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蒋韵小说《朗霞的西街》中的爱善观

2016-05-09徐悦柠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人性

摘 要:蒋韵在朗霞的西街中通过一个个平凡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不平凡的事迹来向我们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种爱不仅存在于亲人间还存在于那些没有亲缘关系的社会成员之间。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与选择的分析来探讨那些给人以希望与温暖的爱和善。

关键词:蒋韵;特殊年代;人性;爱与善

作者简介:徐悦柠(1993-),女,辽宁营口人,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蒋韵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作家,一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她对社会与历史的见解。她的小说《朗霞的西街》即是以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女人所犯下的一个“政治错误”。在她的笔下马兰花不是一个与人民为敌的反革命分子,而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对丈夫与家庭有着深沉的爱的女人。在小说中国民党军官丈夫为妻子放弃去台湾的机会、妻子冒险藏丈夫于地窖八年独自撑起家、赵大夫在朗霞家破后每月都寄来生活费。每一件事都在诉说着那个严肃灰暗的年代里人们心中不变的善与爱。在小说的末尾年老的朗霞在赵大夫坟前说,赵叔叔就是她不去做恶的理由。“一个有赵叔叔的世界,就没有坏到底”[1]作者试图以人性中的爱与善来对抗冰冷的现实与僵直的是非。

一、爱与善的传播

(一)亲人间的爱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2]它的特点之一是,它是相互的而不能是单方面的。“它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3]。在《朗霞的西街》中作者以一对夫妻在现实多次的压迫下亦不曾改变的为对方着想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亲人间的爱与亲情的美。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作为军官的陈宝印得到了一张船票。无疑,选择登船去台湾便可以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或许会升官发财还可以重新娶妻生子。但他放弃了,理由是远方的谷城里还有他的妻女,他冒死躲过新政权设立的重重关卡一路北上回到家乡只为了带上马兰花和孩子一起走。但接下里陈宝印在路上已便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即便回到谷城也不可能如开始所想的那样,再一次穿过关卡带上妻女一同去台湾了。尽管前途生死未知但他依然选择继续北上回到妻女身边。在那样的时刻他所需要作出的选择已经不再是升官发财和与家人团聚的选择而是生与死的选择。小说中写到“他满心的悲凉,此刻,他已经清楚地知道,入了这城中,凶多吉少。”[4]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轻松地选择。但他还是做出了对他自己最不利的决定:冒着被当成特务枪毙的危险回到妻女身边。一个丈夫与父亲的爱与责任支撑着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并完成了这场艰险的“战役”。

起初这对夫妻并没想到会有后续的清反运动这样的劫难,他们怀揣着对对方的爱将这个秘密藏在地窖里。然而许多年过去了,丈夫依然走不出地窖时赵大夫向马兰花求婚了。这个时候这位妻子却告诉赵大夫自己是“新社会里的旧人”要坚守当年“生同床”“死同穴”的誓言。“虽说他死得不光彩,可谁叫我十八岁就碰上了他?谁叫我在旧社会碰上了他?我认命!”[5]从以上的话语及动作绝不是一个女人想嫁又担心秘密被发现时的反应,我们透过文字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个女子要与丈夫同生共死的决心!在经历了八年的生死担忧且要一人撑起全家后仍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可见妻子这份令人敬重的情意。当马兰花明白秘密被吴锦梅撞破后她感到的不是一种终于要解脱的轻松,而是一种令人心酸的不舍。这一点在马兰花在地窖里摸着被子与陈宝印说:“宝印,八年了吧?”[6]中清晰的传达出来,读者能够轻易感受到马兰花内心对于这个秘密即将被揭穿自己和丈夫即将与分离的心酸,然而她与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给丈夫“绞绞头发”为丈夫做最后一点事希望他能体面地走。当她抱住陈宝印痛哭时,陈宝印跟她说:“能在你身边,多活这么多日子,值了。”[7]夫妻情深由此可见。在生命的最后马兰花把当年保管起来的那瓶毒药交还给陈宝印希望可以让他有尊严的死去不必被围观枪毙。然而丈夫陈宝印却因怕自己的尸首留在地窖中给马兰花带来更为可怕的灾难而选择“死在阳光下”。那个放弃登船去台湾,希望带妻女辗转南下的汉子从未变过。令读者不等不为夫妻俩的悲惨遭遇感到心酸,又不得不为他们坚如磐石的感情拍手!不论外面的世界多么黑暗没有希望,他们对家人的爱从未改变。

(二)社会成员间的爱和善

“仁者爱人”[8]“ 恻隐之心,仁也”[9]。作者在小说中所宣扬的社会成员间的爱与善,与我国儒家所宣扬的仁爱观念相似。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分为三个层次即:“亲亲”“仁民”“爱物”我们在这里说的是第二个层次“仁民”即打破了亲缘壁垒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但在小说里赵大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与善又有别于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毕竟在那样一个困难的年代里赵大夫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条件必然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帮助反革命的遗孤很可能会引火烧身。因此小说里体现出的爱善观又是对传统的仁爱观的一种超越,是突破了个人利益的爱与善。

在“打倒一切反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年代里,在曾经拒绝过自己的马兰花家破人亡后,赵先生不但没有冷漠旁观或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援手,主动每月寄去生活费给“反革命”马兰花的女儿,这是一种怎样的善良。在严肃灰暗的让人窒息的年代里赵先生像一丝希望与救赎的阳光,让人在绝望与冰冷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所带来的希望。这一人物形象正是蒋韵女士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成员的形象,正直、善良、温暖涵盖了这一人物所有的性格特点。这样的理想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灰暗严肃年代中依然屹立着的人性的尊严。他身上那种不只拘于亲人之间的爱与善正是作者所倡导与呼唤的。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作者人们希望依然保有自己心中的正直与善良,亦即维护人性的尊严。并希望人们能够不拘于血缘或亲缘关系更多地给予他人温暖,使更多人感受到这种人性的光辉。

二、爱与善的救赎

《朗霞的西街》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向我们展示某个年代中的善与恶,随后对善爱进行苍白的讴歌。而是让时间在小说中自然的流逝,最终以一个令人意外却又合乎情理的结局向我们展示爱与善在世间结出的果实。小说末尾年迈的朗霞带着女儿回到了谷城,她站在赵大夫坟前说‘当我熬不下去时,当我想堕落时,我就想给我一个不作恶的理由!赵叔叔您就是那个理由“这个世界,不是还有一个赵叔叔吗?一个有赵叔叔的世界,就没有坏到底……”[11]一席话让爱与善的主题进一步升华。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传递出善和爱之后不仅可以使施者在精神或道德上获得胜利,更是可以让受者得到救赎的力量。这种救赎的力量甚至能够改变受者的命运。

如果有人怀疑爱与善对一个似乎已经糟透了烂透了的世界是否还有用,上面这段话无疑是最好的答案。小说中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孩子突遭家破人亡的惨剧后不仅得不到外部世界的同情,还要背负“反革命子女”的骂名。甚至在她紧闭家门试图躲避伤害时,昔日的好友竟来踹门谩骂。这样的恶意使她请求保姆奶奶带她离开谷城。及至赵大夫到车站送行时,我们完全能够透过作者的文字感受到,外界的善意已经引不起这个孩子的一丝波澜。至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个孩子的灵魂几乎已经被恨和外界的恶意杀死。然而接下来的结局让我们发现,赵大夫多年间从不间断地写信寄钱给朗霞和保姆奶奶的行为,竟融化了朗霞被恨冰冻的心。小说结尾处那句“您就是那个理由”让我们明白,正是这种冰冷的世界中不曾泯灭的人性温暖给了朗霞救赎,让她没有堕落到仇恨的深渊中。没有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恨变得更加不幸。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赵大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与善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如阳光般融化了包裹朗霞在心灵的坚冰,救赎了朗霞的灵魂。因此朗霞给自己的女儿起名为“铭恩”,铭记恩德。对于这个因父亲是“反革命”母亲是“包庇反革命”被相识多年的邻家姐姐举报而家破人亡,又因外界的恶意不得不逃离家乡的女孩,赵大夫的爱和善尚能够如阳光般照进她的心灵,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爱和善的力量。“爱与善如黎明的曙光,具有穿透一切黑暗的力量”与“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给予他人一些爱与善的温暖或许就能使更多的人在被推向深渊时得到救赎从而改变我们的世界。”这正作者想要展示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三、以爱善对抗僵直的是非

在小说中作者从一个女性独特的角度去讲述了这个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故事。她没有强调那些意识形态或者政治立场上的对与错,只是通过一个普通的小街上一对夫妻与他们身边人的行为与选择来完成了对小说的构建。“谷城”一个十分具有乡土气息的名字、“西街”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街名,在中国这样的街名几乎随处可见,正是这样的名字将故事拉到了我们每个人身边。故事里的每个人也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既不是被妖魔脸谱化了的反革命,也不是高举保卫革命果实大旗打倒一切反革命的人民战士。他们只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生活着的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地窖中的秘密被揭开前后他们的选择与行为也都十分合乎情理。保姆奶奶、赵大夫、陈宝印、马兰花这些人物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都有着令人敬佩的高尚的人性,这使他们在黑暗中相濡以沫传播着温暖。即使是告发了陈宝印马兰花夫妇的吴锦梅也不是什么革命战士,而是一个为自保而不得不出卖朗霞一家的自私女孩。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让我们看到,保姆奶奶与赵大夫这样的人即便是在那样疯狂的年代里也不曾丢弃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进一步的凸显了爱与善的光辉。爱与善让善良的人们有了精神的支柱,能够同黑暗的扭曲的外部世界对抗并继续前行。作者通过故事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爱与善的美好,并对那些造成悲剧的、僵直的是与非的观予以批评。

蒋韵在小说中展现出的爱善与拯救的主题,和一些同时代背景的小说中那种由宿命论切入,最终得出“高尚者必得精神胜利与救赎”结论的思想截然不同。她笔下的善者是在黑暗中相濡以沫不断拯救自己与他人,不但不以时代或社会为借口允许自己作恶,反而以自己的温暖去温暖感化他人,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并以这种人性的力量救赎自己与他人。这也正是蒋韵的高明之处,不将爱与善归于虚无的宿命论与空虚的精神胜利,而是鼓励人们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的善和爱来温暖感化身边的人,以获得灵魂的真正救赎。同时鼓励受者将这种光辉折射出去从而将爱与善在社会中传播开来。

结语:

蒋韵的大作《朗霞的西街》让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样一个冰冷压抑的年代里,也还有着不断传播着的“爱与善”。她笔下的正面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人性的尊严。他们所展现出的“爱与善”正是作者所歌颂的。小说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勿以时代与社会为借口作恶,无论何时将“爱与善”存留心间并不断传递,终将融化自己与他人心头的积雪,“爱与善”终会给人以救赎。这在今天仍给我们启示。

参考文献:

[1]蒋韵.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学,2013(8).

[2][3]汪怀君.《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3-03-10,硕士.

[4][5][6][7]蒋韵.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学,2013(8).

[8]《孟子·离娄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9]《孟子·告子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0]《孟子·梁惠王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1]蒋韵.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学,2013(8).

猜你喜欢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学习”反人性吗
“我不”方显人性温度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功能与人性
法律的人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