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普通话和方言汉字对比学习手册》为例试论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

2016-05-10钱宝杨洁

学周刊 2016年6期

钱宝 杨洁

摘 要: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严重滞后。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校本课程或教材的开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和契机。二是要善于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关键。三是要勤于实践。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验证和归宿。

关键词:动力和契机;过程和关键;验证和归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25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成了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在课程层面上,校本课程最能体现教育上的差异性,对整个课程的设置可以起到很好地弥补和支撑作用。农村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即使同属农村,不同地域因经济、文化、历史影响等因素的不同,也会呈现出多样特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正是相对于这种现实而显示出它的意义。农村地域尤其是偏远的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停滞不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从教师角度进行了分析。如刘新华认为:“教师欠缺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缺乏问题研究的意识;学校培训不到位,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有的学者则从学校角度进行了论说。例如,张新海认为:“农村学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落空,部分学校没有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农村学校教学组织结构变化缓慢,只达到了课程改革目标的47.5%;农村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师极少尝试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农村学校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落后,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知识仍需提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内化为农村教师的教学信念。”

不管学者们从哪一角度论证,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严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在农村地区进行校本课程或教材的开发呢?下面,笔者结合《普通话和方言汉字对比学习手册》的编写应用来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和契机

在看似平平淡淡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可以发现很多需要改进和创造的东西,相关的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只是这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投入身心。我发现,农村地区许多教师和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准,往往“字出而标不准音,念音而拿不准字”,这给学生学习生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是因为方言特点对学习者产生了学习负迁移。教师有时也常常出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教师大部分是本地人,缺少有力度培训,缺少不断更正普通话错误发音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农村教师本身在这方面也有着先天的短板。这也恰恰成为我们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开发校本教材的动力和契机。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带有本土化的那些问题需要我们“本土”教师解决。

二、要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关键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之后,不能等靠,要善于思考,努力解决问题,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关键。“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摆脱了形式束缚,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方言特点编写了《普通话和方言汉字对比学习手册》。

如我县处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与乌兰察布地区同属晋语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 其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的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声母中只有“z、c、s”的发音,而没有“zh、ch、sh”的发音,韵母中只有“enɡ”的发音,没有“en”发音,只有“onɡ”的发音,没有“un”的发音,等等。这样,学习与之对应的汉字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来不同的发音在方言影响下变得相同了。我们经过查阅资料,实际对比,把其中隐性的东西显性化,寻找规律,加之对比记忆,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正常学习汉字时辅以此学习手册,对师生都会有很大帮助。

三、要勤于实践,实验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验证和归宿

校本课程开发更依赖于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教学。有人悲观认为,“长期的计划体制下的校长和教师不可能具备较高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学校校长和教师即使学习过课程理论,但由于学校活动条件的限制,依然不能真正把握课程的精神与可靠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客观现实。但我们解决的是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应该在教学中勇于实践,让校本教材更贴切实际,更好为教学服务。于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初步试用了《普通话和方言汉字对比学习手册》。利用这个学习手册,学生可以反复对比念诵易混的声母和韵母,提高语音感觉能力;可以对比记忆易混的字;也可以通过汉字声旁总结规律,对比记字……手册有各字的页数,可以查阅其出现的年级,与哪些字易混淆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手册编辑专门练习题,供学生学习训练。初步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农村汉字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不断的使用中,我们仍需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校本课程旨在更好为教学服务,就不可能离开教学的实践,这是对校本课程有效性的唯一检验,也是最终的归宿。

校本课程在农村教育土地上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抽象概念”,而应该变成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教育“实物”。参与者不应仅仅是领导,或某个教师,而应该是学校整个联动的体现,即“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树立多元的主体观有助于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纵深发展”。所以,我们要大胆实践,以使农村校本服务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校本课程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3(5):21-23.

[2] 张新海.农村课程改革十年:问题、成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75-79.

[3] 范蔚,郭寿良.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59.

[4]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策略与条件[J].教育导刊,2000(12):20-23.

[5] 汪建华.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3(6):78-8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rural area is seriously backward. Th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in rural area can be form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s to observation and find the problems, which is the impetus and opportunit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properly, which is the process and the key; third is to be diligent in practice, which is the verification and the resul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y words: impetus and opportunity; process and key; verification and result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