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宝玉的情爱心态

2016-05-09翟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关键词:痴情晴雯情爱

摘  要:贾宝玉是《红楼梦》这部爱情小说的男主角,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他的情爱心态在贾府兴衰、物是人非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历经了情痴、情困、情识、情悟、情绝五个阶段,演绎了从情痴情种到佛门中人的复杂人生,奏成了一曲爱情的悲歌。

关键词:贾宝玉;情爱心态

作者简介:翟婷婷(1990.8-),女,山东莱芜人,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

一、情痴——千古情人独我痴

一个“痴”字来形容贾宝玉是再恰当不过了,从“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的观点开始,到最后他幡然醒悟、遁入空门,“痴情”是贾宝玉身上最与众不同的特质。

贾宝玉从小喜欢女儿,在他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他的这一特质和心态被很多人看作是“淫魔色鬼”,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情痴情种。一个“痴”字,可以说是贾宝玉最初情爱心态的贴切表达。贾宝玉是为情爱而痴,是对美丽女子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痴迷,痴在心里。文中的“痴儿”、“痴公子”、“痴人”都是指的贾宝玉,也充分体现出宝玉痴情的模样。

1、怜爱女孩之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2]这是对贾宝玉痴情的真实写照。年少懵懂的宝玉,此时不懂爱情,他的痴情源自内心对女孩子的怜惜和关爱,无关风月和情欲。他的痴情主要表现在对女儿们的怜惜和关怀上,文中多处描写体现了宝玉对女儿的痴情。

小说第三十回“龄官画蔷痴及局外”中有这样的描述:

“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得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3]

宝玉从女孩的单薄背影中就能心思细腻的在心中替女孩考虑这么多,可见其剔透玲珑的心境,对于陌生的女孩他却也能看得痴,想得痴,不觉也渐入痴情的境界。待到自己跑回怡红院,还记挂着她是否有避雨处,正所谓言情愈真,写景愈真,记事也愈真。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宝玉和玉钏儿两人因眼睛都看着人而不下心将碗碰翻,将汤泼在了宝玉的手上,可是,宝玉的第一反应却是先关心地问玉钏儿烫在哪里。如文中所描述的:

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得,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4]

宝玉的行为固然惹人发笑,但这正是他的痴情和可爱之处,对待玉钏儿这样一个丫鬟他亦是真心相待,痴情到心中只有他人而完全没有自己。对女孩子真心真意的关爱可谓是情意不尽、兴味不尽。

2、触景生情之痴

纵使宝玉痴傻如狂的模样惹人发笑,但是他的言行举止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在宝玉的心中,花草木石也是具有生命的,他同样可以对物伤情,花开花落,自然景物的变幻也能将他的痴情勾发出来。

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石头上偷读《会真记》,看到被风吹落的桃花,落得满身满地都是,他“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5],让花瓣随水流去。他的这一举动将花儿视为有生命之物,体现出对花儿的怜惜之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6]这正是宝玉所见之景与所生之情融为一体的触感。第五十八回中,他病后烦闷,要去找林妹妹谈心,经过沁芳桥时看到了一株杏树,花儿已经落了,结出了豆子大小的杏子,见到此景,他便觉得“把杏花辜负了”,竟因此对杏流泪叹息,本是自然规律的花开花落,在宝玉看来花落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结束,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宝玉既是感叹自然事物的交替变幻之快,也是触景生情对自己生命短暂的叹息和无助。

在宝玉心中,自然景物都具有了生命感,转而引起了他的“痴情”,加剧了他对生命的感知,触景生情,抒发出他对命运的深切关怀,只因“情”在心中,所以宝玉才能“痴”的如此可爱。

二、情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悟”是一种洞彻人生,认识自我的过程和境界,需要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经历过、体验过,方能品悟出事情的本质。宝玉作为一个用情到极致的人,要从情痴状态中幡然醒悟,洞彻人生,必然要亲历“情”的困扰和烦恼,这样才能真正地心有所悟,才能悟出命运的真谛。

1、因情而困

宝玉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整日混在脂粉堆中,对每个女孩子都有情,对女孩子迁就和宽容,尤其是在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三者中间进行调和,但结果往往是谁都不领情,都把气撒在他的身上,他成为了“受气包”和“撒气桶”,为此他也会心生困惑,感到烦闷苦恼,却又无人为他解惑,给予他心灵和情感上的慰藉,从而陷入“情”的困境。

第二十一回,史湘云来到贾府,并与黛玉住在一起,宝玉一早起来就跑到黛湘住处喊她们起床,一并在这里洗脸漱口,一时兴起让史湘云帮他梳头发,这一幕恰巧被袭人看到,结果引起了袭人、麝月等丫鬟的醋意,回到怡红院后她们不分缘由地对宝玉又是数落,又是整日不理睬,这让宝玉感到非常苦恼和委屈,同时也感到非常不理解,进入了一种感情困扰的状态,于是他读庄子的《南华经》解闷,从中悟出了“爱博心劳”的人生哲理,并写下了“情困”的告白。二十二回中唱《山门》的小戏子长得有点像林黛玉,这是众人心中都认可的,但顾及到林黛玉没人说出,偏偏史湘云心直口快地说了出来,并伤了黛玉的自尊心。多情的宝玉怕二人因此生间隙,忙瞅了湘云一眼,并对他使眼色,之一举动反而把湘云、黛玉两人都得罪了。调和未成功,落了两处的贬谤,这让宝玉心生委屈,闷闷的垂头自审,又向《南华经》中寻求答案,最后悟出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由此,他也体悟出情既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也会给自己增添苦恼和烦闷。

宝玉因情所困的原因在于他对女孩子嫉妒心理的不了解。他只跟这些女孩子能长久的在一起,并且希望所有的女孩子都围绕着他转,但他从未理解女孩子的嫉妒心和对他的占有欲,他的泛爱滥情也无形之中引发了女孩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所以,在品尝情与爱的甘露的同时体会到了情的困惑和烦闷,“情困”之悟也就在心灵的困惑和苦闷中悄然生发。

2、情识之悟

经历过情困的磨砺,宝玉对情与爱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他的情爱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见到了贾蔷与龄官之间的真挚恋情,被龄官的真情所打动,痴痴地回到怡红院,对袭人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所悟所感:

“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从此以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7]

自此宝玉深悟出“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道理,虽独自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但也明白情和爱是不能强求的。情识是宝玉爱情的重要转折点,是一次爱的觉醒,从此以后,他对灵秀的女孩子虽仍充满情意,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他的心中已经清楚了各有分定的界线。他对黛玉的爱情开始走向专一,将黛玉引为唯一的知己,他们之间的情也升华为纯真的爱情。

“识分定情”只是宝玉情识之悟的初端,真正对情彻悟是在“惑奸馋抄检大观园”到“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这段时间完成的。抄检大观园预示着后来贾府被抄的命运,也暗示出大观园受到了世俗的侵染和玷污,宝玉在这期间看到了司棋、晴雯、芳官、四儿等人的被逐和死亡,这种生离死别的体验让宝玉原本的多情之心受到了打击,人世间的有情、知情被冷酷的无情所取代,他那颗灼热的多情之心正在被冷酷无情的死亡和别离所浇灭。晴雯作为抄检大观园的牺牲者,她的死亡对宝玉的打击很大,宝玉格外看重晴雯,视她为怡红院中最可信赖之人,给黛玉私传旧帕的秘密工作,他把袭人支开,派晴雯去做,可见,晴雯在宝玉心中是值得信任的。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来哀悼,这份哀悼不止是晴雯和黛玉,更是对宝玉心中所有的美好女孩子的哀悼,也从中体现出他对那个无情的社会和制度的憎恶和诅咒。

宝玉的情悟在死亡离别的伤感中完成,从此,他天真烂漫的泛情中多了一抹悲凉和伤感,他对黛玉更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俩人互为知己且心意相通,恋爱的情感更深了一层,甚至直到宝玉丢玉后变得痴傻仍然心心念念不忘林黛玉,甚至有生不能同寝,死要同穴的想法,这时宝玉的眼里只有黛玉一人。这样的爱深沉悲壮,让人潸然泪下。

三、情绝——看破红尘,斩断尘缘

“看破红尘,斩断尘缘”这是贾宝玉命运的结局,也是宝玉对情爱、对生活绝望的写照。

1、缘尽心死

林黛玉的死亡使宝玉由情悟走向了情绝,也是由“渐悟”的积累发生到质变的“顿悟”。宝玉出家,是他看破红尘、斩断尘缘的结果,是在经历过人生无常和生死离别之后的醒悟和解脱。此时宝玉的情爱观走向虚无,不在为尘世的情缘所羁绊。

贾宝玉出家的悲剧和爱情的毁灭是息息相关的。在小说中,宝玉曾多次对黛玉提及“你死了,我做和尚”[8]这样的话语。诚然,宝黛之间的诚挚坚实的爱情是不容置疑和亵渎的。林黛玉是唯一被宝玉引为知己的人,他俩相识、相知、相爱,在彼此心中都与他人不同。第五十七回中“慧紫鹃情辞试忙玉”[9],这一试,试出了宝玉的痴情,也让大家感知到宝黛之间用情至深,这为后来宝玉丢玉呆傻后,王熙凤设计偷换新娘,致使黛玉离世,宝玉悲痛不已做了铺垫。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冷漠的家族亲人摧毁了宝黛的爱情,也使得宝玉心中的美好理想化为泡影,心中的柔情消失殆尽,绝望之感充斥于宝玉心间。

2、恩尽情绝

贾宝玉是一位有情之人,黛玉之死使得他的情爱心态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出家或者寻死,他对父母、对宝钗还是有情意的。宝玉的出家可以说是宝钗直接促成的,在关于科举的辩论中,宝钗的一句“但能博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10]直接点醒了宝玉,使得宝玉找到了出路,即凭借“博得一第”来安慰父母,报答天恩祖德,于是他在一百十九回中跪对王夫人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11]此时,宝玉已有出家之念,考中科举只是他报答父母的手段,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却尘缘、入空门,脱离世俗的枷锁。

当宝玉要将随身携带的那块玉送还给赖头和尚时,宝钗、王夫人等都认为那是命根子,抱住宝玉不让他送还回去,宝玉感叹道“你们这些人原来重玉不重人哪。你们既放了我,我便跟着他走了,看你们就守着那块玉怎么样!”[12]。“重玉不重人”的认知让宝玉感到了一种冷漠和无情,更是坚定了他出家的决心。

《红楼梦》开篇的一首无言绝句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3]贾宝玉的出家,是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人生结局,宝玉经历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不断地失望中走向绝望,他的情爱之心也在无情的压制下毁灭,从此,他看透人生,悟彻情爱,斩断纷扰人世间的尘缘,毅然决然的遁入空门,以此来寻得一份慰藉和寄托。

注释:

[1][3][4][5][7][8][9][10][11][12][13]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413-414,470,314,483,408,778,1573,1579,1555,7

[2][6]胡文彬著:《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5.

猜你喜欢

痴情晴雯情爱
话《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
独 白
情爱永恒
人在何时最清醒
一片痴情四面墙
情爱感怀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你了解痴情的男人吗?
满腔痴情关爱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