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武术对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基础训练的探究

2016-05-09何好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基础训练传统武术

何好

摘 要:目前,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以舞蹈为突破口,速成学习舞动并考入大学的,因此,专业基础差,能力非常的不稳固。本文就现今舞蹈专业基础训练的现状,对中国传统武术与舞蹈基础训练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传统武术的训练,让学生在舞蹈动作的“路线”和“重心”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从而能更快、更准、更有效的解决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将会是一个新型的、与其他训练方式不同的、且具有很高价值的训练方式。

关键词:传统武术;综合性大学;舞蹈;基础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

一、现今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基础训练的现状

目前,应用在国内外舞蹈专业领域的训练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芭蕾训练体系,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其训练规定了七个手位和五个脚位,并要求以开、绷、直、立为基本训练原则,是路易十四时期其对王权至上及信仰上帝思想的最极致外化。第二,现代舞训练体系,起源于美国伊莎多拉·邓肯被誉为“现代舞之母”。当今最有风格特点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大训练体系,有:美国玛莎·格莱姆的“收缩——放松”,技术,多丽丝·韩芙丽的“跌倒——爬起”技术,崔士·布朗的“放松”技术,霍赛·林蒙技术以及与现代舞结合了的现代芭蕾。但这些现代舞训练体系离我们比较远,也是舶来品。而芭蕾训练则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缺点。

那么在国内,则主要应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就中国古典舞其源头来说,其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它像是一根长线从远古串到今天,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次复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分为基训和身韵两大部分内容,基础训练是20世纪50年代在崔承喜的带领下,尤其是在借鉴了芭蕾基训训练体系的基础上,即从把杆到中间的流程。其中收集、整理、吸收了京剧中梅派、盖派大量的精华,而创设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及风格的训练方式。在此基础上,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教授创立了比较独有特色与训练价值的“身韵课”,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正式区别于其他各个舞种的重要分界线,由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八个基本元素以及形、神、劲、律四个基本动作要素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特定形态及审美价值取向。

二、中国传统武术与舞蹈基础训练的关联分析

(一)“动作性”为第一要素

现代,舞蹈与武术各有其特色,具有其他门类无可替代性的特殊功能,这两门同属“动作性”为第一要素的艺术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精神价值的高度概括与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我国绚烂多姿的文化体系当中,武术是一个非常综合与科学的门类,并同时具有技击性和优美性,是中国“动”艺术的集大成者,但可惜的是舞蹈艺术家并没有很多的人专门的去研究此类项目。舞蹈与武术同样都是以“动作”为载体的运动形式,只是其所承担的具体功能不同而以。但究其原理,两者不外乎都是一门“动”的艺术,且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武术动作形态下有大量的有待舞蹈艺术工作者去开发的实用性资源。

武术的功能是技击、防护、健强体魄、磨炼意志等等,舞蹈则是一种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一种表现手段,其功能是娱人、自娱、陶冶情操、交流情感等等功能。武术中的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螳螂拳、长枪和剑等等,所谓的“动作性”不是你看完就会、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与内涵了,是要求训练者必须进行亲身实际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才能进行最终对武术动作的“提纯”。第一,首要选择的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具有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这与舞蹈间的审美总则非常的相似,当然,这是经过长时间得当的方法加以练习才能达到的一种表现能力。第二选螳螂拳,因为所有实践动作必须从基础套路练起,由浅而入深。太极拳是本源,讲究虚静,练身心,明五官七窍与四肢百骸,这正是舞蹈的终极目的即所有有效的训练手段都是为舞台上的具体的身心合一的表达所期望的结果。而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刚柔相济、手脚并用,这也正符合了舞蹈中所要求的种种应用,对空间的占领、对重心合理分配及使用、对动作节奏变化的处理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训练参考价值。

(二)“空间意识”为第二要素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其核心也就是探究人体各种“圆”的运动,因为在“圆”的路线里面涵盖了所有能想象到的线的综合,包括重心的移动。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审美,甚至于做事、行动的方式都与“圆”息息相关,因为“圆”的线路无始无终、循环不息、流动不止,是生命本质上的一种运动形态化,从人的生理性一呼一吸的不断往复、到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再到生老病死都呈现为一种内在形式“圆”路线。这在传统武术中尤其是在内家拳中,在用具体的“象”——即动作来加以呈现内在表征化的运动方式。以杨氏太极拳为例,可以简练归纳为其拳法精要就是身体各部位在不同“圆”上的一种统一化的运动。从而将身体、心、意训练到极为统一的地步,这样不仅使力的方式得以最大程度的运用,使动作看起来时而舒展大方,时而刚猛迅捷,并且它的运动方式不易使训练者疲劳和受伤。

这其中与舞蹈中讲究三大要素:即时间、空间、力度不谋而合。其实在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包含着几个因素的,只不过舞蹈会更深入去研究了这三大要素的构成与具体的运用。根据德国舞蹈理论家冯.拉班的“球体空间”来理解动作时,竟然发现了于中国内家拳有非常有趣的相同之处,如:拉班以人体为中心设计出了舞蹈的“球体空间”即人无论是移动或者是静止,他永远被空间所围绕,即“动作球体”,在协调人体与空间的关系时,人应该从互相垂直的三个向度线来展示人所在的空间,前和后(深度)——门平面,左和右(宽度)——轮平面,上和下(高度)——桌平面。而在传统内家拳法中,把动作归纳为平圆(桌平面)、立圆(门平面)、竖立圆(轮平面)以及在以上各圆上发展的8字圆、双圆(大圆套小圆)等。这样一来,我们对空间到人体,人体到动作,动作到动力,动力到动因的溯源基本完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但难的是如何从身体本质原动力去延展到对空间充分的开发与占有呢?前人给了我们总结了很多重要的方式方法予以参考,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变化万千的武术动作,到具有高训练价值动作和其方式的提炼,这是一项辛苦而庞杂的工作,在艺术的领域里,永远都是实践出真知,舞蹈讲究的“心里有,才能身上走”的表现方式,内家拳往往必须是成千上百遍的练习往“身上走”,才可能会“心里有”的体味,“悟”字在修习与思考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中国传统武术对舞蹈基础训练的影响

不管是哪一种运动方法,都必定离不开两个最本质性的因素,第一是“路线”,第二点是“重心”。在动作性较强的武术与舞蹈的训练里面,这绝对是一个不能绕开来的问题。路线和重心是“动”的前提,其次才是怎样最合理的“动”,即在不同运动路线上重心最合理的协调和移动,之后才是在这种合理的“动因”中去尽可能开掘人对肢体支配的最大潜力。

(一)传统武术在舞蹈基础训练中“路线”的开发

现在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舞蹈本质性因素,这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想象力,以及会影响到他们对肢体本身多维度灵活的表现能力,经常对所学习各舞种之间的动作产生混淆不清,舞蹈动作做出来非常的呆板,从而缺少生命感,最终并没有完全达到舞蹈的终极目标,即对人的情感及人物形象深层次的表达,往往会词不达意,文不对路以及舞蹈语言不够准确等等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其对动作的“路线”理解不够到位,并没有从人体是立体的空间、多维度的视知觉角度去认识舞蹈的“动作性”。加之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其实走入了一个非常程式化、刻板化的状态,从而慢慢的削弱了舞蹈本身所应具有的运动性、流动性、连贯性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古典舞训练为例,其所规定的各种手位,一般都是以45度来逐步划分的,也就是说这种训练方式如果放在“球体空间”内,不承认45度与45度之间的空间中所产生动作的语言性。这在初学舞蹈者可能是非常有用的训练方式,但现在已经不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了。因为这样的结果逐步的就会削弱舞蹈的本质特性。但是我们仔细去看武术动作形态,并以它作为研究对象来进一步深度剖析时,就会发现这些动作间的运动方式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俯仰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各关节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而最重要的是传统内家拳的运动方式前提更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

(二)传统武术在舞蹈基础训练中“重心”的巩固

武术对舞蹈训练的影响则反映在“重心”上。以武术中的醉拳为例,练习要求神传意发,手捷眼快,步碎灵活,刚柔相济,动迅静定,形神兼备。在外形上东倒西歪,其实是“重心”在支配和催动这个身体的开、合与收、放,在“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含着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武术的技击要点。醉拳对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要求都较高,而且通过表演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可以想象在如果学生通过这一类的训练后,并能自如熟练的支配以上所说的“重心”,能灵动活跃的带动四肢协调的舞动“线”条,其结果必定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内家拳本身除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以外,同时还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具体表现在其动作运动中的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观看时往往使人醉心其中,这也是与舞蹈的本质具有着非常强的相同性。比如就单个动作而言,内家拳普遍分为上、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浅游低翔的雅趣,如“大跃步前穿”,忽地凌跃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长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动作的运动与变化,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训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当然,武术首先是在上千年的实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高级的近身技击术,而内家拳同样也是经过历代人的智慧与不断的演变与融合,其动作方式已经是非常的科学与符合人体的运动原则,在经过特定的训练方式之后,可以让人的身体产生强大的能量。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人把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搬上舞台,为武术的原本定义带来时代的革新和质的变化。试把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做一个深度提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的一次探索性的仰望,借用千年提炼而成科学的动作运动原理,来弥补现在舞蹈艺术训练中的很多不足,并最终想实现让他成为一种简单易实施并行之有效的训练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北达.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6

[2]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57

[3]李北达.舞武同源论[J].中国武术·研究,2013:19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基础训练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Module 3基础训练
Module 4基础训练
Module 1 基础训练
Module 2 基础训练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教育新常态下综合性大学“十三五”发展趋势研究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综合性大学特色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