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路翎小说个体对群体生命的批叛

2016-05-09王蕾杨玲玲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命力

王蕾+杨玲玲

摘 要:路翎,是四十至五十年代前期中国文坛上一颗有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阐述了从个体角度和群体角度突出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对群体的反驳。充分揭示了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张扬。

关键词:路翎;生命意识;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

走入路翎的作品,你会看到一个个强悍的生命背后是那么苦难,斗争是那么无力,人物那么苦闷。在强力的后面还隐藏着某种东西。这是路翎生命追求的另一面。

路翎是现实感责任感很深的作家,他认为“文学应该研究社会现实,发挥社会功用。”从文学中“不仅认识到这一国,这一年代的面貌,还认识到这一国这一民族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和这一国,这一民族,时代的灵魂。”不管这灵魂是“零星的火苗”还是“窒息着的浓烟” 只要与民族解放的“燎原的大火” 相连,都是文学家应真诚表现的东西。因此,路翎对个体生命力的赞咏就建立在他对群体生命的否定与批判这一基础上。

首先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群体的麻木。如一的行为规则消灭了个体人的生命意识,即便是有几个充满了生命力的个体要扰动生活的滞重,也会被无情地粉碎。路翎深受鲁迅精神的影响,在对群体的否定批判中走上了与鲁迅相同的路。

《棋逢敌手》中,张克正、夏人儒因下棋而争吵,周围人蜂拥围观。争吵停止后,有人继续下棋,“有些人就走开去了,咒骂了几句,就回到各自底阴影里重新躺了起来。不久之后,整个村镇重又昏厥了,浮荡着奇异的呼噜声和喘息声。” 与鲁迅小说《复仇》的场景如此地相似,都没有流血冲突,生命的力量却在拿刀的对峙与棋盘的搏杀中涌动着。这团生命之火似乎没有激起人们的任何反应。围观的原因只是因为争吵者带来了无聊的乐趣,于是他们去观赏。这时的“看客”是群体自己,而个体的生命与群体的生命在“观赏”的行为中分离,群体没有话语,没有行动,成为被动接受者。而个体意识不到到群体对他们的讽刺,只会尽他们最大的力量来反抗,可反抗的力量越大,群体对他们的嘲讽也就越大。最终他们成为了可怜的被愚弄的对象。

其次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封建制度下生活的国人,已被驯化了。即便有人反抗,也基本被同化。路翎笔下的人们不知道故乡之外的地方,他们也“不相信别的地方,别样的生活,别的情感会存在”。“古国的某种深邃的情感同化了纯洁的秀姑”黄述泰把她一顿毒打,她也没有半句怨言。煤场上女子们辛苦地劳作,“人是希望她们怨恨她们底命运的,然而她们竟然一点不要想到怨恨,或许她们因劳顿而疲乏麻醉了。”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自由,只有温柔的同化,可这比暴力更可怕:因为个体的生命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消失。路翎所展现的是人们因传统的重压而失去了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

群体的同化预示着个体的死亡。用否定自己来适应规范,必然构成对个体生命的否定。在路翎的小说中,对群体的否定促使个体不得不面向了死亡与出走。

抗日战争的爆发,被迫让我们真实地面对随时都可以到来的死亡。战争不仅仅是“为祖国底解放的斗争,同时也是为祖国底进步的斗争。”它必将扫荡掉生活中的黑暗,让死亡边缘的人重新站立起来。鲁迅塑造了阿Q这一形象,而路翎则将阿Q演变成了无赖、卑琐、软弱的罗大斗这一形象。但罗大斗终究不是阿Q。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阿Q抱着对个体生命不灭的幻想,内心深处还有生命循环论的阴影。麻木平静的离开,一切由他人结束。面对死亡罗大斗却显示了与阿Q截然不同的强烈渴求。他不仅是“罪犯”同时还是“审问者”。“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里埋藏的光辉”。在对自身的否定中,他知道了生命中最缺乏的是什么,那是一个民族生命里本应有的“绝对力量”。罗大斗的自我毁灭是非常彻底的,对个体生命不抱有任何怜悯与幻想,态度坚决,手段残酷,生命爆裂程度都远在阿Q之上。在民族解放的时代背景下,“罗大斗的一生”无疑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他对生命的选择,也正是一个民族对生命的选择。罗大斗死前终于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他死了,但他将获得新生!

出走涉及了个体对群体的逃离,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不新鲜:“五四”时期,子君为爱情出走;三十年代,高觉慧为挣脱封建枷锁而出走;四十年代,路翎的“出走”体现在《蜗牛在荆棘上》。小说采用了鲁迅的模式“介入——离去”。只是这个介入者是一个出走故乡、漂泊外地的流浪农民。为了生命的自由,黄述泰远离故乡。他想让个体的生命解放,使故乡的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但黄述泰的介入失败了,他以自由人的身份重回故里,但没有达到让故乡成为自由世界的目的,故乡人仍是那样的冷漠、顽固,并没有被他的行为所打动。

都是对国民生存状态的批判,鲁迅着重挖掘人内心深处的劣根性,路翎则侧重表现人生命力的匮乏。黄述泰为追求自由而远走他乡,在自由的流浪生活中,黄述泰成了故乡第一个真正的人!

路翎的小说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突出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对群体的反驳。这一思想内容正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所提倡的人性的召唤,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义:《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十月出版社1993年版。

[2]路翎:《路翎小说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路翎:《路翎文集·三》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5]路翎:《路翎文集·四》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路翎:《路翎晚年作品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7]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蒂利希:《存在的勇气》 成穷 王作虹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生命力
为何野火烧不尽?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背后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