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到灯塔去》中的内在真实

2016-05-09李雅静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

李雅静

摘 要:伍尔夫认为,在小说创作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因此真实显露于也留存于精神领域内。伍尔夫通过展现个人意识和运用内部时间来体现内在真实。个人意识常常由外部事件触发,其中包含对生活的深刻见解。内部时间能容纳任何时空内流动的意识。本文试图阐述伍尔夫如何通过这两种方法捕捉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内在真实;个人意识;内部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

作为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伍尔夫认为“在一九一〇年十二月,或者大约在这个时候,人性起了变化。”[1]这一变化在文学领域催生了相应的改变,要求作家抛弃老式的写作习惯,形成原创的形式和风格。伍尔夫指出,传统现实主义技法无法抓住生活的本质及表达人性。她批评一些同时代的作家,“不注视生活,不注视人性”[2],称他们为“物质主义者”。伍尔夫强调,小说中的真实应该“以个人的感受而不是以因袭的传统”[3]作为基础,作家应该更多地深入人类精神领域,在那里探索“生活的本来面目”。

于是就出现了如下问题:伍尔夫如何表现内在真实?她用什么方法追踪情景或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的模式?本文认为,伍尔夫通过展现个人意识和运用内部时间呈现了内在真实,且这些方法在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运用。

首先,个人意识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对即时外部生活的感知,这类个人意识一般发生在“存在的瞬间”,当人物对生活突然产生深刻见解、思想的困惑得到解答或透过生活的表象看见本质的时候。比如,第一部分的第十七节中,在晚餐开始前,叙述者深入到拉姆西夫人未被人察觉的想法中,像读者展示了这个看似精力充沛的成功的女主人实则疲惫的心态。若仅从拉姆西夫人的外部因素判断,她的美貌、婚姻、孩子、整个生活都应让她感到知足。但此刻,她却坠入沉思,质疑起生活的意义。从她飘忽的思绪中可以窥见强烈的空虚疲惫感、甚至对丈夫的不满。虽然这种想法转瞬即逝,但却显示了强加在拉姆西夫人身上的性别成见。从维多利亚时代承袭来的成见要求“女人的领域为家庭,男人的领域为公众世界” [4],而拉姆西夫人恰恰是这种成见的践行者。她认为“她们都必须结婚”、“一个不结婚的女人错过了生活中最好的部分”[5]。因此,在为儿子读《渔夫的妻子》时,故事中强势的妻子和依赖妻子的丈夫让她内心不满,但同时,她却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也是自己家庭的支配性角色。虽然她忠实于家庭责任,却意识到了性别成见的束缚。继而,在晚餐开始前,她突然强烈地感到自己为家庭浪费了才华和生命,精疲力竭。这种个人意识的展现使读者对拉姆西夫人及其生活有了更准确深入的理解。

此外,内部时间的运用也帮助展现了内在真实。由于伍尔夫认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很少存在于外部物质因素中,因此序时框架就显现出不足,而内部时间则能对物理时间进行补足。整部小说情节极为简单,物理时间开始于拉姆西夫人对孩子做出灯塔之行承诺的下午,结束于拉姆西先生带孩子完成承诺的早晨,中间是十年的间隔。但在内部时间系统中,一个瞬间可被延长至任意长度,来容纳一个意识整体,而十年也可被压缩至一个瞬间。时间段的重要性取决于人物是否在其间产生生活的深刻理解。内部时间的运用有助于对人物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也为文学领域开辟出无限的可能性。对物质主义作家而言,“内部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重大外部事件的发生”,而对伍尔夫而言,外部事件是为了“释放理解内部事件”[6]。也就是说,外部客观事件不再是推动小说发展的支配力量,而成为了意识流的触发因素。为达成这种效果,伍尔夫创造了“隧道”手法,能离开叙述时刻,自由地在时空中穿梭撷取意识,使次级时间框架附属于主要的物理时间框架上,形成有机互补的结构,从而揭示生活的模式并不存在于看似重大实则偶然的事件中,而在这些看似简单随意实则脱离偏见和不确定性的瞬间。

总而言之,伍尔夫通过探索精神领域,展现个人意识,以内部时间补充物理时间,成功地反映了现代人独特的经历和意识,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伍尔夫.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A].瞿世镜.伍尔夫研究[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43.

[2]Ibid. 557.

[3]伍尔夫.论现代小说[A].瞿世镜.伍尔夫研究[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24.

[4]Michael Whiteworth. Authors in Context: Virginia Woolf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0.

[5]Virginia Woolf. To the Lighthouse [M].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2002. 36.

[6]Erich Auerbach.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 [M].Shna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538.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中的海及其意义解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拉康式解读
《到灯塔去》中的孤独主题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化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