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金山岭长城倾听历史的回音

2016-05-09王欣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山岭明长城青砖

王欣

去金山岭登长城是在一场落雪过后,从首都北京出发,沿京承高速驶入燕山山脉,坡多路滑,原本一个多小时行程,我们竟然走了三四个小时。商务车内暖和舒适,我正昏昏欲睡时,突然听到有人情不自禁地惊叫:“哇,太壮观啦!”循声从右侧车窗向外望去,银装素裹的险山峻岭间,金山岭长城依山而建,蜿蜒曲折,腾云驾雾,气势磅礴。仅是这样远远地惊鸿一瞥,就已震撼了我的心魂。

到达目的地,当地朋友迎候已久,草草地吃了两口午餐,便乘坐缆车直奔山顶。路上朋友向我们介绍: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地带,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又续建、改建,金山岭长城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被专家称为明长城之精粹。

下缆车后踩着积雪徒步近千米便来到了金山岭长城上。登高远眺,满眼肃穆的银色里,绵延起伏的长城像层峦叠嶂间的一条玉带,又像一条硕大的白龙,依山凭险,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隐忽现,高下相间,突兀参差。山川是壮美的,长城是雄奇的,两者互融,让我的内心顿时热血沸腾,激昂豪迈。

金山岭长城沉稳厚重,坚固雄伟,城墙上窄下宽,底部用三四层条石奠基,上部用长方形青砖包砌,白灰砌缝,数百年来固若金汤。城墙顶部的马道大约六七步宽,以簸箕大的方块青砖铺面,遇到陡坡便砌成梯行台阶,上下通行都很便捷。城墙顶部靠外侧的一面,用砖砌成了高过人头的垛墙,每隔一两米就有一垛口,守城士兵可以在这里射击来犯之敌。而在内侧的一面,则是稍矮的宇墙,设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可供士兵以立、跪、卧三种姿势狙击敌方。我扶墙向下望去,猛地惊出一身冷汗:丈余高的砖墙下,山体陡峭,深不见底,心顿时慌了起来,同时也忍不住想,在缺少现代化机械装备的古代,先人是怎样在如此险峻的山尖上建造长城的呢?他们攻坚克难的执着和坚忍着实让人敬佩。

长城上每隔百米左右便有一座三四层楼高的敌楼。它们以敦实的青色巨石为基,建筑形式多样,却又各具特色,有砖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有平顶的,也有穹隆顶、船篷顶、四角钻天顶和八角藻井顶……真可谓一楼一式、一楼一景。有一处敌楼破损了,仅剩下几座砖跺坚挺着,却也是寂寥地沧桑着,生硬的山风夹杂着碎雪,从历史的深处吹来,在这里回响着金戈铁马的长啸嘶鸣。抚今追昔,边关明月下,塞北风雪里,为了守卫和平,有多少将士背井离乡,别妇抛雏,岁岁年年驻扎于此。

漫步在铺满积雪的金山岭长城上,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一块块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剥蚀的大青砖,内心是自豪的,也是凝重的,乱世之中,烽火狼烟,历史曾在这里跌宕起伏,各民族也曾在这里演绎过兴衰与悲壮。

如今的金山岭长城,已成为一道壮阔的风景、一首优美的旋律、一段悠长的传说……我坚信,无论再过几千年,它身上凝结着的那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不会褪色。

猜你喜欢

金山岭明长城青砖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放眼明长城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摄 影
论金山岭长城的文物保护价值
历史建筑中传统青砖等温吸湿性能比较研究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
杏花春雨中的金山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