不是就爱国主义论爱国主义,而应该是多方合力下的结果。除了不同科目之间的融合与配合之外,校园内、书本中的爱国主义要面向社会、面向国家、面向世界,与社会各界构成合力为德育开辟全新路径。在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核心素养,在民族的认识、认同、归属之中升华出爱国情感,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通过品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课程中的体现。

思想品德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并非并不是义务教育的其全部,但无疑是一个重要且充满挑战的环节。思想品德教育开始于学生的小学阶段,准确的分析课程标准,清晰地把握教材是实现品德与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发挥其最大效力是小学阶段的品德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当然,准确分析和认真对待并不意味将品德与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文件和书本之中,成功的品德与公民教育是不能够脱离学生本身,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只有将这几者从根本上联系起来,才是实现品德教育的全新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7]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8] 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9] 谢治菊.乡土教育:概念辨析、学理基础与价值取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 谢治菊.转型时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clas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orality curriculum standard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morality clas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grasp the value orientation is a necessary guarantee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

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class; value orientation

[ 责任编辑 张亚欣 ]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