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黄河大堤下散落的农村新住宅
2016-05-08刘敏朱红义
刘敏 朱红义
摘 要: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北郊黄河大堤下的村庄为例,描述住宅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历史背景、风俗人情的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新农村在大力发展建设,随着城市居住的不断改善,新型材料的应用,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盖新房盖楼房成了家家户户的大事件。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住宅虽然简单但便利、舒适、实用而且与整体环境相映成趣。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地域环境;风俗人情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9-2
1 开封北郊黄河大堤地理位置简介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黄河在开封段是非常危险的,自古就有老话:黄河是铜头铁臂豆腐腰。但在开封老人传下来的话说:“开封河段可是豆腐腰的豆腐腰。”原因就在于黄河到了中下游因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甚至高出开封地面十几米,形成了地上悬河。河床越高修筑的堤坝就越高,整个堤坝就悬在城内的居民头上,到汛期时尤为惊现壮观。史载黄河从金代改道开封附近后至清末,黄河开封段决口120多次,开封城曾经七次被洪水所淹。1952年毛主席曾经亲自来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乡视察黄河,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在42坝中心处至今竖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纪念碑,上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几个大字。至今60多年过去了,黄河治理成重中之重,开封城终于安然无恙。
从开封城向北10公里左右至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可欣赏黄河大堤开封段的美景。这里曾是林则徐治理黄河的地方,登上黄河大堤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堤内地面3米到5米,河面开阔,大堤高耸,气势磅礴。沿铁犀向北,可以登上观河亭,欣赏悬河奇观,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势。纪念碑旁的飞雁亭和六角亭造型别致,两边花繁叶茂,垂柳依依,置身听涛长廊可听到黄河波涛汹涌之声。可以欣赏黄河大堤的瑰崎壮丽,还可参观黄河颂景区内的展览馆,到密林景区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到附近的农家乐,品尝鲜嫩的黄河野生鱼以及美味的农家菜。
在大堤下散落着许多村庄,他们世代生活于此,与黄河为邻,靠黄河为生。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所以这里的土地基本都是沙土地,能耕种的土地极少,在过去这里是非常穷困的。但是随着交通的便捷及旅游业的兴起,居民借黄河风景区及黄河周边优美的环境,开展起与旅游相关的各种小生意,日子也慢慢好起来。有的买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供游客泛游黄河之上,可乘坐游船游览黄河的壮丽景色,到沿河两岸参观“镇河铁犀”,黄河母亲雕塑、陈桥驿风景区等名胜古迹;有的开起各种餐馆,卖起黄河鱼虾,各种野味;还有的经营小吃,各种旅游商品。逐渐村子里的生活红火起来,人们的居住也逐渐改善,盖新房盖楼房成了村里各家的大事件。
2 开封风俗简介
开封,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八朝古都 ,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北依黄河,与新乡隔河相望。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历史悠久,流传下很多的风俗,如:庙会、灯会、鸟市、菊花、夜市、风筝、斗鸡、盘鼓等。而黄河大堤下的老百姓,虽然物质生活不那么富裕,但精神风貌却丰富的很。比如,家家几乎都会打盘鼓,每到过节或是谁家有喜事,都会有民众自发组成盘鼓队。盘鼓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恢宏,热闹非凡。
3 黄河大堤下的民居
走进黄河大堤下的村庄,老平房已经寥寥无几,映入眼帘的是很多沿路而建的新楼房。这些楼房或垂直于大路或平行于大路,因此看到的不是一排排住宅,而是纵横交错的房屋。而且,多为二层小楼,每家都有很大的院子,屋顶都有大平台。农民离不开土地,世代耕种,虽然土地很少,但是人们为了生活,在仅有的一点土地上耕种,甚至在黄河水退去的沿岸种植,但是每到夏季黄河涨水时,这些土地就会被淹没很多,使得耕种一无所获。但是,由于可耕种土地的稀少,村民依然每年还去种植,期待涨水不大时部分土地会有所收获。而且,由于村庄离黄河较远,在黄河岸边的土地耕种距离很远,因此,家家都有大院子,放着很多的劳作用品,还有运输农作物的车辆。大大的屋顶平台是每家必备,因为这里常年雨水很少,阳光充足。因此,平台上晾晒农作物及家居物品很是方便。在这里,你几乎见不到坡屋顶。可见,建筑是依据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的,建筑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是满足居住者的使用。很多人家都还有地窖,以备冬季十分寒冷,存放红薯等作物不至于冻坏。
现在,很多新农村建的房子,几乎一个模式,各家都一样。一排排整齐的规划,没有一点自家特色。但是这些散落在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有所不同,虽然都是二层小楼,虽然也是砖砌,混凝土楼板,外墙面砖或刷漆,但是,每家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没有设计图纸,很多都是些经常盖房子有经验的人领着几个工人根据主家的要求建造而成。而且自家盖房子,亲戚邻居都会有人来帮忙,也会分享各家建房子的经验和不足,因此,每年新建起来的住房都会显得更加漂亮也更为实用。农民虽然没有很高的审美,但是由于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所以,老百姓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家家院里都种植果木树,还有花草,院子里养的鸡鸭、还有的养着成群的羊,或者猪。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亲朋满座,大院子可就派上用场了,在院子里打牌打麻将,甚至在院子里吃饭聊天。大门外的空地是小孩放炮的好地方,屋顶是晚上燃放烟花的场所。农村虽穷,却最重视节日,烟花炮竹都买好多,吃的喝的大量购买,新衣新鞋也是每人必备。对联不仅门上贴,窗上也贴,米缸,面缸也贴有年年有余,车上,大型农具上,羊圈猪舍上,甚至门前的大树上也贴上了“出门见喜”。可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走进这样的住宅,感受到的是切切實实的生活场景。这样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
因为纵横交错,布局都有所不同,而且户户错开,很少有紧邻的,所以日照通风都不是问题,而且村里的房子是散落于大树之间,很多房子还被树荫遮盖,夏季很是阴凉。由于临近黄河,这里的温度常年低于市区4度左右,夏季避暑的好地方。而到冬季,树叶凋零,光光的树枝,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枝照在屋顶上,院子里,人们在晒暖聊天,打麻将,孩子玩耍,满是阳光下的欢声笑语。春季满眼嫩绿,大树发了嫩芽,院里的桃花开啦,远处的麦田一眼望去像来到了大草原。到秋季,田地变为满眼金黄,地上开始落下片片黄叶,连屋面上,墙头上,树枝上也挂满了金黄的玉米,一派丰收景象。
建筑的形成离不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的形成也和当地的风俗人情息息相关,不同地域文化造成当地民众特有的对建筑的认同感,对美的认同感。开封黄河大堤下的人们,在现代建筑蓬勃发展的时代,不免也受其影响,建筑材料早已不是传统当地材料,已没有老建筑的传统风格。但是,由于他们对使用的功能的重视,以及方便生活的追求,使得房屋功能非常实用,住起来非常舒适。宽敞的大门,门前留下大块的空地,走入大门宽敞的庭院。庭院内搭建的大车棚。简洁的二层小楼或是一二层交错的楼房,南向开启的大窗户,屋顶的大平台。切切实实体现了,建筑的形式满足于功能这一设计理念。这正是生活的地方,便利、舒适、实用。被绿树环绕的这样一个个小院,虽简单但也别具当地特色。建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不变的宗旨。无论设计师再怎么设计,都不能脱离这最基本的要求。片面追求所谓的“美”是不足取的,一味的追求建筑单体的造型也是孤立的。美的定义也不盡相同,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使用者对美的认知更是不同,建筑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与环境相互融合,建筑之间相互依托,整体环境和谐才是我们设计新农村要达到的追求。因此,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新农村建设的设计中,看到很多建筑也设计有小小的院子,甚至也考虑了放农具车子的空间。但是,缺少农村生活经验,按照美的原则设计出来的二层小楼虽然很整齐划一,但是,总觉得缺少情趣,脱离原本的乡村生活。我深刻体会到村落的形成不仅是建筑,还有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其乡民的风俗习惯。建筑“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因此,设计者一定要征求使用者的建议,在他们共同的参与下,共同设计出更适合乡村的新民居。建筑离不开充满历史的原始环境,满足不同地域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是设计最根本的宗旨。
参 考 文 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0.