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05-09郭华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工科美育师生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FDY08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项目编号LX2014Y222)。

摘 要:为充分了解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发展现状,本次调查主要从理论素质与实践支撑两个方面八个维度设计了41个问题对盐城工学院等级七所苏北工科院校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人本美育思想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郭华(1981-),汉,湖南沅江人,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中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

近年来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在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地方办学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德育素质下滑、管理轻人员重效益等人文危机问题。经济上升社会所面临的人文问题单纯借助经济杠杆与法律法规往往无法根治,人文问题仍须回归人文本身,而人本美育正是化解精神危机一种有效的人文途径。因此本课题对地方工科院校人本美育现状展开了调查分析,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危机提供有益借鉴。

1、调查概况

1.1理论基础

模块化理论最早由哈佛学者鲍得温和克拉克提出,是指处理大型复杂对象时,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上层向下层逐级分解,将整体细分“能发挥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1]的过程,是一种处理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故依据模块化理论对其人本美育实施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调查。其一级模块包括理论素养与实践支撑。前者又分审美主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与艺术审美等二级模块,后者又分功能目标、实践主体、具体活动与载体层面等二级模块。各子模块设置若干调查问题。虽各自相对独立,但统一服务于人本美育现状调查这一主题。

1.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盐城工学院等苏北七所工科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和学工系统一线教师。共发放问卷1450分,回收有效问卷1406份,有效率为96.97%。为便于统计,随机抽去6份。1400份留存样本中,男生1030份,占比73.6%;女生470份,占比26.4%,性别比与2012-2013年间七校性别平均值基本相符。

1.3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全部随机选择。不记名填答,当场封存。现场负责人只作填表说明,不得有倾向性描述,以确保调查的广泛性与真实性。问卷设计一问一答,避免歧义与重复,选择项灵活有梯度。初稿先从在小范围内发放征求意见,修正后再定稿投放。

问卷共41题。前40题全为正向题,包括16个程度级差计分题,计分有3、2、1、0和1、1、2、0两种;21个等额计分题,记不清计0,其余项计2分;3个正累加计分题,最高计5分。总分100分。第41题为选择性作答,不计入内。此外,针对一些二级因子设计了教师或学生访谈问卷,只在必要时引入作补充说明。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理论素养

在对美的知识性认知中,数据表明1400名调查对象里有1372人对什么是美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占比98%,其中“很清楚”为12%。有1386人明确认为人本美育包括以人为本和美育,99%的占比超过对美的认知。在美的接触途径调查中,网络与电视占比最高,为55%,其次是课堂与书本,为24%,不足前者一半。说明当前网络媒体对高校青年师生的影响已经超过传统媒介。在理论素养的细分模块调查中,数据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1.1审美主体

在大学中心角色的调查中,68%的人认为是学生,27%的人认为是老师。统计发现几乎所有受调查的教师都选择了“学生”选项,反映出地方院校基层教师认为本科教学是学校工作重心的一种务实心态。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所指对象的调查中,选择学生的高达95%,选择教师的仅占3%。一些受调查的教师也没有将自身列入关注对象。一些受调查的学生选择教师是大学的中心角色,但又似乎不认可将教师列入以人为本的队列,反映出一种微妙的心态。[2]

2.1.2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调查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几种常见审美形态。在最喜欢的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39%选择了悲剧和喜剧,34%选择了崇高和优美,23%选择了丑陋和荒诞。在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中,51%选择了意象和意境,33%选择了中和与中庸,15%选择了神韵和气韵。数据表明:受测对象对西方基本审美形态的理解与接受相对均衡,但在中国基本审美形态上有所差别。以意象与意境为例,其一是选择意象与意境的超过其余各项之和,其二是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性。该项男生选择数占所有接受调查男生数的比重为6%,而女生高达40.3%。但在悲剧和喜剧上男女生同比相对持平,占比分别为39%、39.5%。故推断与知识阅读面无关,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气质有关。具体原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2.1.3审美经验

在最可能是美的对象的调查中,花草最高,为56%;道德、情感次之,分别是21%、18%;只有5%的人选择了财富。在产生过审美体验的情形中,师生谈话远低于同学交往的37%,只有18%;课堂学习最低,约为13%;32%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数据显示在明知什么是美和美的对象是什么的前提下,工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获得的审美体验反而减少了,课堂学习、师生交往获取的美感美育体验也大幅下降。一项后续调查支撑了以上分析,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里能够感受到人本美育的数量调查中,选择“有时候,但不多”的为46%,但“经常有”的仅1%,而“很少,甚至几乎不”为29%,“说不清”为24%。数据表明53%的人表示在经历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几乎没有或不曾明确地体会到以人为本或美育感受。

2.1.4艺术审美

在最经常接触到的艺术门类调查中,居第一位的文学占比46%,“音乐、舞蹈、工艺、建筑”为27%,“绘画、雕塑、戏剧、电影、摄影”为23%。文学肯定包括网络、微博、手机等虚拟作品,因为之前调查表明接触美的最高途径是网络和电视,考虑到在校生观看电视不多,由此推测网络是主要来源。推广人本美育还可以结合工科专业特点进行美的知识的灌输。

2.2实践支撑

实践支撑体系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本美育的论证与再完善环节。数据表明,99%的受调查者认为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人本美育是必须的。在当前最严重的精神危机现象调查中,前三依次为:无思想信仰、政治投机、漠视伦理道德,没礼貌、无公德心、毫不关心他人利益,比后台、拉关系、利益交换,拜金享乐、炫富博名、奢侈堕落。[3]在现存机制最大问题调查中,46%的人认为是体制弊端。在推进人本美育的最大阻力的调查显示,多元价值观念、各种利益冲突、内容过于形式化各占三成。

2.2.1功能目标

在实践目标调查中,33%的人认为健康、儒雅的审美品位最为重要,选择积极的审美能力的为23%,选择正确的审美态度的为18%,选择敏锐的感知能力的为13%,选择精细的观察力的为7%。态度决定行动,能力是行动的前提与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行以人为本和美感教育,在于培养有一定专业素养和人格品位的合格大学生。

2.2.2实践主体

在推进实践最主要的取决对象调查中,44%的人选择取决于师生,43%人的则选择了学校。调查表明,在每学期缺课超过10次的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的缺课原因在于“不喜欢上有些课”。他们与辅导员(或班导、班主任)接触次数远高于偶尔缺课的学生,大多熟悉辅导员工作内容。但是对于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数据表明他们的态度漂浮不定,选择“有时吧,看情况定”和“非常重要”的呈对半态势。在实践主体应遵循的实践准则调查中,31%的人选择尊重与平等,体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回归意识[4];选择创新、爱与快乐、健康自由的依次为23%、24%、15%;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的仅3%,反映出高校主流对享乐思想的集体拒绝。

2.2.3具体活动

在推进人本美育实践最重要领域的调查中,居于前两位的是活动比赛与文化生活,分别为34%、32%,课堂学习为23%。在最重要推进途径的调查中,45%的人选择文体竞赛,32%的人选择有计划的个人自主活动,只有12%的人选择党团活动。两项调查表明,工科学生倾向于在非教学环节中推进以人为本举措,也易于在娱乐性文体活动、约束小的自主活动中接受美育熏陶,也表明相关学校的理论教学、党团活动与师生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2.2.4载体层面

当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人本美育的最有效途径时,72%的人认为应建立健全制度。各艺术门类是关键载体,文学稳居大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艺术门类的首位,但音乐、舞蹈等表现艺术和电影、摄影等再现艺术[5]不容忽视,两类占比合计达50%。相关课程教学也是重要的实践载体,在最枯燥乏味、没有美感的课程调查中,选择“两课”的高达54%,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为22%,专业课为15%。课堂本是推行人本美育的重要阵地,但调查表明一些课程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有待调整与改革。

3、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3.1在理论素养方面,苏北七所地方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人本美育上有着明确的认知,但二级模块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基本认同师生主体地位,但在教师主体地位认定上存在区别;对西方文化审美形态的认知基本持平,但在民族形态把握上反映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在学习、师生交流中能感受到审美体验的机会减少,身心发展特别是情感方面需要及时干预与引导;巩固文学艺术审美,应积极推进各艺术门类均衡发展。

3.2在实践支撑方面,推进人本美育的一些举措得到师生肯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出现了道德感下滑、信仰缺失、学习目的偏移等现象,师生沟通渠道、教育长效平台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功能目标有待调整,专业素养和人格品位应纳入培养定位;应充分肯师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加强理解、相互尊重、倡导平等、鼓励创新;提升党团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在文体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中落实以人为本;强化制度、教学、艺术门类等载体建设。限于篇幅,相关对策建议将另作专论研究。

参考文献:

[1][美]Baldwin,Clark.模块时代的经营[J].哈佛商业评论.1997,(10):13-19.

[2]李秀芸.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2015,(7):33-35.

[3]王弘,查桂义,张宁.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J].江淮论坛,2015,(7):189-192.

[4]杨辛,甘宁.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邓丽芳,傅星雅,裴蓓.新生代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J].北京社会科学,2015,(6):31-37.

猜你喜欢

工科美育师生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麻辣师生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