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感危机到自我实现

2016-05-09张雪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婚姻丈夫

张雪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美食、祈祷与恋爱》是一部非常适合女性阅读并引起她们共鸣的作品,它把一场在现代社会极为普遍的情感危机变为自我实现的心灵之旅。奥普拉·温弗瑞曾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里推荐过它:“我把这本书放在枕边,每天晚上读一点,总是一边读一边想到我自己、我母亲,还有我认识的那些女人们的婚姻。”

一、婚姻中的“幸福女人”

故事的主人公莉兹在纽约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事业有成、衣食无忧、与丈夫相识八年,结婚六年,一年前刚买了漂亮的大房子,本应是“幸福女人的典范”,然而她却突然发现婚姻已变得令她无法忍受。她像患了抑郁症一般,痛苦、压抑、迷失、困惑,连续四十七个晚上失眠,躲在卫生间的地板上哭泣、祈祷。这其中的原因作者不便公开,这也正是作品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但可以想象,婚姻中的问题大多错综复杂,对错难辨,然而与大多数女性不同的是,莉兹离婚的原因不是丈夫出轨,而是她觉得爱情渐渐远去,婚姻难以维持。对于一个脆弱同时又极其敏感的灵魂,感觉不到爱是一种比背叛更令人绝望的情绪。

现实中的很多女性婚后便不再追求自我感受,除非对方出轨,否则大多会选择忍耐;即便两人早已貌合神离,也情愿保持现状,害怕改变会带来更糟糕的境遇。在不幸的婚姻中坚守,其结果很可能是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所描述的婚姻生活:“一种徒有其表却无抱负和热情的平庸,一种周而复始重复着的漫无目的的日子,一种渐渐走向死亡却不问及其目的的生命。”这听起来并不陌生,可以说是一些人现实生活的写照。莉兹的选择告诉人们:改变不是为了逃避无法解决的困境,而是为了面对心灵深处最惧怕的声音。走投无路时才看到峰回路转;也唯有打破表相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才会露出一线曙光。

然而离婚终究是痛苦的,很多人把它比作截肢:疼痛自然不必言说,截了肢的人有时也会感觉到他们失去的肢体上的疼痛和痉挛,正如莉兹说她依然拖着虚幻的肢体走动,总是碰掉架子上的东西。但人都有自我治愈的本能,放弃长久以来的习惯和习以为常的安全感,不再依赖熟悉的感觉生活,才开始真正意义的独立。

二、在爱情中迷失的女人

在带着愧疚和自责离开丈夫后,莉兹跳入了一段新的恋情。她迷恋上一位饰演自己剧本中角色的年轻英俊的男演员戴维,并受到他的影响开始追随一位印度精神导师。这是一段绝望的恋情,它帮助莉兹暂时逃脱了离婚过程中的痛苦和纠结,但前景却并不乐观。影片中莉兹这样描述这段感情:开始时就好像你心仪的对象给你注射了一剂连你自己也不敢承认你向往的、令你神魂颠倒的迷幻药,让你感受到如电闪雷鸣般猛烈的情感撞击。很快你就对这种情绪如饥似渴,好像染上毒瘾一般。当它变得有节制时,你会感到难受、疯狂,更不必说怨恨那位当初害你上瘾而现在却给你断货的毒贩了。该死,他以前可是免费给你的。下一阶段的你变得消瘦、蜷缩在角落里发抖、确信你宁可出卖灵魂也要再感受一次。而与此同时,你迷恋的对象却开始对你感到厌恶,好像根本不认识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也不能全怪他。我的意思是,瞧瞧你自己吧,你已经面目全非,变得连自己都快认不出了。你终于到达了痴心迷恋的终点:彻底而无情的自我贬值。戴维情感变化对莉兹来说是灾难性的,她又一次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不过这一次,她开始打坐冥想。但这真能帮她解脱吗?她的好友苏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和你之前将厨房装饰一新,想要做好饭、做个好妻子其实没什么两样,形式不同而已。

莉兹曾说她从十五岁起就不断地更换男友,中间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连两周都不到。不愿或难以独处说明一个人需要他人不断的陪伴以填补其空虚的内在。自我对于莉兹来说有些陌生,她和很多女人一样,往往在深爱的男人面前迷失自我。爱上谁就恨不得倾其所有地付出,直至自己精疲力竭,一无所有。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就像丈夫,和情人在一起时像情人。当对方的感情减退时,她会愈加需要他,否则便会精神崩溃;而她越是这样,对方就会加速退缩,直至她失魂落魄。一个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如何与他人保持和谐?因此挫败的关键是无法面对脆弱的自我,进而难以接受人与人之间可能不尽完美的真相。莉兹最终决定,离开这一切,用一年的时间自我放逐,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发现最真实的自我。

三、在路上寻找自我的女人

莉兹的勇气在于,她选择主动放弃世人眼里幸福安逸的婚姻生活,独自踏上发现与救赎之旅:在意大利学习享乐的艺术、在印度探寻虔诚的艺术,最后在巴厘岛实现二者的平衡。影片中她的好友苏珊在送别她时动情地说“知道我为什么对你这么刻薄吗?我爱我的丈夫、我的事业、我的孩子。可我真的很想出去。”这也表达了很多婚姻中的女人的心声。

一个人的旅行常会与寂寞相伴,但莉兹这次明确告诉自己,“那就寂寞吧……熟悉寂寞的感觉。与它并肩而坐。” (吉尔伯特著,何佩桦译 2014:59)在意大利,莉兹经常一个人独自外出、用餐,却也安然自得,渐渐学会和自己相处,懂得一个人可以是孤独,也可以是满足。

在罗马,一次莉兹和朋友们在聊天中提到每个人、每个城市、乃至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标签性的词语,代表其最显著的特质。比如伦敦,可以用“古板”;纽约,“雄心壮志”;罗马,“性”等等。最后朋友问莉兹,你的标签词呢?莉兹想不出确切的词代表自己,于是她的朋友索菲说她是个“在找寻自己的女人”。

在一路找寻的过程中,莉兹完成了意大利的美食之旅——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念,之后又完成了印度的“精神”朝圣之旅——以灵修的方式洗涤心灵,探索灵魂深处的自我。在印度道场的图书馆里,她偶然看到了那个她觉得属于自己的词:antevasin。这是一个梵语词汇,意为“边缘人”:永远位于交界处,永远随边界移动变化,永远学习的人。相对于人们平时所说的“边缘人”,这是更为广义的概念:处于群体之间,但并非与主流格格不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应把这样的女人比作一朵花或一束花,因为“边缘人”的身上有某种中性的特质,从而使人更想把她们比作一个可以容纳所有花朵的花瓶。

确定自己是怎样的人,认识最内在的自我,是自我发现的重要环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过:“我寻找过自己(I sought for myself)。”然而这个最内在的自我是最隐蔽,也是最难认知的,唯有用灵魂的眼睛向内发现,才能看清最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自我完善,保持合乎本性的最佳状态。

四、在不断反省中自我实现的女人

再次回到巴厘岛的莉兹已经变得心态轻松、平和,可以直面自己。老药师凯图见面时几乎没有认出她,“上次我见到你,你有太多忧虑和烦恼。这一次,你看起来很好,很美。”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静之美,它源自内心深处的定力,强悍、有力而内敛。

这样的状态让莉兹感觉似乎已经完成了此行的任务,然而突如其来的爱情却打乱了她内心的平静,她再一次陷入困惑和纠结之中,最终还是老药师凯图的点拨让她明白:保持平衡的关键在于顺其自然。当我们不再刻意追求,担心偶尔失去平衡,才算是找到了持久的平衡之道。

这次的经历让莉兹认识到发现真实自我,探寻内心平静与平和的勇气与力量,这种信念应该一直存于女人的灵魂深处,相伴一生。此次旅行中的发现固然重要,但不能永久地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必须让自我反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不断发现自身独特的天赋与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美食、祈祷与恋爱》动人之处在于它刻画了一个女人的成长,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真诚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作者感受到的所有情绪,也能感同身受地置身于那些曾经望见的路口。

参考文献:

[1]Gilbert, Elizabeth, Eat Pray Love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10

[2]波伏瓦,西蒙娜,《第二性》[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吉尔伯特,伊丽莎白,何佩桦译,《一辈子做女孩》[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4]徐盈,《寻找最真实的自己—Eat Pray Love》[J]. 文史博览(理论),2013,05期:31-32.

猜你喜欢

婚姻丈夫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为什么丈夫总这样偏激?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幸福的婚姻,离不开这六件事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男女平等得看丈夫的良心好不好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梁个的幸福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