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清言小品研究

2016-05-09韩娜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审美特征发展

韩娜

摘  要:清言在明清风行一时,是明清笔记体文章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源头可追溯至先秦诸子散文,经由历代发展,终于在明代时正式成型。它的风行,主要可归因于明清时社会的动荡,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清言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生活智慧”、“适清雅趣”和“谈禅论道”。

关键词:明清清言;发展;盛行原因;思想内容;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清言小品是一种语录体的笔记体随笔,林语堂先生称之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警句和格言。它体裁受《世说新语》等前代笔记体小说影响,内容短小精悍,以风趣自然的语言记录历代文人雅士的对话辩答,生活中的闲言感悟等等。这种文体在明清时期曾风行一时,出现了以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编撰的《菜根谭》为代表的一大批清言作品。然而,现当代对明清清言小品的研究并不丰富,直至2004年,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印刷出版了程不识主编的《历代小品清言》一书,明清的较具代表性的《娑罗馆清言》、《偶谈》及《幽梦影》等清言作品才得到了综合归纳。但是,明清的清言卷帙浩繁,至今仍为得到较为完整的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近二十年来,国内对明清清言作品所做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清言的发展概况

清言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诸子著作。特别是像《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般的生活感叹,又或是如“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一类对生命的体认,它们精悍的形式,及凝练的语言,受到明清清言作者们的借鉴,已可作为清言的雏形。如“栖迟蓬户,耳目虽拘,而神情自旷。结纳山翁,仪文虽略,而意念常真。”(洪自诚《菜根谭》),便是继承了先秦诸子的语录体著作中对自然的体认,对人生的把握,及其整饬而又灵动的句式。

魏晋时期,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以诙谐清逸的笔触细数当时文人墨客生活轶事,用精练的语言将喜好清谈,崇尚自我个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风流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谓是明清清言文体的先导。但是,在承认《世说新语》对明清清言的重要影响的同时,又不能盲目地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已成型的清言体制。事实上,与《世说新语》将生活中的隽语警言融入叙述中不同,清言更多的是单纯的对话妙语记录。因此,欧明俊在其文章《明清清言小品概说》[1]中提到:“《世说新语》中的清语、韵语、隽语、警语等是融在叙述语言中的,还不是独立的‘清言。”

到了唐宋时期,禅学及儒学的语录体作品兴盛起来。明清学者不仅继承并发展了这些作品的语录体形式,在语言的趣味化、通俗化、生活化等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更是将禅味与儒家思想融进作品中,因此,在清言作品中,总能时时感受到禅理对生活的参悟及文人士子深藏入骨的进取意识。

二、清言风行于明清的原因

清言的风行是在明清之际,当时的许多作家,如屠隆、袁宏道、陈继儒、张潮等都曾涉足这一领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鲁迅先生对魏晋清谈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2]

这个原因同样被普遍认为适用于明清清言的盛行。“与春秋末期、东汉末年和晚唐五代相比,明清之际文人所处的时代更其不幸,或者是宦官当权,党祸迭出;或者是异族入侵,战乱频仍。因此,尽管此时仍有不乏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去抗争邪恶,维护正义的斗士,但更多的却是抱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采取高蹈隐世态度的隐士。”[3]面对统治者残暴的思想禁锢,大部分文人选择了将目光转移到生活感悟上,这就成了清言作品的一大来源。

另一方面,清言作者中仍有一批人保持着一颗斗士之心,采用了清言的形式,抒发己身对时代、社会及统治者的愤懑不郁。正如韩玺吾在《清言:乱世文人的最后一方心田》中提到的:“许多下层士人抱着一种‘隐居放言,知罪任之的心态,采用清言这种信手拈来、适意而止的灵便形式来抒发愤懑,于是在‘山居、‘田栖、‘焚香、‘斗茗的字面下,我们看到了小品文中一以贯之的不平与讽刺。”他紧接着又举例道:“子房虎啸,安期生豹隐于海滨,药师龙骧,魏先生蠖屈于岩穴,繄岂异才,是命不同。(屠隆《娑罗馆清言》)”

又有:“茅檐外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竹窗下雅有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李鼎《偶谈》)”,“世路既如此。但有肝胆向人;清议可奈何,曾无口舌造孽。(吴从先《小窗自纪》)”,“卜居当在僻壤,繁富之地,人情必浇。(申涵光《荆园小语》”,“谈禅不是好佛,只以空我天怀,谈元不是羡老,只以贞我内养。(朱锡绶《幽梦续影》)”

三、清言的思想内容

近年来,研究者基本上都认同将清言的思想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生活智慧”、“适清雅趣”和“谈禅论道”[4]。

首先是生活智慧。作为清言的主要内容,它占据了清言作品的大部分篇幅。这部分的内容,记载了各种生活中产生的感悟,它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受到读者们的追捧。如:“饥乃加餐,菜食美于珍味;倦然后卧,草荐胜似重茵。(明·屠隆《续娑罗馆清言》)”饥饿时,粗茶淡饭亦是人间美味;困倦时,地为枕席,天为被也能睡得香甜。作者以食宿这两件人生大事做比喻,将“美即实用”,美即需要这一道理解释得浅显易懂。又如:“冷暖无定,骤暖勿弃棉衣;贵贱何常,骤贵无捐故友。(清·申涵光《荆园小语》)”“文章做到极处,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只是本然。(明·洪自诚《菜根谭》)”以物喻人或以文喻人,从生活的常识中领悟为人之道,令人顿觉妙趣横生。

其次是适清雅趣,它记录了作者或旁人饮茶、煮酒、对弈、吟诗、赏花等雅好轶事,描述了文人们闲适的日常生活。比如“红润凝脂,花上才过微雨;翠匀浅黛,柳边乍拂清风。(明·屠隆《娑罗馆清言》)”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为读者们还原了这些精致的美景。文士们不仅好赏景,还对赏景的时间、地点、天气都颇为讲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卷十二中写道:“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雨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花堂;署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浓阴,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境石边。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比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

第三是谈禅论道。在明清清言作品中,首先涉及禅道的作品当为屠隆撰写于约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婆罗馆清言》、《续婆罗馆清言》。自此之后,清言涉禅之风大盛,“继屠隆《婆罗馆清言》后,风从者众,且成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样貌的典范作品。”[5]禅学在清言中体现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怀。与积极用世的儒教不同,禅学作为一门宗教学问,它的本质就是对生命进行关怀。儒学更多的是讨论个人的存在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个体生命本身的感受却很少关注,而生死问题是我们人类不容回避的一个大问题,对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能从传统的儒家学说里找到答案。道教发展到后来,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更多地流于表面的形式,比如炼丹养气以求长生,并不能成为人们内心深处超越生死的孥定的力量。禅宗的本质是从理论上对生命进行关怀的。禅学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虚空的,既然一切都是虚幻的,只要悟得此真理,心无挂碍,世间的一切外物也就无法影响到我,从而达到无忧无虑的真如境界。

(二)对个体情绪和感受的关注。晚明清占中自我精神之彰显第一个层面表现为对个体情绪和感受即个人存在安身立命课题的关注,作品中不断地对生命进行省思,勾勒个人对存在情境的反思和回应,配合文人普遍退离守默的政治倾向以及禅学对宇宙、人生、社会的心性关怀,通过即境调心的转观,使生命存在的不安消解,从而使生命本体真诈回归到清净不染的真如本性。在晚明清言罩,儒家所一贯重视的理性思想被疏忽,而个人的感受与情绪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三)自得自适的思想。在禅学的影响下,晚明清言中自我精神之彰显第二个层面表现为作品中具体呈现出来的自得自适的思想。禅学进一步发扬了庄子思想中对个体安身立命关怀的部分,而后陶渊明的山水诗,自居易的闲适诗,晚明闲适文学的盛行,事实上都是禅学与庄子无为思想联手的产物。这种观念体现在晚明情言中即为随缘自适、对境安心的思想。晚明清言中闲适的格调即是这种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四、清言的审美特征

对清言小品的美学特质,《明清清言小品》一书的编者有一个诗意化的说法,即“快若并州之剪,爽若哀家之梨,雅若钧天之奏,旷若空谷之音”[6]。清言的审美特征,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探讨。

(一)从意蕴方面看,“清言小品作家,善用辩证思维考量世间情事,因而能透过纷纭的表象,发现深潜的本质,悟出人生的哲理。对人生的贵与贱、荣与辱、福与祸、为人的真与伪、善与恶、物欲的满与缺、廉与贪、处事的巧与拙、闲与忙、天机的浅与深、世情的熟与疏、相貌的美与丑、心地的虚与实以及出世与入世、好名与好利。责己与尤人、节俭与悭吝 、忍让与足恭,他们都作出了独到的诠释。”[7]其中,这些感悟有直接抒情的短句如“买笑易,买心难(明·吴从先《小窗自纪》)”,“僧要真,不要高(明·陈继儒《岩栖幽事》)”,也有先以物喻之的内容,如“黑与白交,黑能污白,白不能掩黑;香与臭混,臭能胜香,香不能敌臭。此君子小人相攻之大势也(清·张潮《幽梦影》)”

(二)从结构方面看,“清言小品都是缩龙成寸式的文字,精短中有层次,整饬中有错综,匀称中有变化,其结体最常见的范型是,齐一、对称、分合和连环。齐一美建筑在文章众多个体单元简朴而有序的组合上,体现出较强的秩序感和节奏感,风格单纯明朗。”

(三)从语言方面看,明清清言小品的语言都清雅、充满诗意且有意蕴。

首先,清言的语言,清鲜的生活气息和雅洁的书卷色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写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清丽的画面。“杏花疏雨,杨柳轻风,兴到欣然独往;村落浮烟,沙汀印月,歌残倏尔言旋。(明·李鼎《偶谈》)”;叙事,字字准确传神,清气扑面。如“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恨(《幽梦影》)”;抒情,句句逼真而蕴藉,不落言荃。如“万壑疏风清两耳……九天凉月净初心(《偶谈》)”。

其次,清言的语言是充满诗意的,这具体体现在诗句的引用,作者往往能将诗词曲的句子完美自然地融入文章中。“最喜欢在散句中融进诗词的作家是陈继儒,《岩栖幽事》74篇小品,就有15 篇杂有诗句。”

注释:

[1]欧明俊.明清清言小品概说[J].文史知识.1997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韩玺吾.清言:乱世文人的最后一方心田[J].云梦学刊.2006

[4]余再山.明清清言内容思想浅议[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5]王一帆.禅学与晚明清言[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程不识.明清清言小品[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7]张鹏振.明清清言小品的审美价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审美特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