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莱辛的《第五个孩子》

2016-05-09肖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摘  要: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颇丰,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她的经典小说《第五个孩子》。尽管小说主人公班性格乖戾、举止行为为社会所排斥,但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为班的原欲在特定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固着在客体对象之上,从而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弗洛伊德心理学

作者简介:肖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2

一、多丽丝·莱辛

著名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被誉为继弗吉尼娅·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几十部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作品。作品形式从长篇小说到短篇小说,从诗歌到戏剧到自传等不一而足。她“视野开阔,思想丰富而深邃,其作品涉及许多重要问题,包括美苏争霸、原子战争、暴力、环境问题,尤其是种族矛盾和两性关系,充分体现了作家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类发展前景的热切关注。”(1)( p313)莱辛的创作生涯不仅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思想的影响,后期更是接受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Sufism)。

人们一般习惯把莱辛的文学生涯分成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50-1951),这个时期的创作以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自由平等为主,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以及两部非洲故事集等,作品背景也是作者从小熟悉的非洲;第二阶段(1952-1973),主要反应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寻求自我解放的不懈努力,《金色笔记》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第三阶段(1974-1983),莱辛一改往日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转用寓言、幻想等科幻小说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未来的关注,在这一时期她写了多部科幻小说,例如《幸存者回忆录》、《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等,但评论界对她的这些作品褒贬不一;第四阶段(1984-2013),莱辛又重返现实主义,其创作风格也回到了早期的写实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和人性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长篇小说《第五个孩子》成书于1989年,作为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隶属于她创作生涯的第四个阶段,被冠以“小经典”之名。该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描述了异常儿童班如何给他的母亲海蕊和整个家庭带来了烦恼并最终导致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小说的题材虽小,但所反应的人性主题却是发人深省的,现代西方社会虽然经济物品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空虚,人性也被金钱所扭曲。在小说中,莱辛“用一个正常家庭如何对待异于常人的小孩来阐述邪恶的本质,直指人性幽微处,勾勒出共同的不安惶恐与困惑。”(4)重读这篇经典不难看出,本书中的主人公本之所以发育不正常,是因为在他心理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中,原欲固着于特殊的出路和特殊的对象,即原欲的黏着性(adhesiveness)造成的。

二、弗洛伊德心理学在《第五个孩子》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libido)的发展,所谓原欲“乃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与生俱来的力量”(2)(p,61)。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五岁之前的情感经历对他后来性格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婴幼儿时期,人会固着于特定的欲望载体,最先经历的是口欲期(oral stage), 然后是肛欲期(anal stage),接着是性器期(phallic stage)。 在这些关键时期,如果人的欲望在这些时期里发展不充分,就会出现固着于某一个或几个欲望载体的现象,最终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小说《第五个孩子》中,弗洛伊德的这一儿童性心理发展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小说主人公班在人生中的这几个阶段中,他的这些欲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说发生在20世纪60~80年代的英国,大卫和海蕊彼时都是英国的中产阶级分子,他们俩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作风皆保守死板,他们俩在公司的聚会上一见钟情,两人老派又保守,似乎有点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但两人对爱情和家庭都却都抱有极大的幻想。他们组建了家庭,在大卫父亲的帮助下小两口在伦敦郊区购置了一套大房子,并憧憬生6~8个孩子。 婚后海蕊很快便生育了,在短短的几年间,她以令人惊叹的速度生下了4个孩子。在这套大房子里,海蕊和大卫夫妻二人与子女和亲友过着令别人艳羡的日子。亲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孩子们的嬉戏声营造出了看似幸福的假象。海蕊和大卫似乎是满意的,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牵起对方的手,微笑着,觉得空气中都充满了幸福。他们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令众人羡慕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奇迹,大卫的表妹布姬达整个暑假都住在他们家,“可怜的女孩,死命的抓住这个家庭的奇迹不放海蕊与大卫又何尝不是? 他们好几次看到布姬达以虔诚甚至凛然敬畏的神色密切观察周遭的一切,深恐一失神,就错过真善美的神圣启示”。(3,p39)虽然整个家庭看似美满和谐,但不安和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整个家庭的有效运转主要靠海蕊的母亲朵拉丝,她帮助海蕊照顾孩子,而大卫有钱的父亲不断向大卫提供金钱援助。众亲友劝说并暗示他们孩子太多了,不能再要了,而海蕊和大卫夫妇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心里已经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要小心,不能这么快再怀孕了。因此,当海蕊再次发现她怀上了孩子时,夫妻二人的这种幸福美满的心理被打破了:“她大为沮丧,大卫亦是,怎么会发生这种事?”(3,p40)

第五次怀孕对这对夫妇构成了威胁,海蕊甚至一度认为怀孕是让她和大卫十分头疼的事。大卫夫妇二人对这个尚在子宫中孕育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敌意。昔日温柔和善的海蕊变了,她脾气变得暴躁,总是动不动就哭泣,喃喃自语,并固执地认为这个肚中的胎儿在谋杀她,她陷入了一场与胎儿的苦战中,她甚至几次三番去找医生开镇静剂,跟周围的朋友索要镇静剂,完全不顾药物会对胎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有甚者,在胎儿8个月尚不足月时,她向医生要求催生,她愤怒地向大家控诉她怀的是一个怪物在。大卫夫妇二人“对胎儿的冷漠预示了他们与未来的孩子之间的冷漠关系,这也是造成班心理畸形发展的起源。”(4)

按照弗洛伊德的儿童性发展理论,孩子一出生便进入了口欲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要依靠口腔运动获取食物,还要以唇舌的吮吸来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同时,婴儿的吮吸等行为也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个阶段的婴儿必需要依赖他人看顾,而他人对婴儿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婴儿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满足感和安全感会促使孩子在这一心理发育期顺利地成长。如果婴儿无法获得这种照看,无法得到这种满足感和安全感,儿童的原欲便会固着在这一阶段,而固着性又会阻碍其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发展。

海蕊第一次给班哺乳时,班咬了她,她失去了一个母亲应有的耐心,在班没有吃饱的情况下她便用眼神暗示护士将班抱走,就这样匆匆结束了给班的第一次哺乳。班在第一次吮吸母乳时,没有得到满足,这使得他对吮吸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接下来的哺乳中,他“不到一分钟便吸干一只乳房……水蛭般吸附到另一个乳头上”(3,p67)。到第五周,即班刚满月,海蕊已经无法忍受班每次哺乳时对她的乳头狠狠的啃噬,在母亲朵拉丝和丈夫的支持下,海蕊结束了对班的哺乳,改喂班牛奶。而母乳的断开也无声地预示了母亲的对婴孩的厌倦和爱的潜意识放弃。班在口欲期这一特定时期,缺失了父母的照看和爱抚,口腔运动不但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食物能量,更别提给他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这形成了他心理成长中原欲的第一个固着。在班随后的生活中,这种口欲期的固着皆有着体现,书中描写到,他说的第一句完整的话是“我要蛋糕”;他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生鸡;他食量异常的大,不停地吃东西等等。弗洛伊德认为,在孩子没有足够的独立的生活能力之前给其断奶,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或侵犯的人格。就是因为海蕊很早就给班断奶,班在七八岁到青春期过分依赖曾经照顾过他的青年约翰;就是因为断奶过早,班变得很残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口欲期的孩子对物体的理解被口欲期的利比多控制,这会导致孩子喜欢破坏东西。在婴儿期,孩子就是通过这种咬噬咀嚼等破坏方式来了解事物和认知世界。如果这一阶段的利比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施虐的本能自会消失。但是,由于班的原欲仍然固着在口欲期,他便终生难以摆脱这种施虐和破坏的人格。在小说中,班在三岁时,敢袭击家里养的大狗,他在家里欺负哥哥,在学校欺负女同学。逐渐长大的班的性格也因为原欲的固着而逐渐扭曲,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家人便因此而慢慢地疏远他、拒绝与他接触。虽然他与别的孩子表现不一样,刚开始家里人还允许他和别的孩子玩,但因为班不能与其他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又喜欢破坏别的孩子的游戏,班的家人便把班扔在在楼上阁楼甚至被锁在房间内。而彼时的班正处在肛欲期,需要父母无私的鼓励和引导来逐步控制自己的排便,他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而班的母亲海蕊却选择了从情感上慢慢疏远他。在班一岁多时,他爬上了非常危险的窗台,在千钧一发的时候,海蕊赶到了,出声唤回了班,但她心里却在想,我干嘛不晚一点进来呢? 这种希望班死掉的潜意识的念头的出现,预示着爱的断裂。班虽然小,但是他肯定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无声的厌恶。因为海蕊有时与其他孩子在起居室内玩耍,却从来不理会班。做为父亲的大卫在此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比海蕊更甚,他连碰都不想碰班。

在小说中,当班正处在俄狄浦斯情结时,他的家人正在父亲大卫的主张下将他送到一个异常儿托管机构。在那里,死亡在等待着他。这时做为父亲的大卫也表明了他对班的态度:“他肯定不是我的孩子”。父亲对他的完全放弃使班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可怕的危机。他被父亲像处理无用的东西一样处理掉了。不仅如此,早在班还是胎儿时,大卫不像往日海蕊怀孕时那样,和善地抚慰海蕊的肚皮,而是对海蕊很少过问;在班出生后,原来的好爸爸大卫几乎连碰都不碰他;班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从未感受到过父爱,他感受的只是来自父亲大卫的憎厌,在“有他,就没有我们”的残酷想法中,做为父亲的大卫近乎无情的将班处理到了收容机构,就当他已经死了,他没有这个孩子。

这就是典型的不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原欲的另一个固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俄狄浦斯情结发生时,男孩对母亲的性意识变得强烈,他会认为认为父亲是一个障碍,父亲是他的竞争对手,但同时也会也意识到父亲的强大。男孩更会害怕被父亲阉割,因此,为了处理好这种对父亲的情感,男孩必须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依赖父亲。在这个过程中,超我才会得以正常的发展。而超我则负责在人的心理中控制人的道德判断。父亲对班的彻底放弃,使得班没有机会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就没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总结

在《第五个孩子》中,莱辛用平淡无奇的笔调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心理残疾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生存的艰难,在他的生活中,社会所谓正常群体的基本的友善和关爱是完全缺失的,而身体的残缺和身份的缺失更是映像了了人性的善与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班的心理发育不正常而导致了他的行为异常,在班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完全缺失,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对班的冷漠、厌恶和敌意。不可否认,莱辛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时深受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育理论的影响,并很好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维屏. 英国女性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引论 新论[M].罗生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3]莱辛. 第五个孩子[M].何颖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杨艳萍 崔振华. 心理发育不完整的孩子-评莱辛《第五个孩子》[J]. 时代文学,2012,(6).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高贵的“伪证”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