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雁群”中找到位置
2016-05-10李付春
李付春
刚接这个班时,发现有个叫汪妍的女生,性格特别孤僻。课堂上少言寡语,课下同学们在教室前跳皮筋、踢毽子时,汪妍站在窗前呆呆地看着同学们玩,上课回答问题时,她几乎没主动举过手,我始终认为她不会。我提问学生时有个习惯,那就是一提问就是一排桌,轮到汪妍回答问题时,她都能回答得很好,即使大家为她鼓掌的时候,她脸上也很少有笑的模样。
针对这个情况,我私下做了调查,造成汪妍少言寡语和“不合群”的原因,并不是我原来想象的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不和,也不是留守儿童。原因就是她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非得让孩子考前三名才能去玩。
我让同学们主动拉她去玩游戏,可她总是很勉强,甚至玩一会儿就赶紧坐回书桌前。当我问她为什么没等上课铃响就跑进来时,汪妍说担心高她两年级的哥哥上厕所从教室前经过发现她玩儿,回家告诉妈妈。
再后来,在同学们的感染下,汪妍也开始和大家一块踢毽子、跳皮筋等,但是,那些“玩具”她从来不敢带回家,甚至连美术作业也不敢装进书包里,只能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抽屉里。当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汪妍说她妈妈只让她做当前与考试有关的题目,回家以后不准看电视、看画册,更不能出去和同龄的伙伴们玩。
后来我就为汪妍在校“不合群”这个问题跟她妈妈交流过一次,但交流很不成功。她妈妈说:“只要孩子考到班级前三名,她想怎么玩我都不反对,可现在不行,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她没等我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我真的想跟她说:其实,孩子已经输了,就连家长也输了。因为孩子接受知识不单单是跟老师学课本。看电视、画册,同样是学习,课间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那是大脑很好的休息过程。老是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持续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情,莫说是十几岁的孩子,就连成年人也会腻烦了。
汪妍说,进家门就掏出书来做作业,刚进门时电视还演着呢,随即就关了,爸妈倒着班儿来检查她的作业情况。所以,汪妍感觉在家有一种被圈在牢笼的感觉。爸妈跟她的交流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分数。这就是造成汪妍“不合群”的主要原因。长此下去,孩子性格孤僻,严重了会得抑郁症。
对于孩子来说,健康、快乐才是第一位的。学习并非不重要,只有在快乐的心境下去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成年人都知道,不会休息的人怎么能工作好呢?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毋庸置疑,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谓用心良苦。也许,方法不对,将会顾此失彼,严重了会贻误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不单单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要从小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劳动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爱心、耐心和毅力等等。怎么会只让孩子抱着课本啃死书呢?
任何一个家长都会爱孩子,这毫无疑问。可是,爱孩子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有些家长的那种爱,是溺爱,是错爱,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要有个健康的体魄,快乐的心境,过健康、快乐的生活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因为教育的核心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一个人只有把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全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家长朋友们,该放手时且放手,应该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让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到头来只能把孩子逼成一只“孤雁”。
俗语讲:孤掌难鸣,孤雁难飞。放养孩子吧,让他们在“雁群”中早点找到自己的位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