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泰山
2016-05-09麦保红
麦保红
泰山自古为五岳之首,历代帝王把封禅察山看作标志自己“改制应天”大功告成之举,文人墨客、显贵贤达更是络绎不绝。泰山以这种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唐开元24年,李白从湖北安陆移家东鲁,期间曾三次到泰山东南徂徕山隐居。他希望通过当时已成风气的“终南捷径”和泰山的政治地理优势直上青云,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
在徂徕隐居期间,李白同杜甫漫游了齐鲁名胜。他们一同六博畋猎,饮酒赋诗;求仙访道,采药炼丹;“醉眠共卧被,携手同日行”。李白十分热爱齐鲁风光,仰慕鲁侠性格,对山东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称自己是“山东人”。杜甫就曾说过:“我与山东李白好。”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月,李白怀着对泰山的深切仰慕,踏上了通往岱顶的石阶。泰山秀丽的山色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怀,于是著成了《游泰山六首》。
在长达40里的登山途中,诗人手抚“大夫松”,仰观“无字碑”,考察秦刻石。泰山壮美景色和文化古迹,抚慰了诗人那颗受伤的心,浪漫飘逸的才华终于酝酿成歌颂泰山的千古绝唱。他用“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来形容泰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以“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来描绘泰山诸峰的雄浑险峻;用“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来比喻泰山苍松的高大挺拔;以“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来赞颂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波澜壮阔。他登上南天门,俯视来路,极目远眺,万般风光尽收眼底。泰山的雄伟壮丽打开了李白奔放飘逸的情怀,他酣畅地从胸中喷发出:“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伟大诗句。接着,诗人又精神抖擞地登上了泰山日观峰。
日出是泰山“四大奇观”之最,那景象确实令人惊叹。在泰山看日出能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生活经久不衰的热情。诗人在天将破晓的时刻登上了日观峰,日观峰又叫观日峰,在岱顶东南面,游客在此观沧海,看日出,所以古有“五更沧海日,三竿泰山小”之说。日出的壮美景观,曾唤起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使诗人从苦闷彷徨中解脱出来。但是,当诗人完全清醒过来之后,想到李唐王朝的昏庸和表面升平下的黑暗,又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心情又变得沉重起来。他想到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而自己年过40仍无所建树,至今报国无门。于是发出了“蹉跎凋朱颜”的感慨。
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篇篇都提到神仙。说自己在泰山见到了含笑送他“流霞杯”的“玉女”;身上长满羽毛、飞升成仙的“羽人”;嘲笑他学仙太晚的神女“青童”;乘鹤骑鹿的“众神”等等。将仙人同他说话,向他招手,授他仙诀,赠他“鸟迹书”,送他“白鹿鸾风”,载着他腾云驾雾,遨游太空等描述得形象生动,感动得他“稽首再拜”“恍惚不忆归”。李白一生纵情于寻仙访道,这固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更重要的,则在于他用游仙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幽愤。“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句正说明了他那种不得已的心情。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的最后一首,记录了自己一天的登山游程。诗人凌晨从王母池出发,到达南天门时却已夜深了。
就在这一年,诗人离开了泰山,到了浙江的会稽,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后来,吴筠应诏入京,在玄宗面前荐举了李白,玄宗皇帝接连三次下诏,召李白进京。公元742年秋,李白告别了妻子儿女与诸诗友,“著鞭跨马涉远道”西去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