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人物叙事性对话类型的分析

2016-05-09叶立刚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人物

摘 要:小说对话是作品人物、作者等在非典型交际场景下进行互动的结果。作者一方面尽量减少自己的介入;另一方面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对人物对话进行干预。文章研究表明,不同的引语类型和作者话语在互动过程中可以构成极其复杂的对话形式。

关键词:人物;对话类型;叙事性对话

作者简介:叶立刚(1974-),河南许昌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化与文学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

一、叙事文本中对话的特征

对话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主要存在方式。在典型交际环境中,即在说话人和受话人在同时同地、具有共同视野的条件下进行交际,“会话的一个特点是说话人的轮换,即参加会话的人在参加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1]

在叙事文本中,叙事行为和人物的话语都采用语言作为表达手段,包括语词以及句子结构等等。董小英认为:“语式主要是指在语言层面上显示的叙述的文学性方式” [2]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一方面表现为言语的主体,同时人物的言语也是文学作品的描述对象。换句话说,文艺作品可以重建人的言语行为。”[3]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①描述外在于他的事实,这是“第二现实”,其中包括人物的言语行为。文本中的对话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之间的交谈。所谓“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4]。巴赫金认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这里的“声音”是指主体在话语、独白叙述、对话中说出来的观念、思想、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物语言的直接记录;另一方面来说,它要服从于叙事结构整体的要求,因而在作者的控制之内。根据上面的论述,本文以鲁迅小说对话为例,将叙事文本中的对话区分为现实的对话和非现实的对话。

二、叙事文本中的现实对话

作品人物之间现实对话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将对话双方的话轮以直接引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可以用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仿直接引语等形式表达。鲁迅小说人物对话按文本存在形式可以分为直述对话与转述对话。

直接引语是小说直接描述的人物对话,以话语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共同“在场”为其特征,常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这种对话在鲁迅小说中较多,如祥林嫂与“我”的对话(《祝福》)。由于这种对话直接展示了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时态以及伴随的动作与神情,因而对话言语方式生动灵活,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例如: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地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祝福》)

现实的对话可以表现在作者叙事话语中,作者话语以间接引语的形式转述双方对话的基本内容。一般通过参与对话的一方或旁听者转述,将原来的对话者放到了表述的后景,而将当下的转述者放到了前景,突出了转述者或聆听者的地位、身份与思想状态。《故乡》中,“我”与母亲间的对话也是通过旁听者“我”来转述的例如: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故乡》)

三、叙事文本中的虚拟对话

现实的对话结构揭示了文本中人物的言辞性交际。以对话的形式可以表现作品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虚拟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言语动词通常用假定式,这一点也说明了这种对话的非现实性。对话的一方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构拟该对话的作品人物,另外一个对话参与者可能是一个确定的或者是不确定的主体。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阿Q正传》)

这是阿Q在假想自己参加革命后众乡亲和自己的对话。

作为文学作品中对话的一种类型,内心对话对于读者来说是人物和自身、或者是和人物的第二自我之间进行的虚构的、臆想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助于作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风波》)

文学作品的对话可以同时表现人物之间现实的和非现实的交际。在现实中没有发生的对话作者可以把其表现为可能的对话,因为向读者表达的既有人物说出的话语,又有人物没有说出的话语。

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完全用言辞的形式表示,然后为作者继续展开。延续现实对话的话轮通常用来解释人物的身势语,人物中的一个人用这种身势语来结束言语交际。

“你在做什么?怎么爹叫也不听见?”她谴责的说。

“我刚在练八卦拳……”他立即转身向了四铭,笔挺地站着,看着他,意思是问他什么事。(《肥皂》)

对人物身势语的言辞性解释可以使得现实的言语交际继续进行,这种解释只是发生在书面文本中,也就是文学中的对话,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种解释的。

四、结论

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沟通行为,是作家与世界、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人物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鲁迅的小说就是他与社会、他者的对话。本文的分析表明,叙事学中仅仅研究引语的类型是远远不够的,不同的引语类型和作者话语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极其复杂的对话形式。

注释:

①本文不对作者、隐含作者、叙事者等概念做出详细的区分。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8.

[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136.

[3]哈里泽夫.《文学理论》[M].高校出版社2000俄文版,99.

[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2.

猜你喜欢

人物
戏曲人物表演艺术漫谈
音乐剧《迷藏》中“方老师”一角的饰演体会
秦腔小生的表演艺术风格
《人物》对话刘震云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伟人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