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
2016-05-10喻欢桂
喻欢桂
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已是当前职业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武汉市第三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完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搭建展示平台,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重视入学教育,让每位中职生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读,除了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外,也有部分学生是因没考上普通高中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强的失落感和自卑感,进入中职学校的他们,对未来职校的生活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让踏入中职校园的新生重新树立人生目标,抓好中职生的入学教育是关键。新生入学教育包括专业技能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
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程介绍、专业技能展示、成长感悟等。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概括起来就是“说”“唱”“弹”“跳”“画”,因此学科专业组将组内三年级各专业课程优秀的技能标兵、实践能手挑选出来,为新生进行专业课程介绍和专业技能展示,让新生们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在技能展示环节,技能标兵、实践能手们还为新生们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职业教育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成长感悟”环节,由之前展示和表演过的同学进行“现身说法”,三年的学习规划、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介绍,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阻碍以及如何解决等。
规则意识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校纪校规,开展“鼓励教育”。中职生大多是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既有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优点,也有盲目冲动、叛逆任性、法制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差等缺点。针对中职生的这些特点,职教中心从社团活动到班级管理,再到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从纪律、礼仪、道德、法律等基本的规则知识着手,强化规则意识,同时开展“鼓励教育”。另外,中职生接受的是初等职业教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由于任何一门职业活动都有其特殊的规范和要求,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结合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把规则知识和规则意识贯穿其中,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进行职业介绍,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汽修专业2011届毕业生刘乐,毕业后从一名洗车工做起,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做到汽车美容部经理兼技术总监。他的成功让新同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搭建展示平台,让每位中职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这就需要各种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职教中心通过学生社团、德育活动、技能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以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兴趣,挖掘潜力,找回自信。由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负责组建学生感兴趣的舞蹈、绘画、摄影、电商、动漫、礼仪等多个学生兴趣社团,由学生自愿报名、自行管理,专业老师、各班班主任提供技术指导、场地设备,学生自行购买耗材,社团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挖掘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增强自信心。
由学校德育部门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生处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专业课程,统一组织学校大型艺术节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大合唱、趣味运动会、迎新年文艺演出活动。如校园艺术节组织了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舞蹈大赛、器乐、卡拉OK比赛、排球赛、篮球赛等十多个活动项目,评出了大批的“校园达人”和“艺术之星”。
学校每年举办集技能竞赛、技能展演、作品展出为一体的技能节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为学生搭建了技能展示平台,切实推动了学校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技能节按专业分组,专业老师带队组成各专业技能竞训队逐层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2015年的校园技能文化节活动为期46天,面向在校一、二年级七百多名学生,七个教研组开设了42个技能项目的赛事活动。最终确定了10个类别48个项目的比赛。通过历次技能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和集中展示的作用,培养了一批心理素质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使其变得更加自信、成熟和稳健。一大批技能及思想素质优秀的学生,经过平时大量的课内外技能训练,活跃在多个竞赛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让每位中职生学有所成
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
职业中心在专业设置方面,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与职业接轨,让中职学生学习更实用的技能。职业学校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工人。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对传统专业按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增设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教学。未来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学习什么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另一方面也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中心按照“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需用为准”即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来确定所学内容。“够用为度”即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精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实用为先”,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
坚持和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着力加强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的实习训练。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并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实训基地,逐步实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通过高仿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确保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入校如入职,专业对口,就业率不断提高。中职生能够“学以致用”,才能对就职就业,走上社会充满信心。
拓宽学生上升和就业渠道,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中职学校坚持“两条腿走路”,学生既可以通过技能高考或“3+2”升入高职高专,圆自己的大学梦,也可以选择就业创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年,学前教育专业51名学生参加技能高考,李芷筠和姚佳莹两名同学考上本科,其他49名同学均考入高职高专,圆了职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大学梦”。
建立健全的职校推荐就业机构,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联系就业单位、推荐就业等专业服务。想方设法把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提供体贴入微的就业服务。学校招生与就业处对有招聘意向的单位要反复比较,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
加强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对毕业生到单位受到不平等对待的,或者生活条件不满意的,学校都要专门派人前往处理;学生对单位不满意的,如果不是因为自身太挑剔,一般都可以回校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派遣。良好的就业服务确保了就业的稳定性,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为中职生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增进了中职生自信心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三职业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