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没影的事!
2016-05-10曹伟王君
曹伟+王君
2016年上半年,谷歌智能系统阿尔法狗(AlphaGo)与韩国围棋九段国手李世石的首尔人机大战,在朋友圈刷爆了。谁都没有想到,赛前声称要以5:0击败阿尔法狗的李世石,会以1:4铩羽而归。人工智能轻松碾压人类智慧的话题除了在围棋圈、媒体圈引发大讨论外,甚至在科技圈也引起极大关注。
最后的智慧堡垒被攻破
20年前,国际象棋棋王和电脑“深蓝”的对决,曾引发了一次“人机大战”的高潮,从1996年的棋王获胜,到一年之后的“深蓝”获胜,实际上证明了电脑软件在国际象棋领域已经征服了人类的最强棋手。不过围棋的情况不一样,围棋被誉为人类智慧的最后堡垒。围棋在春秋、先秦时期是13路棋盘,后来逐步扩展到19路。19路棋盘的变化是361——后面还有170个0,可见围棋变化是多么的复杂,所以在阿尔法狗出现之前,没有一款电脑软件可以和职业棋手相抗衡。
围棋规则很简单,8个字:“没气提子、地多取胜”就这一条。方寸纹枰之间,执黑先行的李世石,竟然在中盘局势领先下,出现失误,把主动权让于阿尔法狗,最终惨遭机器人4:1蹂躏。之前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象棋的软件,最厉害的是它们强大的计算能力,因为只要计算就能保证它们获胜。而围棋除了计算之外,还要靠直觉上的判断,所以阿尔法狗加入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据说它每天可以自己跟自己下几十盘棋,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直觉,这一点是很可怕的,要知道职业棋手一天最多也就能下一到两盘棋。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爱国教授认为,电脑在做出选择时,时间上会稍有延迟。比如以五子棋、象棋游戏为例,低级别时,电脑判断很迅速。但如果游戏达到高级别时,电脑的反应速度就会相对迟缓一点。那么电脑是不是有自己的随机判断能力而决定如何出棋?以这次的阿尔法狗为例,出棋步骤都是程序事先设计好的,如“If……then……”语句。比方讲,我们投掷一枚硬币,谁都不敢肯定上面一定是正面或反面,这是要靠猜的。但猜也是有自己的概率,比如扔100次硬币,肯定会有接近50次正面,50次反面,既然概率相等,那我就随机了。但当概率有大有小时,我们肯定会选择概率大的情形。比如同时扔两枚硬币,会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以及一正一反三种情形。但这三种情形的概率是不一样的,两个正面的概率是1/4,两个反面的概率是1/4,而一正一反的概率是1/2,那肯定是猜一正一反的概率大。有时候,决策是按概率进行选择的,绝对正确的决策是没有的,只能说这个对的可能性大,错的可能性小。
机器人会聪明到什么程度?
这次人工智能的胜利是否说明了机器人可以通过自我联系进行自我学习?宋爱国教授介绍,最早的机器人是在1946年诞生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20世纪40年代,美国主要研究原子弹,而原子弹里面含有核放射性材料,人工进行操作、安装都会有危险,于是便诞生了机器人,那时候的机器人主要是遥控型操作机器人。尽管机器人在围棋赛上赢了人,但实际上机器人的智力与人的智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人类在未知或变化的环境中理解与决策能力比机器人强。
现在的超级计算机,每秒的操作已达到10的16次方,看起来超级快,但它们都不代表智能和最强的脑力。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与人脑相比,它的优势就在于能用复杂的计算处理简单的任务,它的记忆能力比人类强大很多,运算能力也比人类更强。但在多任务、多环境的情况下,机器的人工智能就会立马应付不过来。举例说,你可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让一个几岁的小孩轻松地完成买一瓶酱油的任务,而如果将这个任务下达给一个高性能的机器人,它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这个环境是它未知的,任务对它来说也很茫然。另外,现在的机器人可以判断一个桌子上有几本书,人却可以判断这个有书的桌子究竟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图书馆里。
人类大脑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确比不上机器,但是人脑的智慧其实是对于信息的分析和决策能力,这是世界上任何最强大的电脑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的大脑中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而目前的机器即便开发“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它也只有几层,只有几百个上千个“神经”。除此以外,我们人类拥有的镜向神经元、情感、意识、认知等等都是机器远远无法达到的,除非是将人脑神经植入“生化机器人”。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机器人,它们的脑力在未来几十年内应该都没有办法赶超我们人类的大脑。
未来机器人将取代人类?
对于这一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宋爱国教授表示,首先,我们要清楚机器人是人的朋友,不是来代替人的,而是来帮助人类的。机器人能够延伸人的能力,因此现在强调人机交互,即人和机器人协同完成任务。其次,机器人有它的擅长,它的记忆、计算能力很强,而且不知疲倦。人的计算能力无法与机器人相比,但人的感觉判断很准,比如一个人化妆后同时站在人和机器人的面前,人一看就可以知道是谁,而机器人要判断很久也不一定能认出。机器人是人造的,需要人去维护,因此,人与机器人是一个共同体,共同合作才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980年的美国《时代》杂志也提出了这个问题:20年前,流水线上的一个普通机器人的价格是25 000美元;如果按8年的寿命计,算上它的日常维护开销,一个机器人的时薪大概是4.2美元,略高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加福利(所以当时雇佣机器人是不划算的)。今天,一台机器人的价格是40 000美元,算下来它的时薪大概是4.8美元,而一个工人的时薪是20美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老板们爱雇佣机器人了。
技术进步导致人口过剩的威胁自古就有,但从未构成现实的威胁。人类的就业机会不仅没有越来越少,反而一直在增多。其实就业问题本质是经济失衡,数据也证明,人均GDP越高的地方,失业率越低,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也是因为催生了更细分的消费需求和相应的行业,如汽车的出现,导致马车夫失业,但却创造了诸如司机、汽车研发、制造、修理等更多的工作机会。所以自动化程度越高的社会,整体上就业反而越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