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坚持
2016-05-09彭璐
摘 要:日本电影《海鸥食堂》讲述了一个日本女人幸慧在芬兰独自一人开了一个海鸥食堂,从开店一个月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高堂满座,在此过程中展现了三个日本女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女性的自我认同,用简单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特点,这部电影按照了女性的角度叙述故事。笔者将从女性的自我认同角度分析片中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关键词:《海鸥食堂》;自我认同;认同危机
作者简介:彭璐(1990.9-)女,汉族,籍贯:安徽合肥,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在读,专业:戏剧与影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
《海鸥食堂》用淡淡的影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励志故事。一个名字叫幸慧的日本女人独自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了一家日式餐厅,并为其取名“海鸥食堂”。因为不同的巧合,绿子和正子先后来到这家小店,帮助幸惠一起打理餐厅的事务,并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认同在汉语中的字面意思是认可,赞同的意思,作为一个严肃的术语,它来源于英语的identity,这个词为“身份”的意思,而随着佛洛伊德学说被传到中国以后,我们将这个词翻译为“自居”。 所谓认同,“就是一个人试图按照另一个作为模特儿的人的样子来塑造他自己的自我。”[1] “认同”作为西方一个明确的术语,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认同问题关系到个人或集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确定自身身份的框架与尺度。”[2]
这种认同是自我意识的萌芽到成熟,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身份感,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接受与肯定,同时也是对所属地域文化集体的某种体验,由此产生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认同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一. 三个日本女人的自我认同
1. 幸慧的朴素食堂和简单理想
西蒙·波娃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不如说是形成的 ”。[3]在当今的全球环境下,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她们开始拥有自己的理想并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最想要的理想状态,并为之努力。无论是在日本还是芬兰,每个人都努力挣脱社会的枷锁,战胜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位置,完成了一次女性主体的意识认同。
在电影中,这个来自日本并被芬兰的妇女们认为很小的“小孩”,一个喜欢海鸥的简单日本女人,在这个幸福的国家开了一个小小的餐厅“海鸥食堂”。她觉得饭团是简单朴素的食物,她说“我觉得这边的人能够明白,有些东西虽然朴素但是很好吃”。这个店为什么要叫做“海鸥食堂”?片子的开头幸慧自己的独白说起了小时候的事,她喜欢胖胖的吃得很多的可爱动物,比如海鸥,比如小时候的那只只允许她摸的胖胖的小猫nano,所以这个店名用“海鸥”。而定义为“食堂”是因为相比于餐馆,更能给人家的温馨归属感,路过门店的时候只是顺便过来吃吃饭,商业化的气息要淡薄了很多。不管是朴素简单的食物,还是简单的店面装修,干净的桌子,在幸慧看来这是她要做的事,并且坚持不变的事情。这样坚持自我,表现出的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同,同时也是对日本文化的坚持,日本的寿司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坚持用寿司作为主菜单,即使没有客人也要坚持,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食堂里的主菜单她坚持以梅子,鲑鱼作为内陷的寿司,她相信这种简单质朴的食物会有人理解感受到它的美好。 “如果一直没有客人,那也是不行的。”小绿这么说。 幸惠答道:“只要用心做,一定不会的。”就像那杯下了咒语的咖啡,只要用心,它就会有所改变,总说食物能打动人心,其实应该说是人心打动了人心。幸慧的坚定笃实反映出了新时代女性的一些品质。
幸慧的笑容是另外一种自我认同的表现。在餐厅开始的一个月,偶尔会有几个芬兰女人出现在门店的外面,打量里面的一切,她们讨论着这个东方女人“这到底是个大人还是孩子?”“孩子吧,她这么小”“餐厅没人光顾已经一个月了”,不管外面的芬兰女人怎么样讨论自己,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幸慧回敬的永远是一个淡淡的微笑。她这种从容淡定的笑容感染了因为失去丈夫宠爱一蹶不振的芬兰女人,坚定了小绿在食堂继续帮忙的信念,也帮助正子找到了自己接下来的前进方向。
2.敏感童真小绿的随手一指
一个用手在地图上随便一指就来到了芬兰的日本女性,看似随便的举动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对外面生活的向往。身材高大,面庞刚毅,神情却简单而局促,能够完整写下动画片主题曲的女孩,跟芬兰小伙说话会害羞地缩回手,吃着幸慧做的饭团感动到流眼泪,骑自行车追赶超越自己的人,一切的行为都把她塑造成为了一个外表强大内心单纯充满童真的女人。
小绿记得小时候动画片的主题曲,她完整的唱出了这首歌。在幸慧看来,能记得这样的曲子的人都不是坏人。在店里小绿经常拿出画笔在菜单上画上日本的简笔画,并且拿给芬兰小伙子看。她还给芬兰小伙子用日文写上他的名字。这些简单的举动都反映出了她那无比单纯的内心深深热爱着日本文化。她也赞同日本料理是世界上简单却美好的食物,即使身在芬兰,她也对日本文化高度热情,给芬兰小伙子看日本的插画,跟他交流日本文化,甚至和他一起玩耍,简直就像一个孩子。她也不知道这里的人为什么这么淡然自在,于是很好奇一直打量着这家店的芬兰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固有存在的,在慢慢的相处过程中,她开始接受芬兰人,接受他们的文化,并且尝试着让自己融入进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两种文化才能互相理解,彼此交融。
3.内心坚强的正子和她的行李箱
正子在电影中是最后一个到达海鸥食堂的日本女人。她独自照顾父母二十年,在父母相继过世以后,生活少了牵挂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了世事的束缚,在电视上看到芬兰的各种奇怪的比赛,引起了自己的好奇,来到这个看上去如此安定、平和的地方。正子虽然迷茫但是坚强,她用心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即使现在没有完全领悟,但是也不妨碍自己去进行对未知的探索。
丢失的旅行箱里,满满的泛着金色的光的蘑菇,似乎就是一个可以让自己依靠着坚强起来的自我。从茫然地坐在海边喂着海鸥,到表情的温缓,到衣着的变化,对芬兰森林的自我感悟,及最后抱着陌生男子递来的猫,正子渐渐完成了一个从外部影响而逐渐找到自我幸福感的过程。正子寻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乐观平静的重新接受着这个世界。这是对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找寻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意义,并且开始新的生活。
二. 认同危机
自我身份感的丧失对人的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都有非常致命的影响。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4]
当代认同危机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新问题。就当代人生活的世界而言,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人对自己的身份感产生了新的理解。可以说,离开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人们根本谈不上对当代认同的深刻理解。全球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种族的融合,加剧了个体身份意识的认同危机。
幸慧在芬兰开了一家日本餐饮店,这对当地的芬兰人来说是新鲜的,新鲜到不敢尝试,以至于一个多月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顾客。即使面对这如此艰难的困境,在这个店里幸慧仍然坚持日本料理,也同样坚持自己的简单食品理念,始终对本民族文化保持认同和信任的态度。而当小绿建议把饭团尝试用别的馅料时,她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在这样的全球化环境下,幸慧可能也明白,是需要做一些改变来迎合这个市场的需要的。而这种换馅的举动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们起码敢于迈出这一步,至少他们已经拥有这样的意识,融入当地文化中的意识。
小绿带着彷徨来到芬兰,带着一种神经质的敏感,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她一直问幸慧:“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的话,你想干嘛?”,“那世界末日的时候不要忘记请我啊”。这样的句子在电影中出现了好几次。她害怕自己被人遗忘,总是觉得自己可有可无显得很渺小,于是十分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不知道是否幸慧真正地把她当做一个朋友。在这样一个单纯无比的女子内心,幸慧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同胞,更是自己精神感情上的寄托。因为幸慧让她开放了内心,融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芬兰迷失自己的中年妇女是这部影片中典型的自我认同危机的代表。由于丈夫的不理不睬直至离家出走,影片中的芬兰妇女三次出现在食堂橱窗外用怪异的眼光审视里面所发生的一切。最后一次终于走进食堂喝了几杯酒然后突然倒下。她因为失去了方向而变得邋遢不堪,家里也很凌乱,觉得缺少了丈夫对于她来说就是失去了整个世界,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这种表现是女性对自己的一种认识缺失,一切依靠着丈夫,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人生失去希望。
而这部影片处理认同危机的形式都是源于同一个人,那就是幸慧。在幸慧和陆续加入的女性帮助下,她们开始逐渐地认识到女人的价值,爱惜自己,珍惜当下,拥有理想,努力实现梦想,要懂得为了自己而活。于是那位芬兰妇女开始着装精致,精心装扮,用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去迎接生活,耐心等待,因为她已不再迷茫,相信等待总会有所收获。直到最后她可以开心地告诉大家她的丈夫已经回来,并且点了“海鸥食堂”的饭团。这是一种她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食物, 宣告着当地的芬兰文化和日本文化正式交融,人们的认同危机也慢慢解除。
结束语:
干净柔和的食堂里,女人们忙碌的身影,时光悠远悠长。原本冲突尖锐的文化认同危机就这样看似平平淡淡的被化解,内心的波澜还未兴起就又归于宁静,一切显得那么的自然和舒适。这就是影片的导演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文化的冲突并不是石破天惊的强烈碰撞,它可能只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小矛盾和冲突,不起眼却影响着所有人的心态和生活。只有走进对方的内心,真诚交流,相互理解,把冲突的小棱角磨得平滑不再伤害对方,也不再伤害自己,才能说真正地做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佛洛伊德 著;陈伟奇 译:《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2]马绍玺:《在他者的视域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3]西蒙·波娃:《女人是什么》[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74页。
[4]贝克:《自反性现代化》[M]. 赵文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