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6-05-09李晶
李晶
摘 要: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但文学研究却比较滞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许多学者选择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性、文体、作品、作家,以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规律,但这些研究都十分局限,难以有所突破。而基于空间理论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则突破了文学研究过于关注时间向度的范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思路,将空间向度引入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一种空间化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文学理论言说方式,扩大了文学研究范围,开拓了文学研究视阈,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理论资源。本文将针对空间转换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空间转换;中国文学;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
引言:
面对文学在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现实处境,大众文学、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主流文学,传统文学的完整性、趣味性,开始趋向平庸化、零散化,加之网络文学的出现及相关理论视阈和阐释方法的应用,也起到了一定消极作用,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空间理论融入文学研究中,这一研究思路打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僵局,进一步扩宽了研究范围,为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学术增长极。基于空间转向视阈对中国现代当文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揭示文学空间的主要途径。
一、空间转向视阈
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热点,提出于二十世纪中后期。空间是世界基本构成要素,空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以至于对其进行界定变得非常困难。人类很早就在考虑空间相关问题,但对于事物空间向度的研究却比较滞后,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空间概念会因文化差异、科技发展的不同具有不同意义。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一种永恒的、不容毁灭并为一些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住所,可以被感知,却无法界定的理性存在”。空间转向主要研究的是物质性空间、再现空间、概念空间、表现空间等等。空间转向视阈下的研究不仅意味着研究对象的变化,同时更会改变研究方式、言说方式、思维方式、阐述方式[1]。空间转向视阈下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研究范式、内容,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格局,在中国现代当文学研究中应积极融入空间转向理论。
二、中国现代当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当文学是在社会内部发展历史性变化条件下,受外国文学影响后形成的新文学。中国现代当文学不仅受外国文学影响,还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古代文学影响,表现着现代科学民主思想,不论表现手法,还是艺术形式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构建了新的文学体裁。中国现代当文学是指一九一七年至今的文学,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当代文学、现代文学[2]。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包括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的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等等;中国当代文学包括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当代文学多以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现实生活为主要文学内容,这些作品具有一定政治色彩,追求文学史诗性效果,人物阶级属性鲜明,代表性人物有秦牧、刘白羽、刘心武、余秋雨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属于相对独立的学科。八十年代后期陈思提出新文学整体观思路,自此之后两个学科渐渐开始向融合趋势发展。
三、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末空间理论融入文学,文学空间理论诞生,在空间转向视阈下文学研究者开始走进文学空间。空间文学不仅指文学中的再现空间,也包括着文化空间、文学想象空间等。空间转向视阈下文学空间理论融入文学研究,突破了文学研究局限于时间向度研究的传统模式,将空间向度应用到了文学研究中,以现代空间理论为文学空间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及支点。空间在文学中的表现、特征与文学审美的内在相关联,影响着文学空间审美特性,所以在文学研究中研究文学空间十分有必要。空间转向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是对文学研究中心化、本体化的排斥,对文学空间向度进行了思考,更加关注了文学的社会性,空间性[3]。例如小说作品中都具有一定地理学属性,一个完整的小说世界由视野、地平线、边界、场所、背景、位置所组成。每一个角色都占据着不同地点和空间,这些表征空间和空间表征,就是文学空间的体现。这些文学空间的产生和构建受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是作者主观意识的表现,表达着作者文化记忆、思想情绪、历史想象,具有一定意象性。作者笔下的城市空间、世界空间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空间,而是一种想象空间,具有文化意义,所以空间形象并不完整。传统文学研究的历史性范式忽视了文学空间表征功能和意象性,缺少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并不能很好的揭示文学空间的再现功能与构建及文学产生的内在机制。而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的文学研究以空间向度范式为主,把空间构形作为文学产生内在机制,通过文学空间产生因素,分析文学形象及揭示心境,发散研究者的范式、思路。
结束语:
传统文学研究局限性较大,难以揭示文学内在机制,忽视了对文学空间的研究。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的文学研究,融入了更多理论资源,拓展了研究范围,为研究者提供了新范式,使中国现代当文学研究走向了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李静.“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13,13(11):119-124.
[2]杨淋麟.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当代底层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1(14):132-135.
[3]刘杨.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12(15):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