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16-05-09孙绪曙
孙绪曙
摘 要:依法治校新形势下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教育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正确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符合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总基调。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提高认同感,激发大学生践行的动力机制,强化外化途径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依法治校;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将法治确立为基本要素之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鲜明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目标,深刻反映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共识,充分表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治要求,影响深远。
一、依法治校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探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2013 年 12月 23 日,中央办公厅颁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分为三个层面。[1]从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发展目标;从社会层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价值导向;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道德准则。深刻阐明党和国家在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其中,基于社会层面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和谐构建和社会关系调整应遵循的核心价值原则,法治是这一价值原则的重点。研究依法治校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更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知识传播的阵地,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生力军。依法治校与人治相对立,高校作为管理主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依据法定职责、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对学校内部各项事务进行管理,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标的办学行为。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关注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要进行外界约束,使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更加规范化、法治化,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二、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中华民族兴旺强盛的精神基石。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一) 宏观系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冲击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外部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对高校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社会职能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造成校园环境下法治文化建设缺少驱动力和感染力。高校作为文化高地,也相对容易接触频繁和敏感的世界性社会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
(二) 大学生特点多元化的需求
青年大学生属于高知识、高素质的群体,受到高校培育内容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汲取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国际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及带来的思想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在价值观塑造阶段面临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种选择。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内容和实践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要具有先进性,能够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将培育的主题和内容,以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培育方式,施教于无形熏陶,寓德于环境感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三) 校园培育存在的不足
在高校层面,从师资力量到机构设置,从课程安排到活动实践,从培育内容到实践形式都在进行革新,初步形成全息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路和机制。首先,加强校园法治化公共课程和法治化实践等方面的建设。“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实际上影响了人们对价值观正确性的态度。这样的价值观教育,看起来似乎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实际上达不到真正的效率。”[2]其次,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及网络监管方面具有滞后性,使得主流价值观受到社会不良风气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校园,冲击着“三观”不稳定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使教育话语与青年大学生心理和需求存在不对称。再次,多种文化的冲击和课程体系的缺陷使得传统文化产生“失位”,势必增加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爱国、道德等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认同和践行的难度。
三、对依法治校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好的实效,表现在学生个体通过自身的心理机制将价值心理转化为价值观念,并外化为实践行为。“必须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制约相衔接”。[1]大学内部要严格按照法律相关制度开展工作,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办学主体,实现依法自主发展和自我监督,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力。
(一)加强理论宣传,指导工作开展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提升法律素养,促使大学生自主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不同层面,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基本价值理念,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深入研究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强化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注重培育过程中的外化途经
加强高校法治化建设,利用法律思维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社会实践,以法制类课程为依托,开展“模拟法庭”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班会、主题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培育氛围。
(三)加强协作,提升培育实效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和相关制度开展大学生培养工作。加强“高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作整合机制,提升“课程-‘第二课堂”之间的协同机制,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推动依法治校工作从领导到落实的“大格局”,做到统一部署、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一种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研究(项目编号:2015-sz-132)和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NO.6803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01).
[2] 兰久富.《价值多样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M],第2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3]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