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训练
2016-05-0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 )求其端,( )刑礼( )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③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调人:周代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轻率,任意)
B.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超出本分)
C.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感谢)
D.臣窃独过之(认为……错误,失当)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 则 且 其 B.其 则 且 之
C.其 而 则 之 D.之 而 则 其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B.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C.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D.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作者在文中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B.作者认为,“礼”和“刑”的共同作用,就是“防乱”,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双保险,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
C.作者认为元庆复仇是尽孝道,为义而死;由此推知元庆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不会把王法当作仇敌,推出诛杀和表彰二者并行的做法是荒谬的。
D.文章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译文:
(2)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译文:
(3)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选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征伐)
C.交友未笃(深厚)
D.恶能善之矣(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而其名无不辱者/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以此厚望于主/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作者认为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译文: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慎终(节选)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以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于爱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既高,萧既妄系,韩亦滥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辈惧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感化,打动)
B.何以知之 (得出结论)
C.端拱无为(继承帝业)
D.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阅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3.下列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B.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承平日久,便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
C.唐太宗以汉高祖、汉惠帝等为例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当权治国的人应该时刻居安思危。
D.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不只是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译文:
(2)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