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支架搭建助推知识建构
2016-05-09李琴
李琴
一般认为,支架式教学是由搭建“脚手架”、创建情境、协作学习、独立探索和效果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在化学知识建构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根据化学知识建构的特点,提出了四个环节支架式教学思路。
一、找准最近发展区
化学教学中,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推知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再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技能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当前发展区,预测学生在学习环境优良、学习状态良好、努力程度最大化条件下达到的潜在发展区。学生的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的最小差距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表现为解决某个问题时遇到的思维障碍和诸多问题等。而教学支架则要搭建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精选支点,搭建支架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根据课前测验和调查分析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能力水平,将支架的“支点”建在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然后精心挑选一个或多个支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过程,把新旧认知互动起来。
例如,在高三复习“原电池”时,笔者这样搭建支架:支架1。新旧电池类比分析。支点1:电池的形态。通过新型的超薄有机游离基电池和最早的伏打电池的类比,引导学生分析电池内部结构,明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伏打电池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体会到再复杂的结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基本组成上发展而来的,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支架2。化学电池发展史。支点2。能量转化效率。笔者以能量转化率为支点,搭起化学电池发展的“支架”,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思考之旅,把握电池发展过程中的形变意不变,熟练判别不同形态原电池的极性及化学反应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客观生动地了解化学电源,笔者简单地对化学电源的发展史进行了一些介绍,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电池进行分析。如,伏打电池最初发明后碰到的实际问题:能量转化效率低下,电流不稳定等。让学生分析能量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许多导致电池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伏打电池电源的负极失去的电子有可能被溶液中的离子直接得到,因此导致转化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引出了丹尼尔电池。在这里,笔者着重分析了盐桥的作用,以及盐桥中离子的运动和溶液中离子的运动,让学生建构起电子和离子运动的一个回路模型,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原电池原理,同时可以借助该模型帮助学生判断化学电源的正负极,重新回归高考,例举一些新型复杂的原电池,让学生利用这个模型快速判断,克服学生心理上对复杂原电池的恐惧。
由于丹尼尔电池盐桥的加入,导致电流强度减弱。学生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盐桥的加入,导致溶液中离子通道变长,电池内部阻力加大,而减弱了电流。于是再次提出改进措施:如用海绵隔膜和离子交换膜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引出了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从高考角度而言离子交换膜是个热点,也是理解上的重点。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清楚离子交换膜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又能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有关离子交换膜的作用。随着生产的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电池越做越小,越做越薄,电流转化效率越来越高,使用越来越安全环保,引导学生去思考人们研究化学电源的方向:对电极的改进,对电解质的改进,对参与氧化还原的物质进行选择。
三、阶段化成果
搭建好支架后,要通过变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式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有易入难,由简到繁,呈现的顺序要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适应。通过练习,让学生从本质去理解化学电源,掌握高考中有关这一知识的考点要点,在某一教学阶段,经过这样的一定量的整合归纳和变式训练,来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巩固,才能搭建高水平支架以构建更新的知识。
四、拆除支架
支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问题解决的程式。但从教学的初衷来说,设置教学支架只是为了最终撤去支架,当学生能独立思考很好地解决有关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撤去支架。当然随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找准最近发展区,寻找新的支架,因此这个也是一个拆旧建新、不断提高的过程。支架教学本身是化学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是解决问题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