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译莫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变异研究

2016-05-09梁鑫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英译人物形象变异

梁鑫

项目课题: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生一般项目。

摘 要: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对他的研究便甚嚣尘上。他之所以能够获得此世界级的奖项,除了他自身的文学才华以外,还得益于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其作品的译介。在翻译中必定牵涉到文化的“误读”与“过滤”,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在译本中的形象的变异,以及造成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莫言小说;英译;人物形象;变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3

一、研究现状评述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一举成名。对其研究更是甚嚣尘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对莫言的研究基本上为以下的话题。例如,对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对莫言的叙事特色的研究,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莫言文学的语言特色研究等等。现如今,莫言获得了颇多的国际声誉,对其研究的角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莫言能够成为中国国内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除开他自身的创作才华和独特的风格以外,学界普遍认为还应该归功于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其作品的译介。以往也有人对葛氏译本进行研究,但无非是以翻译策略和方法作为切入点,是对翻译方法的论证与评述,更多的关注文本内部语言的对等与置换问题。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莫言作品的译本进行解读的还比较少,国内目前做得最完备,被引用的最多的一篇文章当属邵璐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其中对莫言小说的国际影响,被译介的作品类型以及被关注的原因作了宏观的分析。本文以比较文学变异学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对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中人物形象变异分析

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在英语世界的认可度非常高,国内也有学者对其翻译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变异分析比较少见。葛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来处理《红高粱家族》,自然而然,在翻译所允许的创造性与叛逆性范围内,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一定的改写使其异化将达到不一样的传播效果。在《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是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在莫言笔下,余是一个坏事好事都做尽的土匪头子。他是一个抗日英雄,但是他的部分行为又是残忍卑鄙的,他鲁莽但是也机智狡黠。在莫言笔下,他是一个典型的绿林英雄,他遵守着中国传统草莽英雄“忠义”的行事准则。他对自己手下的弟兄有着深厚的“仁爱”之心,这一点是被很多研究者所忽略的。而在英译本中,余的“仁爱”之心被他的领导者的强势所掩盖。例如,原文“咳什么”[1]被翻译成“who said you could cough” [2],可以看出余占鳌的威慑与强势,增译“Father sensed Commander Yu lurching forward to grab Wang Wenyi around the neck with both hands. Wang wheezed and grasped, but the coughing stopped”[3]。原文中仅仅写道“父亲觉出余司令的手从王文义的后颈皮上松开了,父亲还觉得王文义的脖子上留下两个熟葡萄一样的紫手印……”[4]余司令具体是怎样捏王文义的脖子的,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但译文却明确地指出余司令是用双手箍住王的脖子,显出了更重的力道。原文中的“紫手印”也被翻译成了“purple welts”,welt一般指鞭痕或者伤痕,可见译者在译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一幕,几乎抹去了余的“宅心仁厚”的一面。

余自始至终对自己的兄弟都有很深厚的“仁爱”之感,那就是在中国的传统之中,结义兄弟的气概与义薄云天。而在西方文化中,为了体现个性,表现个人化,译文不得不对一些细节做改写,余是一个勇猛武断的英雄,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勇猛威慑的个性。原文中写到“余司令从前边回来,蹲下,捏着王文义的脖子,压低嗓门说:‘别叫,再叫我就毙了你 ”[5]与译文“Commander Yu came back to Wang, knelt down, and put his hands around Wangs neck. ‘ Stop screaming or I ll throttle you!”[6]对比来看,余说的那些话仅仅是针对王是个胆小的人,只是吓唬他一下,而非真的会付诸行动。或许原文中的“捏”就是余司令表达愤怒的一种形式,而译文中余的愤怒是一种真愤怒,而且将愤怒化作了一些动作。“hands”表示余使用了双手,原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毙了你”被翻译成“throttle you”.中文的恐吓只是一种空形式,并不代表余会真的掏出枪杀了王文义。译文将形式具体化,变成一套动作施于王文义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愤怒的极具攻击性的余占鳌。

再如原文“先捂着,别出声,跟着走,到了路上再包扎”[7]被翻译成“hold this over it, and no more noise. Stay in rank. You can bandage it when we reach the highway.”[8]中文表达出对王的同情与宽容,英译更多的体现出领导者的威严。中文体现出余对王的通融性,而英译中命令的意味更浓。“stay in rank”rank 多指警察或者士兵队列,stay in rank体现出一种严肃性,而跟着走有一定的随意性。余占鳌虽然是一个杀人无数的“土匪”,但是他身上却不乏中国传统绿林英雄的高贵气质。对敌人同仇敌忾,对自己的兄弟大仁大义。原文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余说的那句话“你别过去,你跟着我。害怕吗?”[9]译文并没有逐字翻译,而是将其简化为“I want you here with me”[10],其中略译了“别过去”这样的关切性的提醒话语。因此,原文中的余占鳌也不失为一个仁义之人。英译为了强力塑造余为一个所向披靡的英雄,他硬气、武断、果敢、勇猛。他温情的一面在英语语境下被掩藏了起来。

译文中对奶奶的改写也时有体现。比如“She rose from the seat, stepped grandly on to the pole”[11],原文则是“奶奶欠起身,大大方方的跨过轿杆……”[12]原文中写出了奶奶的从容不忸怩。而译者更多的想要表达出奶奶内心的坚定与临危不惧。原文关注了动作,译文用“grandly”来关注内心的状态。奶奶的形象在译文中一开始就沿着性解放的先驱这样的预设来定位的。她出嫁时仅仅16岁,虽然在莫言笔下她就是一个性格大胆的人,但毕竟成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就像莫言写到的“我奶奶当时年仅一十六岁,从小刺花秀草,精研女红,绣花的尖针,剪花的剪刀,裹脚的长布,梳头的桂花油等等,女孩儿的玩意儿陪她度日过年”[13]在中国传统严苛的礼教家规中成长起来的少女,多少保有一定的矜持性。莫言笔下的戴凤莲的性格呈递进式发展,而英译中的戴凤莲从一开始就是豪放不羁,大胆野性的。她的性格开放的一面被放大化,而害羞自怜的一面被掩盖。这可能更加符合西方语境下自立自强女性的特点。另一处更加明显,原文说“她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看着余占鳌的宽肩细腰。她离着轿子那么近,奶奶只要一翘脚,就能踢到他青白色的结实头皮”[14]译文中说“As she breathed the free air she studied Yu Zhangaos broad shoulders and narrow waist. He was so near she could have touched the pale, taut skin of his shaved head with her toe.”[15]译者选用了study更显意味深长,可见他选词的谨慎与目的性。“study”也最能体现出奶奶的心态,莫言笔下的奶奶是怎么看余占鳌的并没有具体交代,也没有用副词来修饰这个“看”字。译文中用一个“study”来表达出那种看的仔细、认真、专注,不是随意一看而是带着目的性的细究式的看,可见葛浩文笔下的戴凤莲的性开放意识更加强,因为她所看的并不是一个男人的身体的其他部位,而是“shoulder”和“waist”。原文中的脚也不是用一般表示脚的foot 词语来体现的,译者选用了toe 来表示原文的脚。Toe 比Foot更具有暗示性。而且toe 还补足了study 所未能明确的一些潜在信息。Toe 使文中的暧昧气氛更浓。译者并没有选择一些露骨之词,而是选择了一些隐晦性的,但却具有指示性的词语。这样的翻译形式可能介于中国人说话的迂回等特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雅中庸的照应。目的就是在这样的形式层面上深扩戴凤莲的性格特点。让她成为一个彻底的个性解放,性解放的的伟大女性。莫言笔下的九儿多少还能找到中国少女待字闺中的那种羞怯,而葛浩文一开始就让她挣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让她成为一个野性的,放荡不羁的女性。

三、人物形象变异的原因分析

葛浩文在译介《红高粱家族》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使文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异化的特征。葛浩文在一次访谈中说他选择翻译的文本时都会考虑到书的销路,也就是从读者接受的层面来选择文本。如果读者不接受译本,那么翻译家的所有工作都会成为无用之功。所以,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葛浩文不得不有意识的对原文进行改写以迎合美国人的胃口。比如,他说美国人更喜欢幽默的风趣的中国作品,所以他选择译莫言和苏童。美国人更愿意看反面的而非正面的好的写中国的作品。这些因素驱使译者将译本变得更符合本国人的欣赏审美取向。所以,他国化难免会发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便是对文中一些人物形象的改写,使其变异,达到符合一种新语境的审美要求。译者的身份现实与所处的语境问题,都是翻译面临变异与改写所不可避免的。也是文化能够传播和被接受不可避免的。

结语:

无论是文化过滤还是文学误读,在文化的交流中都不可避免。译者在对他国文学进行译介时,难免会将自身的文化理念移植到文中。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形象的变形、他国化。葛浩文在《红高粱家族》中对几个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再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正因为这样的有意无意地改写,使美国读者更易于接受葛氏笔下的人物。但是,葛浩文的再创造也仅是在莫言的基础上的延展,而非全盘改写。这就关系到变异学中如何把握度的问题。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就一度提到过应该关注变异的度的问题。这对异国间文化文学的互补互偿,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完善都是比较重要的。

注释:

[1]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2]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6.

[3]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6.

[4]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5]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6]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12.

[7]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8]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12.

[9]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10]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27.

[11]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51.

[12]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13]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14]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15]Mo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2003), 53.

参考文献:

[1]曹顺庆. 比较文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莫言. 红高粱家族[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孔范今,施战军编. 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莫言. 小说的气味[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6]Mo Yan. The Republic of Wine.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2.

[7]Mo Yan. Red Sorghum. London: Arrow Books, 2003.

猜你喜欢

英译人物形象变异
摘要英译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英译
变异危机
变异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