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
2016-05-09李华
摘 要:在电影《相约星期二》中分别有三处场景引用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歌曲和戏剧台词的片段,与生活主题尤其是死亡密切相关。奥登的诗歌说明“生死相依”的信仰来自相爱,它使人看淡死亡,歌曲《一想到你》诠释了生活的美好与感动,墓地的戏剧台词展示了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的哲理。
关键词:死亡;相爱;哲理
作者简介:李华(1971.2-),女,山东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3
根据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相约星期二》将莫里教授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对生活所保持的达观超脱的态度和对死亡所进行的富有哲理的分析令人动容,再加上演员的表演和场景的设计以及背景音乐的衬托,不仅加深了电影的视听效果,而且增强了视觉感染力,人物、情境、音乐合成一体,带给观众更多的心灵震撼。电影中主要有三处场景引用了较为完整的诗歌和歌曲片段,与生活主题尤其是死亡密切相关。死亡使世人饱受生死离别之苦,死亡带给人们的常常是悲伤、恐惧、甚至绝望。在无数影视作品中死亡已经被阐释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它自始至终诱惑着人们,考验着人们。在这部电影关于生活和死亡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莫里教授对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留恋,同时也能感受到他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对死亡的关注就是对生命的关怀,与生活讲和的前提是必须接受死亡这一自然结果,而不是恐惧和躲避。
在他的学生米奇第二次探望莫里教授时,看到有很多亲戚朋友围在莫里周围,几个青年人正唱着一首欢快的曲子,原来这是莫里的“活人葬礼”,他要亲自体会人们会如何为他致悼词的场景。最后是莫里教授为自己致辞,他背诵了英国诗人奥登的诗《1939年9月1日》中最精彩的一段:
All I have is a voice我所拥有的只是声音
To undo the folded lie,用来拆开折叠的谎言,
The romantic lie in the brain耽于肉欲的普通人
Of the sensual man-in-the-street头脑中浪漫的谎言
And the lie of Authority以及权力的谎言
Whose buildings grope the sky:权力的建筑高耸入云;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State 没有任何事物如同这个国家
And no one exists alone;没有任何人单独存在;
Hunger allows no choice饥饿让公民或警察
To the citizen or the police;别无选择
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
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奥登, “爱”一直是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而且往往与诗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对自我的认识、对信仰的漫长复归联系在一起。在书写“爱”时,诗人有时充满了至深柔情,有时则带着一丝冷峭的反讽,有时则透出更深的觉悟。在这点上,《1939年9月1日》是一个耐人寻思的例证。1939年初奥登从英国移居美国,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就在这一天,诗人坐在纽约第五十二街一家小酒吧里写下了这首名诗,加之他前期加入共和军参加过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这些经历使他发现了政治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思想发生了巨变,也许奥登认为在艰难时刻只有爱是可以信仰的,要么在相爱中勇敢地活下去,否则只能死去。
诗中的这句“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被莫里教授饱含深情连续背颂了两遍,眼泪几欲涌出。尽管他以乐观幽默的方式提前感受葬礼,但他深知疾病已经使他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跳舞和授课,好在他还有声音可以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爱,对于注重人际交流的莫里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他也随时做好病情恶化到不能说话的准备。每个爱与被爱的人都会依恋这种美好情感,人活一日,便要勇敢去爱,让欢爱充满一生是人生最大的满足和幸福。但同时还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甚至恐惧和死亡,积极接受和应对死亡便是与生活讲和,接受死亡便是接受生活,因为死亡永远是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所有的勇气来自彼此相爱,珍藏心间的情感,身体消亡了,但是爱的精神和记忆依然存在,存在于感受过你所爱的人心中。此诗此景恰恰说明了“生死相依”的信仰来自相爱,爱可以使人看淡死亡,平静面对死亡。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歌曲,无论欢快的歌声还是悲怆的古典美声都彰显了莫里教授面对死亡的乐观心态,虽然在某个早晨会为自己日渐失灵的肌肉禁不住留下悲伤的眼泪,也会对家人和朋友的爱依依不舍,但是和蔼可亲的莫里教授时刻关心着别人的生活,他知道米奇对爱情和婚姻有困惑,不知如何把握与詹宁延续七年的感情。莫里教授点拨米奇说“让爱进驻心里,就会使自己变得温柔”。詹宁主动和米奇去看望莫里,首次见面就很投缘,甚至要求米奇给他俩单独相处的时间,莫里认真倾听詹宁,并要求詹宁给他唱首歌,就是这首动听的歌曲《一想到你》: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and I forget to do一想到你我便心绪全无
The little ordinary things that everyone ought to do 尘世的一切全抛在脑后
I'm living in a kind of daydream好似梦幻
I'm happy as a king快乐如王
And foolish though it may seem也许我很傻
To me that's everything但那是我的一切
The mere idea of you, the longing here for you 轻轻想起你,你永远不知
You'll never know how slow the moments go till I'm near to you 思念时刻如此难捱直到我靠近你
I see your face in every flower 每一朵鲜花映着你的脸
Your eyes in stars每一颗星星闪烁着你的眼神
It's just the thought of you这是对你的思念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y love 一想到你,亲爱的……
这是美国三十年代流行的一首爵士歌曲,由雷·诺布尔作词,歌词简单却很打动人心。尤其是那句“每一朵鲜花映着你的脸,每一颗星星闪烁着你的眼神,这是对你的思念”在詹宁甜美声音的演唱下令莫里感动落泪。恋人之间的爱情浪漫美丽,世间的美好全部都融化在了这温馨的歌曲时刻。詹宁甜美动听的声音是对这首歌曲乃至她与米奇的爱情做得最好的诠释。要投入一份爱中并坚信爱一定是胜者。一个将死之人善解人意的温暖话语让詹宁喜欢上了这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詹宁终于决定接受米奇的求婚,甜蜜的生活开始了。这一切都因为有了莫里的祝福和关心。这首歌曲也是献给莫里的最好精神礼物,让他能享受生活中的感动时刻,带着这些美好的记忆勇敢迎接死亡的到来。
电影画外音告诉观众莫里教授是在某个周六在家人的围绕中去世了。画面来到墓地,牧师念完了悼词,画外音诵读了一首诗歌,它是莫里教授的最爱,还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歌,其实是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
Give me my Romeo; and, when he shall die, 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
Take him and cut him out in little stars, 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
And he will make the face of heaven so fine 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
That all the world will be in love with night 使全世界都爱恋着黑夜
And pay no worship to the garish sun. 不再崇拜炫目的太阳
这幕台词很好的表现了亲人和朋友对莫里去世的悲悼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莫里亡灵的美好祝愿,他是那样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长者,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导师,愿他的生活智慧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照耀着黑夜,给世间的人们更多的启发和帮助。病魔夺去的是莫里的躯体,却留下了他的灵魂。因为他的灵魂正游走在他给自己设想的“完美一天”里,和朋友、家人做喜欢的事情—谈心,跳舞,游泳,还给自己选好一处幽静地方,有树有湖,适合思考。死亡并不可怕,因为莫里体验了世间的一切情感,一切困顿和悔恨,他原谅了一切人和一切事,必须把这些放在一边,必须用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他的精神永远与亲人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便得到了永生。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论到死亡。他认为死亡带来的启迪是把握时间、思索生命的本真意义:利用有限的人生做有意义的事,发挥出无限的人生价值。生命是有尽头的,因为死亡是我们共同的归宿,没人能摆脱。只有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有限性,培养一种把今天当作生命最后一天的态度来好好生活,定下目标,努力执行,才能在回归自然—走向死亡前不后悔。人类只有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与终结性,才能直面死亡向他展开的全部艰涩与困顿。“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他的一切思考提供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死亡当人揭开它的奥秘和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对理想的追求使犹如添上了一种崇高的美,这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陆扬,2006:2)死亡价值观不失为一种彰显自我、追求自由和生命真谛的在世之为。电影《相约星期二》中的场景就彰显了这样一种主题: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的哲学。对生活热爱到极致并体验到极致就会获得无尽的勇气,坦然接受生活的终点是死亡的现实,用超然的态度在世间发光发热,传递爱与美,经常反思生活所得所失,就会使死亡超越个体而达到“小死而大生”甚至“大死而大生”的理想境界,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陈海容.解读西方文学中永恒的死亡主题之奥秘[J].黄山学院学报,2009,(1):104-105.
[2]陈锦端.生之本真 死亡启智—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真谛看麦卡锡《路》的死亡主题[J].东京文学,2011,(10):43-44.
[3]陆扬.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
[4]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1987.
[5]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M].吴波,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单治国.死亡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谢亚平,李强.死亡之思的永恒困顿—关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思考[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96-101.
[8]王家新 “译诗艺术的成年”:王佐良对奥登的翻译. http://site.douban.com/106826/widget/articles/303644/article/10879918.
[9]王家新冬日读诗. 2012-05-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9ed7a01014w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