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小说的史诗品格

2016-05-09汪宏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

摘 要:贾平凹的小说从总体上看是一部书写人民生活和精神情绪的大书,纵观他的小说创作,始终紧扣生活的脉搏,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和优美的文字抒写时代的旋律,把他的一系列作品按反映的时代作一编排,就是一部多卷本的长篇巨制,反映了从商州到关中,以至整个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思想的变迁,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恢弘长卷。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史诗品格

作者简介:汪宏,女(1972.8-),安徽六安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2

史诗性是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我们衡量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它包含了“史”与“诗”两个层面。我国是一个史书大国,古代“史传”传统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以写实的春秋笔法营造“历史化”的文学,作家出于“补正史之阙”的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承担着解说意识形态的使命。“诗骚传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突出作家的主观情绪,在叙事中言志抒情。[1]

纵观当代陕西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史诗性是其重要的特征,秦地作家或审视现实,如柳青反映合作化运动宏大历史画卷的《创业史》,路遥被认为“诗与史的有机结合”的《平凡的世界》;或通过小说创作来检视历史,贾平凹被誉为“反史诗的乡土史诗”的《秦腔》,杜鹏程如被誉为“英雄史诗”的《保卫延安》,如陈忠实被称为“渭河平原的磅礴史诗”的《白鹿原》关于汉民族生存秘史的追问,高建群被称为“陕北史诗”的《最后一个匈奴》对曾经生存于陕北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追寻。秦地的历史文化土壤,它长达千年的辉煌及历史沉浮,赋予生长于斯的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使得他们在自豪、失落及对文化之根的追寻中,不得不叩问致其荣衰的症结,使得他们的作品普遍呈现出宏大的史诗性特质。

在上述作家中,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尤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表现出对当下生活和历史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深切思考,其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涵盖了从文革到当下的各个时期,展现了从荒僻乡村到繁华都市的宏阔画卷,并由此而独树一帜。

贾平凹的小说从总体上看是一部书写人民生活和精神情绪的大书,总是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特点。早期的《山地笔记》中以《满月儿》为代表的作品呈现出清新明丽的特点,并与时代保持着和谐共振。从1981年开始发表的《山镇夜店》、《二月杏》、《夏屋婆悼文》等,从对生活的单纯歌颂走向对复杂人性的展示,基调从欢乐走向忧伤,从对生活的单纯肯定走向多向怀疑。《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天狗》、《小月前本》、《商州初录》、《浮躁》等,主要描写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农村的商品意识和现代生活方式对古老民风民俗的冲击以及引起的价值观念的转变,由此来探索人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内涵,写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各种生动气象。

从《商州初录》开始,贾平凹自觉地将视点定位于家乡商州的文化精神,风格趋于恢宏博大、古朴浑厚。这部作品由一段“引言”和14个相对独立的短章组成,作者在引言中自述了写作的起因: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商州便愈是显得古老,落后,撵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亦正如此,这块地方因此而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今日世界,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以人的需要来进行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但这种人工化的发展往往使人又失去了单纯、清静,而这块地方便显出它的难得处了。”作者感慨于这种难得,感受到商州古老文化的存在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写作意图便在于对这种文化加以全面、深入的描述,努力展现出它的种种美好。作品结尾处写道:“城里的好处在这里越来越多,这里的好处在城里却越来越少了。”无可否认,贾平凹在《商州初录》里对商州文化的描述和赞颂含有极大的理想色彩。

1987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浮躁》是80年代描写中国农村变革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流贯商州的州河为纽带,描写了中国农民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为摆脱贫困、封建残余和自身旧意识的束缚所经历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的复杂矛盾和曲折斗争。作家站在时代、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整体性地表现了中国宗法文化氛围中的农村现实,使小说具有史诗性的艺术效果。正如贾平凹自己说的:“《浮躁》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描写商州生活的作品,我试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在高层次的文化审视下概括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情绪,力图写出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 [2]小说以主人公金狗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和他人生经历的大起大落为主线,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诸方面宏观把握时代脉搏,细腻描绘历史转折期中国农村古老心灵所产生的亢奋与躁动,对变革中的农村现实进行了全息的文化观照。

此后,从《土门》到《秦腔》和《高兴》,贾平凹继续着他的商州题材的文化视点,密切关注由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人民生活思想的变迁。《土门》围绕乡村与城市的争斗展开,讲述了西京城郊的仁厚村被城市化的过程。小说脱离了作者一贯的排斥都市、向往乡村的情结,理智地对城市当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的保守心态进行了双重批判。主人公成义是一个有魄力、踏实肯干的乡村干部,但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他惧怕城市将自己生活的村子吞没,惧怕过上一种离开土地的没有根的日子。他并没有真正思考如何处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保存最后一块即将被城市吸纳的土地而努力着。一方面想保留旧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不断地被周围的城市所同化,生活在夹缝中的人们无疑是痛苦的,反抗的力量亦是弱小的。改革的步伐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的!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陕南村镇棣花街为原型,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小说通过疯子引生的视角,展现清风街白、夏两姓大户的家族兴衰,叙述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夏家家族的变迁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

《高兴》是一幅描绘农民进城务工的生活图卷。通过高兴这一人物的工作及生活境遇,不仅写出了离开故乡的土地来到城市的寻求出路的拾荒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更反映了西安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各行各业的农民打工者的生存现实:他们带着寻找新家园的美好愿望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但进城后的生活却格外艰辛而无望。小说同时也展现了处于时代变迁的都市生活万象,正面展现了他笔下人物离开乡土来到城市后的生活命运,显示了他对《秦腔》等笔下人物的持续关注。

2011年初问世的《古炉》被称为是宏大历史叙事的乡村文本,用一种见微知著的方式对文革进行历史文化反思,具有寓言性质,又是一部写实的作品,并具有天然大美的存在意境。[3] 其后问世的《带灯》,作家虽一改往日的文风,以犀利的文笔,表现了当下农村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吁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他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发展动向的基本点却始终一致。

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始终感应着人民的生活,紧扣现实和时代的脉搏,不过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和优美的文字抒写时代的旋律和人民的情绪。把贾平凹的一系列作品,按反映的时代作一编排,就是一部多卷本的鸿篇巨制,反映了从商州到关中,以至整个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思想的变迁,他的作品所表达的发现与思考也从这一方地域走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6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14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聂震宁:《〈古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载《延河》,2011(7)。

猜你喜欢

贾平凹小说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李世南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
西安这座城
月迹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