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得好,因为智商高?
2016-05-10小明
高歌猛进的智力测验
在1905年,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法国人比奈和西蒙制订了一套试题,专门提供给儿童使用,叫做比奈-西蒙量表。这套试题一经推出,就因其简单易用,受到学界的热烈欢迎。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根据美国国情进行了修订,即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结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国人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称是智力商数,公式为:智商=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如果小明的智商接近100,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远远大于100,则表示智力非凡,远小于100则视为智力低下。
从那时开始,智商的概念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智力测验,开始席卷全球。无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智力测验奉为圭臬,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智力测验的盛世,各种智力量表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各种智力测验,某种意义上都是当年比奈-西蒙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的后裔。即使到今天,智商测验的热度依旧不减——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会带着孩子测一下智商,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好奇测一下。结果就是,得分高的人得意洋洋,得分低的人垂头丧气。
但是这个分数,可能压根儿就不准确。
为什么说智商的分数可能不准确?
除了智力,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你的智商得分。
首先,是你使用的量表准确性。制订一份合格的智商试题,要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前期测试和筛选之后,这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此外,没有一份智商试题是一劳永逸的,在制订好之后,还要根据人群、地域文化、时代的不同,不断进行修改。否则,这套量表就会变得不准确。这样成本巨大的量表,你相信会是在网上可以免费找的到吗?
其次,在测试时你的身体情况、情绪状态以及学历经历,都会影响你的最后得分。比如你刚刚经历一件伤心的事情,或者你恰巧在练习册上做过类似的智力测验,这都可以影响你分数的高低,但这些因素和你聪明与否显然无关。
此外,你测试时候的天气、时间、试卷和字体的颜色、噪音……这些你看似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会造成你智商成绩的波动。
没错,上面的影响因素对智商得分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如果都控制好,智商测验还是多少能测出一定的智力。但测出的智力也是片面的。
智力是什么?
智力是什么?是否聪明呗。那聪明又是什么呢?脑子好使呗。那什么叫脑子好使呢……
关于智力的定义和理论,百年来一直就争议不断。智力是人意识当中很抽象的东西,它和人类社会中的幸福、爱、美丽等概念一样,你能感受到它们,但是你永远解释不清。心理学家们一直像物理学家探索力学那样,不断试图用完善的理论解读智力。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组成,一般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用的基本能力,特殊因素是解决特定任务的能力。但是还没有一种智力理论,能像力学中的牛顿定律一样,能在一个相对广的条件下,取得权威性的认同。
面对如此难以捉摸的智力,智商测验往往只能做到对其中某些因素的考察,比如逻辑推理能力。结果就是,一些擅长推理的人智商分数都还不错,但是在阅读理解、艺术、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表现就不那么好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智力不好测量,当人们发现可以用直观的数字来表达智商,满足了其对于了解智力的需求时,它便风靡全球;可一串数字并不能真正地解释抽象的智力,它隐藏着巨大的漏洞,甚至是危害。
两三位的数字,怎可主宰一生?
110年前,比奈和西蒙制订智力测验量表之初,将测试的结果称为智力水平,而不是智力年龄或者智商。因为他们担心后两种解释,会让其他人以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进而给孩子们错误地贴上“弱智”的标签。他们制订量表的初衷,是为了发现智力发展缓慢的儿童,以便更好地给儿童提供教育帮助。诚然,智商在用于发现智力问题上依然有用处,比如诊断先天性智力问题、脑神经受损等,但是在公众中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在对智商的一知半解上,很多人武断地认为高智商的人学习会更好,成就也会更高,而低智商的人就是笨蛋,难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高智商的人从事着极其平凡的工作,而一些智商平平的人却成就卓越。至于流传的达·芬奇、牛顿等名人的智商,你想一下他们的死亡时间,就知道这些是无稽之谈。
更可怕的是,当知道一个人的智商分数,旁人甚至他自己就可能带着有色眼镜——智商高的话,人们认为他学习好是天分,学习不好就是不够用功;智商低的话,学习好是侥幸,学习不好是天资不足。请记住,智商就像是性别、年龄、民族、家境等,都不足以让我们高估或蔑视他人,也不应该让我们狂妄自大或妄自菲薄,两三位的数字,怎可主宰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