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丰碑

2016-05-09于仁耿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岳麓书院儋州东坡

于仁耿

【主题导语】

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学富五车的文化大师,绵延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书院,已成为一座传统中华文化的丰碑。

【选文一】

千年庭院

余秋雨

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中国的事,说“老”人家相信,说“高等学府”之类常常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以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把它描绘成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口气甚大,但低头一想,也不能不服气。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岳麓书院的教学体制在今天看来还是相当合理的。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这个称呼听起来野趣十足,正恰与书院所在的环境相对应,但据我看来,这个称呼还包含着对朝廷级别的不在意,显现着幽默和自在,尽管事实上山长是在道德学问、管理能力、社会背景、朝野声望等方面都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想好生管住一座书院,以及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名以山长,自谦中透着自傲。在山长的执掌下,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自学中有什么问题随时可向教师咨询,或学生间互相讨论。这样乍一看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书院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在“功课程簿”上,山长定期亲自抽查。课程内容以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即小学)为主,也要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到了清代晚期,则又加入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可以想象,这种极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是很能酿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学习气氛的,而这种气氛有时可能比课程本身还能熏陶人、感染人。直到外患内忧十分深重的1840年,冯桂芬还在《重儒官议》中写道:今天下唯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

这种响彻户外的书声,居然在岳麓山的清溪茂林间回荡了上千年!

岳麓书院能够延绵千年,除了上述管理操作上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人格力量的贯注。对一个教学和研究机构来说,这种力量便是一种灵魂。一旦散了魂,即便名山再美,学田再多,也成不了大气候。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这一点,历代岳麓书院的主持者们都是很清楚的。他们所制定的学规、学则、堂训、规条等等几乎都从道德修养出发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最终着眼于如何做一个品行端庄的文化人。事实上,他们所讲授的经、史、文学也大多以文化人格的建设为归结,尤其是后来成为岳麓书院学术支柱的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哲学——文化人格学。因此,山明水秀、书声琅琅的书院,也就成了文化人格的冶炼所。与此相应,在书院之外的哲学家和文化大师们也都非常看重书院的这一功能,在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的古代,他们想不出有比在书院里向生徒们传道授业更理想的学术弘扬方式了,因此几乎一无例外地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参与这一冶炼工程。书院,把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这三者,融合成了一体。

岳麓书院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都是往前走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谁能说,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则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

(选自《千年庭院》 ,有删节)

[解 读]文章介绍了岳麓书院的建树、管理体制、对人格的影响。文章寓历史于长谈里,融文化于美文中,笔下沧桑尽显,文中情感奔突。读之,让你感,让你悟,让你唏嘘,让你沉思,让你扼腕长叹,让你潸然泪下,让你热血沸腾,文化历史大散文有此境界者,当今文坛惟有余秋雨!

【选文二】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流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流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流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有删节)

[解 读]五岳中的深林一隅,成全了意料之外的孤寞。作为华夏文明传承、交流的驿站——书院,究竟应占据民族魂魄中何样的位置?我想这是无须言喻的。

那老态汉柏和巍巍雄岳,时刻在诉说当年风华正茂时的所见所闻,只欠知音。时间久了,鲜有听者,期待不再,遗憾不再,他们只是互相倾听、互道珍重罢了。

当狂风席卷我们的心灵城池时,不少弥足珍贵之物是需要我们竭力呵护的,如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温情。

【选文三】

海南东坡书院感怀

钱汉东

苏东坡是我最仰慕的古代文人之一。海南儋州有个东坡书院,我一直想去那里参观。曾几度去海南,但均因随团而无法成行。日前我们几位好友结伴去三亚,终于有机会去东坡书院一睹其风貌。

东坡书院远在儋州,从三亚往北大约300多公里。一早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谁知下了高速,那路就崎岖不平了。一路颠簸,几经周折,当眼前出现东坡书院长长的白色围墙时,已是中午12点多了。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门匾“东坡书院”四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古林繁茂,群芳竞秀,亭台楼榭,鸟语花香。迎面的一池清水波光粼粼,睡莲点点,池塘上的石板桥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典雅精致,高悬的横匾上刻有“鱼鸟亲人”几个字,意为东坡远谪海岛,唯鱼鸟是他的亲人。

载酒堂是苏公讲学、会友之地,也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书院大殿立有苏公与儿苏过及好友黎子云的塑像。绍圣四年,东坡抵儋不久,便与州官张中同访乡绅黎家,交往甚欢,有诗云:“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黎子云为方便东坡讲学和聚客,不顾家境清寒,与众友生提出为东坡“醵钱作屋”。东坡感其盛情,欣然同意,取《汉书·扬雄传》中“载酒肴从游学”典故,命此屋为“载酒堂”。

载酒堂两侧,刻有名人郭沫若、邓拓、田汉等题咏的石碑13座。后面墙上有两幅石刻,右为明代名儒宋濂所题,左为明代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画面上的苏东坡头戴竹笠,脚穿木屐,高卷裤管,在村路上顶雨急归。东坡书院大门左边立有苏轼书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均为东坡被贬迁之处,但都成为苏公建功立业之地。

书院的西园是花圃,东坡铜像高高耸立,绿荫环抱。清瘦而儒雅的东坡手握书卷,脚踏芒鞋,目光望向远方。仰望东坡铜像,心中升腾着深深的敬意。苏公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受到后世文人的追捧。他的才艺和人格完美统一,他忠君爱国,满怀抱负,谨守儒教,关注民生,无论到哪里都做出一番让后人赞赏的业绩。尽管他内心充满着悲痛,“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他也有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但他的伟大正在于能身处逆境,不断地自我修正,随遇而安,表现出常人难以忍受的坚毅。

东园有一口千年古井,我们轻轻地提起一桶井水,用清澈甘甜的水洗洗手拍拍脸,欲沾点苏公的文气。古井是我在书院见到的唯一古物。书院内还设有东坡生平事迹和才艺展览馆,供游人参观凭吊。苏公在儋州的时间并不长,才短短3年。他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劝导民族团结,崇尚科学,施药救民,传授先进耕作方法,办学授业,造就了一批学人才俊。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符确为苏轼培养的得意弟子。仅宋代,海南就产生了12位进士,“蛮荒之地”放射出文明的礼花。

热情的东坡书院朋友执意邀我题字,面对伟大的苏东坡,我有点慌张,这是典型的班门弄斧啊!然盛情难却,我题写了“千古人杰,万世流芳”八个大字,并写下一段感言:“甲午岁末,余访东坡居士贬迁儋州故地,了却多年心愿。苏公道德文章,独步天下,世人仰慕。在朝廷为民众争利,居江湖替社稷分忧,乃士大夫之表率矣。应东坡书院之邀而题。甲午腊月,诸暨学人钱汉东谨记。”表达了我对苏公的敬仰。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苏公那让海南父老乡亲感动千年的诗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是啊,大道至简,一个心怀百姓的人,百姓不会忘记他。尽管东坡书院远在儋州,但我们愿意千里迢迢前来瞻仰之。

(选自《新民晚报》)

[解 读]本文除描写书院古朴秀雅景色与古今名士诗画、题咏、碑刻等人文胜迹外,尤贵在对“人生几度凄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东坡居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进行叙述,从而对在贬迁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建立不凡功业的东坡表达了无限景仰之情。作者应书院之邀题写的八个大字和感言,堪称全篇的点睛之笔。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岳麓书院儋州东坡
岳麓书院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