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洗礼下的英雄主义的变迁

2016-05-09徐洪靖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变迁

徐洪靖

摘  要:战争主题是许多小说家的青睐,通过战争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跃然而生,从十九世纪的《红色英勇勋章》到二十世纪的《永别了,武器》,从亨利·弗莱明到弗利德利克·亨利,两个作家笔下的英雄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向我们阐述了英雄主义的变迁和升华。

关键词:英雄主义;变迁;战争洗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2

引言:

1895年,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造了《红色英勇勋章》里的一个从理想中的英雄主义世界走向复杂残酷社会的青年亨利。弗莱明;1929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塑造了一个从理想中的英雄主义世界走向厌恶、背叛战争的青年弗利德利克·亨利。短短的三十年,文学家笔下的英雄主义形象已经完全摆脱了古希腊神话中神性英雄主义的完美桎酷,转化成有血有肉、有自身优点和弱点的普通青年,在现实和梦幻中徘徊犹豫,并最终用自己的方式来释放压抑、缓解冲突、解释整个世界。两个亨利,怀揣着同样的英雄梦想,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报名参军——奔赴战场——临阵退缩,但是却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亨利。弗莱明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把对战争的恐惧变成了愤怒,把接受战争的荒诞作为反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而弗利德利克·亨利死里逃生以后,目睹了战场的尸横遍野和战争的残酷,深刻意识到“拯救世界民主”就是一句骗人的口号,战争让他绝望,让他逃离社会去寻找爱情的庇护所,却发现最终他与武器、战争永别了,也与爱情永别了,他迷失了方向,成了“迷惘的一代”。

从理想英雄主义——个性化英雄主义——坚定的反战争观,无疑,海明威把英雄主义推到了从有到无的最高境界。

一、为英雄主义而狂热的两个青年

在斯蒂芬·克莱恩的笔下,一个出身平凡、从小就有着英雄主义信念的自负、虚荣的年轻人,被报纸上大肆渲染的英雄事迹所鼓舞,梦想着战争的辉煌和成为英雄的荣耀,渴望或凯旋而归、或战死沙场,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战场。在亨利看来,英雄就是那些为自由而战、为正义而战、为民族而战的勇士,他坚信战争能为他赢得妇女的钦佩和男人的嫉妒,他更坚信自己是死不了的。海明威曾经说过,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勇敢的,是源于自己永远不会死的幻想,所以在他的笔下,同样的一个亨利被刻画在了一战时期的意大利:在意大利学习建筑的美国大学生,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美国青年,放弃安逸的生活,怀着光荣与神圣的梦想,在理想的英雄主义思想驱使下,凭着一时的狂热当了美国志愿军,为民主而战!他相信这场战争是正义、光荣和民主的。

二、因战争的残酷和荒诞而迷惘的两个逃兵

激烈的战斗、硝烟弥漫的战场、无法克服的恐惧、一次又一次面对死亡……在残酷战争的洗礼下,两个年轻人心中关于英雄主义的浪漫幻想被一点一点撕得粉碎,不约而同地他们选择了当逃兵。亨利·弗莱明经历了第一次战斗,意识到个人的渺小和所谓“荣誉”的可笑,于是在敌人第二次进攻中,他拔腿而逃。在死亡面前,亨利丧失了所有英雄所具有的勇气,并给自己的懦弱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他的临阵脱逃就好像遇到危险的松鼠仓皇而逃一样,是本能。而救护车司机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在刚开始的战争中,虽然看到了流血和杀戮、听到了士兵对战争的厌恶与咒骂,却仍然幻想着升官提职。终于当他发现战争是在肆无忌惮地草菅人命时,危急时刻他毅然决然地逃了,战争毁灭了他的理想,浇灭了他的激情。

三、从英雄的亨利到反战的亨利——英雄主义的悄然变迁

两个狂热青年,两个迷惘逃兵,在两个非凡的作家笔下却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画出了两道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亨利·弗莱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而弗利德利克·亨利却成了反战思想的代言人,英雄主义的概念也就随着两个主人翁的不同命运发生了悄然的变迁,更准确地说是升华了。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我们的社会将充满正气,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如果说每个现代人都能够具有反战思想,我们的社会就再也不会有战争、有杀戮、有血腥了。

亨利·弗莱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认识到了战争的荒诞性,认识到了生命的无辜,认识到了荣誉的可笑,进而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让人感到窒息的。促使亨利真正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他同所有的恐惧、焦虑、反思和顿悟焦灼在一起的过程。亨利的三次与死亡正面接触是引导他走向个性英雄主义的直接推动力。第一次直面死亡,一个士兵的尸体的惨状使得亨利对死亡的浪漫幻想消失殆尽,丧失了他从小所倾慕的英雄勇气,也让他懂得了死亡是一切的终结;第二次直面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互相残杀及一个腐烂士兵尸体被无数蚂蚁吞噬的景象,使得亨利逃避死亡的幻想破灭,认识到自然对死亡的冷漠,死亡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这一次亨利开始正视现实走向成熟;第三次直面朋友吉姆的神圣死亡,使得亨利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和重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胆怯、懦弱、虚荣和骄傲及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完成了思想上的伟大跨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此时亨利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有两层意义:英雄的无名化和冷酷性。作者在小说中用“年轻人”或“他”来称呼主人公,其他人物也都用职务和特征来命名,人物的无名化一开始象征着无知和涉世不深的意义,到后来亨利成为真正的英雄时,人物的无名化又象征着英雄的普遍性,任何一个人在面临巨大威胁时,都有可能具有足够的勇气克服自己的懦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战争中提到英雄,不管是不是为了正义而战,英雄背后必然隐藏了残酷的杀戮,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倒下的是无数无辜的生命,英雄形象的树立都砌在敌人尸体之上,因此此时的亨利虽然是英雄,但没能真正意识到战争的可恶和可恨,仍然具有幻想和虚荣的倾向,仍然被灌输给他的理想主义信念和价值观所左右,仍然是战争的奴隶和棋子。

在海明威笔下,当了逃兵之后的弗利德利克·亨利却从另外一个视角阐述了“英雄主义”思想,也将其推向更高境界。在经历了无数血淋淋的死亡之后,他不但对战争深恶痛绝,成为一个坚决的反战主义者,同时还勇敢地寻找出路,追求自己的幸福。此时的亨利随着战争观的完全颠覆,他的爱情观也不断发生转变,从游戏人生到将爱情视为全部。他把爱情当作心灵停泊的平静港湾。在经历千辛万苦到达了中立国瑞士之后,他们相亲相爱,形影不离,留恋于千山万水之间,沉醉于甜蜜爱情之中,此时的亨利似乎拥有了一切。如果海明威就此停笔,那么亨利的人生完美了,美好的结局的甜蜜也会永久地停驻在读者心中,但是,可恶的战争呢?在战争中煎熬的人们呢?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永远无法摆脱现实,所以逃避是不可能的,所以凯瑟琳难产死了,亨利再次遭遇厄运,他与武器、战争永别了,与爱情永别了,甚至与自己的宗教信仰永别了。凯瑟琳的死亡让亨利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任何人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战争不仅杀人,更让一代人的心灵受到重创。在小说中亨利的声音不是一个人的,几乎所有的人,从士兵到军官无一例外地痛恨战争,诅咒战争,这表现了一代人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谴责,“英雄主义”也在海明威笔下得到升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反对战争,那么战争还有其立足之地吗?!

结束语:

如果,亨利·弗莱明在那次让他成名的战斗中像其他默默无名的士兵一样死亡了,没有杀死一个敌人却被流弹击中而死,他身上还是否有所谓“英雄主义”了?如果弗利德利克·亨利没有逃跑而是像个英雄一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奋勇杀敌,他对爱情是否还是那样的轻浮和玩世不恭,那么他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英雄主义”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吧,但是两个伟大的作家把两个亨利永远地定格在了故事里,定格在了那个特定的战争年代,我们也只能遐想,也许多年以后,通过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我们现在所阐述的“英雄主义”又会有新的意义和概念了。

参考文献:

[1]王丽艳,孙晓新.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析《红色英勇勋章》〔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12).

[2]斯蒂芬·克莱恩著,刘红霞译. 红色英勇勋章〔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3]郑丽对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5,(4).

[4]吴然,海明威评传〔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 叶舒先,海明威的动力与《永别了,武器》,江西社会科学,第二期,2004.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变迁
永恒的英雄主义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清潩河的变迁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象棋子的变迁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