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让体质打个“翻身仗”!
2016-05-09红岩
□红岩
冬病夏治 让体质打个“翻身仗”!
□红岩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各大医院在三伏天接受治疗的人群犹如“门庭若市”。为什么冬病可以夏治?是否所有的慢性病都会通过贴伏得到缓解?为此,笔者采访了知名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他指出:因每年一进入“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之时,所以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三伏易治五大类疾病
一般人们以为,只有哮喘可在夏季治疗,李光熙主任指出,其实中医所指的虚寒性和风湿性等类疾病都可采用“冬病夏治”方式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最多的是: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腿痛、冻疮、四肢末端循环障碍如手足发凉等,常见的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所讲的:“肺主皮毛”,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一般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因到了夏季,许多人喜欢贪凉或喜冷食,也就是说,天气炎热如果吃冰冷的东西或穿衣服较少,并长时间呆在空调冷气的房间里,同样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特别是一些长期慢性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更容易发作,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因此,一方面要注意避免贪凉,同时要积极治疗。
2.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很适合“冬病夏治”,除此之外,还有如: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也适合于“冬病夏治”。因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大多属寒性体质,根据中医:“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肺于大肠相表里”;再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过敏性疾病在夏季一般不属于发病季节,而是为缓解期。所以,此时治疗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治本的方法,在夏季可以选择穴位敷贴治疗,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伏贴。即三伏天在相关穴位用温热、补虚药物敷贴治疗,能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也可用针灸来进行“冬病夏治”,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慢性胃病最好冬病夏治
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症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因此,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因“脾主长夏”,而三伏天正属长夏时节,可以充分利用脾气相对旺盛,治疗属于脾胃系统疾病。
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病、肠胃湿热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如果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容易腹泻,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如果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黏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其中,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可采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减少冬季的发作。
需要注意:人在夏季,脾胃也很容易虚弱,如果贪食冷饮,常待在空调房,更会损伤脾胃。这类人群即便在夏季,清晨或夜里温度较低时,应及时加衣避免受凉感冒,尤其不要长时间吹空调。
4.风湿类痹病
风湿骨关节病,在中医统称“痹症”。中医理论讲:“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类疾病发作或加重。夏天阳热之气,如积极配合治疗,可使人体阳气较平时更充盈,更容易使存在于体内的沉寒、凝寒、淤滞“动摇”,从而驱之外出,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因此,适合冬病夏治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这些疾病采用“冬病夏治”,可配合辛温之药加以治疗,效果会较好。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艾灸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5.腰腿痛也是冬病
中医认为:“痛者,寒气多也,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类疾病的病情。常见患颈椎病的人都不大喜欢吹空调、电扇,如果对着冷风吹,会感觉像僵住了一样,又疼又难受,尤其是到了冬天痛苦加重。因此,慢性颈腰痛、肩周炎、颈椎病等骨伤类疾病很适合于冬病夏治。在夏天治疗能充分利用人体阳气充盈,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使用强壮穴位及驱寒的药物,更容易“逼”出关节中的风寒、湿邪。
因骨伤类的疾病与其他内科疾病不大一样,一是表现在躯体上的疼痛,二是它又由身体内的虚寒引起。所以,治疗骨伤类的病要内外兼治,即治疗躯体的疼疼痛,又适当调补体内的虚。对症治疗方法一般为:穴位贴敷,比如大杼、命门、身柱、阳陵泉等穴位上,如果颈椎腰椎都不好,可在脊椎上贴一排。如果是手臂、膝关节疼痛,再在四肢的主要穴位上贴敷膏药,比如足三里、手三里。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1.“冬病夏治“贵在坚持,一般至少要经过3年时间,才能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见效后,不应停止贴敷,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可继续贴敷。在临床中已有坚持数年的患者,不仅疾病不易再犯,而且保证了机体的健康。
2.一般每两次治疗间隔7~10天,一般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依病情轻重贴治1~3个疗程,连续3年。夏有“三伏贴”,冬季三九天的时候也有“三九贴”,建议把“三伏贴”跟“三九贴”配合使用,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作用会更突出。
3.在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
4.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
5.避免食用寒凉、过咸、辛辣等食物,防止药效减弱,以利恢复健康。
6.注意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夏季需顺应日照早起晚睡为宜。
不适宜冬病夏治的人群
李光熙主任指出:虽然冬病夏治特别是“三伏天敷贴”可以治疗疾病,但并不是人人适宜,其中下列人群不能使用:
1、孕妇和小于3周岁的婴儿,贴敷后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
2、皮肤有创伤、溃疡者如果进行贴敷,可能导致伤情加重;
3、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能控制良好,则皮肤一旦破损很难愈合;
4、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这类患者多是湿热体质,不适合做冬病夏治;
5、对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6、对于久病、体弱、消瘦者,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