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016-05-09马艳琳
摘 要:《宠儿》是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本小说,通过分析自然、黑人女性的关系,以及黑人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过程,来说明只有冲破奴隶制的障碍,黑人才能获得自由,获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宠儿》;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自由
作者简介:马艳琳(1989-),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
一、引言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其小说《宠儿》讲述了黑人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折磨。而在当今世界日益壮大的环境保护和妇女解放运动中,生态女性主义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而“其目的是为了积极地质疑和颠覆二元论等级制以及父权制话语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贬义。”《宠儿》中所描绘的受压迫下的黑人奴隶的生存困境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的社会状况下,也充分显示了黑人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自然与黑人女性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和自然是基于一种二元对立的认识模式。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黑人女性和自然有着共同的遭遇。在这部小说中,白人是正常的人类,而其他的有色人种是劣等的。小说中的学校老师打破了原来相对和谐的状态,建立起专制社会。他告诉塞丝要把他们的“人物属性”写在左边,动物“属性”写在右边。塞丝和其他黑人一样,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他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黑人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那就是塞丝母亲身上的伤疤。在塞丝的回忆里,“就在她的肋骨上,有一个圆圈和一个十字”,其母亲身上的“十字”记号是她奴隶身份的象征,不仅给肉体带来灾难,也更束缚着人的思想。这种自然和文明的二元对立,充分显示了她所遭受的磨难和耻辱。这正符合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身体成为自然的意象,女性同自然一样“被男性蹂躏、主宰、征服、控制和挖掘”。
三、黑人女性在自然中寻求自我
黑人女性无疑是受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的二元对立社会的压制。她们被剥夺了作为人类的权利,更深受男性的折磨。但她们不断向自然寻求保护,寻求力量。下面分析贝比·萨格斯和丹芙在挣扎的过程中,如何向自然寻求帮助的。
作为早期的奴隶的后代,贝比·萨格斯的遭遇见证着白人社会残酷的奴隶制。尽管她对奴隶制的反抗并没有成功,但是她的反抗精神和对人的慈爱给后来的奴隶提供了很大的希望。在被黑尔努力工作赎回自己之后,她开始在林间空地组织布道,给大家传授生活的希望。贝比的反抗精神给黑人的自我救赎指明了方向,也为塞丝和丹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小说中另外一个主动与自然亲近、从自然中寻求保护的角色是塞丝的女儿丹芙。在小说中,丹芙起着调节自然和人类、黑人与白人以及社会自我与自然自我的角色。当保罗作为情人来到124号之后,丹芙的孤独感更加强烈。于是她开始在自然中寻求自我保护。这个自然就是124号后面的树林里像房子一样的绿色空间。实际上,在这里她也是在调节孤独的自我与自由的自我之间的关系,调节黑人与白人的关系。在故事的最后,丹芙迈出了124号房子的大门,从集体中寻求帮助。最后的情景是124号房子背后“开着夏暮繁茂的花儿”。这正是丹芙所起到的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憧憬的和谐社会的一幅美景。
四、黑人男女关系在自然中重建
《宠儿》不仅是关于塞丝杀婴的故事,更是所有黑人之间关系的体现。塞丝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苦难和所有她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塞丝与丈夫和情人之间的关系对其经历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莫里森想要描绘得和谐的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的关系。
黑人男性和女性都受到奴隶制的压迫,都是受害者。起初,学校老师让塞丝记录黑人奴隶的行为特征,她也天真地以为“甜蜜之家”是一个天堂,能够得到她所想要的,比如婚礼和家庭。她和黑尔的婚礼也只不过是加纳先生的怜悯,并不是真正把她当成一个平等正常的人看待的。最终黑尔也只是眼看着自己的妻子被人折磨,而塞丝也逐渐明白疼爱自己的孩子才能得到自身的救赎。当她逃出“甜蜜之家”后,保罗成为了她的情人。当保罗第一次看到塞丝背上的“树”时,知道塞丝杀婴的行为时,很明显他并不能理解她所遭受的苦难。同样作为黑人奴隶,男性和女性也承受着极大的不平等。然而,后来保罗开始不断寻找答案,在自然中经历生活,最终理解了理解了塞丝对自己孩子的浓烈的爱。最终,男性和女性和谐的关系最终得以重建。
五、结语
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描绘了黑人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折磨。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自然与女性的关系、黑人女性在自然中寻求自我以及黑人男女关系在自然中的重建,说明黑人只有在自然中不断追寻,和谐交流,才能打破二元模式,为自己寻求出路,找到真正的自我,而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真理。
参考文献:
[1]胡俊.《非裔美国人探求身份之路—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金莉.“生态女权主义.” 外国文学,2004(5).
[3]孙莹.“危机与救赎——《宠儿》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02-105.
[4]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