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闻一多学术研究微探及思考

2016-05-09丁晓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3期
关键词: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学术研究

摘  要:本文选取近5年(2009-2014)的研究成果(以期刊为主),对闻一多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简单探讨与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思考,对今后闻一多研究趋向提出相关见解。

关键词:闻一多;学术研究;研究方向;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丁晓莹(1990.11-),女,山东淄博人,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

引言:

新世纪以来,西方文艺思潮不断涌入,改变了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闻一多研究模式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基础。纵观近几年的闻一多学术研究可以发现,对其进行中外比较的学术著作与日俱增,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跨学科、运用综合方法来研究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下面就选取其中极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对其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问题稍作探讨。

一、近年闻一多学术研究的方向问题

对于闻一多研究的基本方向与新时期以来并无太大差别。宏观上还是对其生平、诗歌思想主题和内容的探索,笔者认为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广东海洋大学李乐平教授关于闻一多与现代戏剧的相关研究。[1]

李乐平教授在《闻一多批评易卜生问题剧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及功过》一文中,通过对闻一多美学艺术追求的详尽叙述,指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易卜生等问题剧的批判及相关原因。李乐平先生的研究应当引起学术界重视,在许多学者依然沉浸在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时,他已把目光转向对闻一多的戏剧观与其美学思想关系的探讨中来。

从具体研究方向上来看,多数集中于对其具体作品、学术研究领域及美学思想的某一方面来进行研究。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外国作家作品及诗人,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等理论来进行探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的肖佩华,他进行了对于闻一多与波德莱尔文艺思想和诗作影响的比较研究。其文章《异曲同工:“死水”遥映“恶之花”》是从更为微观的具体作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两位诗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二、近年闻一多学术研究的方法问题

近年来对于闻一多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总体来讲,在微观上主要还是常用的文本分析法、考证法以及比较研究等。还有一些学者试图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闻一多的作品进行探索。如武汉大学的陈澜、方长安便从西方接受美学的角度来阐释闻一多的著名诗集《红烛》、《死水》在每一时期的不同解读。

山西大同大学的刘殿祥教授则是通过对于闻一多著作的版本演变来探讨闻一多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在其论文《闻一多著作的版本演变和全集成型》中,刘殿祥先生对不同时期《闻一多全集》的出版情况进行了概述和研究,并总结出了四个阶段版本发行的各自特点,以此说明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和完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探究了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为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新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从宏观上来看,闻一多学术研究的方法还是以历时与共时两种思维方式为主,有个别学者在对闻一多的学术成就进行考证研究时,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模式。中国海洋大学的杨洪勋、吴力群先生的《从诗人到学者——评闻一多1930-1932年在青岛两年的学术研究》,就是通过对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地区的学术研究进行总结,来探讨闻一多由诗人到学者的转变过程。

同样,江锡铨先生也对闻一多先生在北平的六年进行了考证研究和综述。江锡铨先生也是通过对闻一多生平及学术活动进行历时梳理,进而研究闻一多在诗人、学者与民主斗士身份之间的相互转换。以上的几位研究者的共同特点便是:在探索闻一多先生在某一地域的学术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空间领域中的历时研究。

三、对于近年闻一多研究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自步入21世纪以来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艺界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经济、多元化的政治以及多元化的文化。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图塞认为,现实中的某一历史或是文化现象都是多元决定的,并非以前柏拉图的“理念”或是黑格尔的“精神”。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启示我们要摒弃过去通过现象找出其背后的实质的单一研究方法。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更要摒弃国家意识意识形态主导时期所“遗留”的二元对立论,进行文学研究时也许可以从更多角度来入手来进行探索。就近几年闻一多的学术研究而言,笔者认为不必拘泥于其诗歌创作、美学风格,以及学术成就考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多关注闻一多的戏剧理论及观点。纵观闻一多生平可以发现,闻一多先生在求学期间对戏剧十分感兴趣,他甚至亲自参演各种剧本,甚至在美期间,闻一多先生与梁实秋等人还一心策划着筹办相关戏剧社。在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先生对于后来的“国剧运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近年来对于闻一多先生的戏剧观研究来看,许多学者还未真正地进入这一新的研究视野当中去,而且多数研究都局限于闻一多对于戏剧的基本观点与看法上,极少有人能从闻一多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方面入手来进行探讨。此外,有部分学者选择从教育学、国学、人格研究等视角来审视和探讨闻一多先生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意义,笔者认为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维度。在今后的研究当中,需要基于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多角度的闻一多学术研究。

另一方面笔者注意到,闻一多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文学家,对于闻一多先生在古代文学方面的贡献研究比比皆是。可是却都忽略了闻一多在现代文学史甚至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大多数的优秀研究成果都是关于其诗歌创作思想或是风格的研究,比较微观和细化,缺少一种现当代文学史出发的宏观把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闻一多先生的各项研究及作品是联系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具体的诗歌创作领域,闻一多先生在对许多古典诗词与文化进行探索之后,结合西方的先进文艺理论,提出了新诗的格律问题。在闻一多先生看来,做学问、做诗都需要做“中西结合的宁馨儿”。因而,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当中,笔者认为需要多关注其处在中西方艺术交融,以及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交合点上的位置与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闻一多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中外比较方法上来。自新时期以来,这方面的论文以及相关著作层出不穷。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于阐释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了一番探讨,他认为对于文学文本的具体阐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阐释者自身的“成见”和“先结构”,简单地说可以称之为个人视界;另一个则是将文本放入到具体的历史中来进行过去和现在的对话。而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现有文本进行阐释和再解读。这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闻一多研究当中,既要意识到个人视界中的成见问题,又要关注在历时维度的发展变化中对文本研究阐释的变化情况。要大胆地跳出前人或是个人的研究“成见”视角中,积极地寻找和寻求更有意义的视野来进行研究。

而后来的另一位文学接受学家尧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引入“期待视野”的观念[2],尧斯指出我们要从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当中走出来,通过自己切身的经验和世纪阅历去研究和感受文本。当然尧斯在其接受理论当中最看重的是对于文学史的阐释和研究。在他看来,文学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历时、共时以及一般的历史中的考察。这种理论的实质是强调一种文学史角度的文学接受考察,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阐释学。而恰恰是这一理论基点提醒我们,对于闻一多的学术研究,可以在历时维度与共时维度的综合前提下,更多地探讨一下闻一多在文学史,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笔者认为这一个方面是许多学者还未曾真正关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

当然,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闻一多的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尤其丰硕。只是笔者通过观察近几年闻一多的学术研究发现,对于闻一多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有待开发和运用新的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于闻一多的学术研究,可以有更为开阔的思路,在宏观视角的基础上,更深入、更细致的进入到闻一多的微观世界中去。

注释:

[1]李乐平:《闻一多批评易卜生问题剧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及功过》(河北学刊),2012:107—110.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08.

参考文献:

[1]闻黎明.闻一多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477.

[2]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1-347.

[3]闻一多选集[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4]邓乔彬,赵晓岚.学者闻一多[M].上海:学林出版社,1-287.

[5]李乐平.闻一多和王尔德契合差异比较论[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14,67(4):76-82.

[6]陈澜,方长安.闻一多《红烛》《死水》批评接受史综论[J].贵州:贵州社会科学,2014,290(2):129-135.

[7]肖佩华.闻一多与波德莱尔文艺思想和诗作影响[J].江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15.

[8]吴满珍,李秋芸.最近30年闻一多诗歌研究综论[J].湖北:江汉论坛,2009:101-104.

[9]刘殿祥.论闻一多对国学的态度及其变化[J].徐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6(2):17-21.

[10]刘殿祥.闻一多著作的版本演变和全集成型[J].广东:汕头大学学报,2007,23(4)67-71.

[11]柏钰.试论闻一多诗的基督教意蕴[J].湖北:襄樊学院学报,2006,27(3),64-67.

[12]许祖华,孙红震.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J].湖北:江汉论坛,2006:136-138.

[13]商金林.闻一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业绩[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98-100.

[14]李光荣.闻一多的戏剧活动对当今戏剧创作的启示[J].云南: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28-32.

[15]李光荣.闻一多戏剧艺术的春天[J].云南:学术探索,2001:85-88.

[16]孙德喜.闻一多与学潮[J].武汉:长江学术,2010:15-18.

猜你喜欢

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科技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